聯苑趣話 對聯故事 諧音聯故事7則 + 諧音聯
漢字中有很多讀音相同、相近而意義迥然不同的諧音字。諧音聯,就是在聯語中運用語音相諧、一語雙關這一特點,達到妙趣橫生的效果。
諧音對 1 則:
獨覽梅花掃臘雪;
細睨山勢舞流溪。
初看它是副描寫景物的對聯,但用浙江方言讀時,便發現,上聯諧簡譜七個音符,下聯諧一至七方言數字的讀音。讀讀看,是不是很有趣。
諧音對故事 7 則
傳說蘇東坡常與佛印和尚相互對句互嘲。一次,兩人外出,蘇東坡發現河邊上一只狗正在有滋有味地啃著一塊骨頭,靈機一動,決定取笑一下他的和尚朋友。于是,隨口吟出一句上聯:
狗啃河上骨
佛印一聽,知道蘇東坡是在用 “狗啃河上骨”,諧音 “狗啃和尚骨”,明擺著在取笑自己。
佛印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把手里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扔進水中,同時隨口吟出了下聯:
水流東坡詩
對句諧音為 “水流東坡詩(尸)”。一報還一報,兩不相虧。
過了不久,蘇東坡去拜訪佛印,剛進門,一股酒氣就撲面而來,而且酒氣中還夾雜著濃烈的魚腥味。蘇東坡不停地左右巡視,企圖發現一點線索,可是佛印卻正襟危坐,一點都不理睬。蘇東坡知道了,這個葷和尚又在玩什么鬼把戲了。他左看右看,屋子里空蕩蕩的,什么地方也藏不下酒和魚呀?但是,他很快就發現了疑點:屋子里放著一個大大的罄,那罄里面說不定就藏著東西呢!
寒暄過后,蘇東坡不動聲色地說道:“今天來打擾你,別無他事,只是別人叫我對一個對子,我想了半天對不出來,特來請教。”
佛印是一個聰明人,他想,哪有蘇東坡對不出來的對子呢,肯定是這家伙又出什么鬼主意了。但不知道蘇東坡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只好答道:“愿聞其詳。” 蘇東坡于是念出了上聯:
向陽門第春常在
佛印聽了覺得實在是奇怪,這是大戶人家十分常用的一副對聯嘛,每年不見十次都要見八次的,就連小孩子都會對出來,怎么會對不出來呢。于是他脫口而出:
積善人家慶有余
蘇東坡暗喜:他居然落進了我的陷阱!于是樂呵呵地說:“不錯,'積善人家慶有余’,哦,既然你這個 '積善人家’ 罄里有魚,為什么不拿出來招待客人呢?” 佛印這才知道上了當,不覺哈哈大笑,擺出魚和酒。
還有一次,佛印與蘇東坡、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三人一起游三峽。當船過三峽時,佛印根據巫山出了一個有趣的上聯:
無山得似巫山好
此上聯里面巧妙地用了兩個讀音相似的字:“無”和“巫”,因此要對出下聯是不容易的。蘇東坡很快地對出了下聯:
何葉能如荷葉圓
何、荷諧音。蘇轍想了想,將“荷”換成“河”,把下聯改了一下,更妙:
何水能如河水清
但是,大文豪也有對不出來的對聯。他在杭州為官時,有一次與佛印等友人同游西湖。大家正玩得高興,一歌女不慎將壺掉入水中,佛印立即出一上聯:
游西湖,提錫壺,錫壺掉西湖,惜乎錫壺
大家挖空心思對了半天也對不出來。這上聯到如今也是一個千古絕對,無人能對出下聯。
相傳,明朝時蘇州有個王姓和尚,弟弟升官發財了,他乘機還了俗,又娶了媳婦,還仗勢橫行鄉里,為人所不齒。
一次,他去看戲,演的是《凍蘇秦衣錦還鄉》,臺上一個起課(算命)人衣衫襤褸上場,旁邊有人便問:“你自稱算命甚靈,何以一貧如是?可知自家命運如何?” 按劇情,起課人應回答:
“黃河尚有澄清日,
豈可人無得運時。” 但這時扮演者看到王和尚在場,其所作所為又多有耳聞,頗為不屑,靈機一動,一聲長嘆,搖頭晃腦答道:
王和尚有成親日;
起課人無得運時。
于是滿場哄堂大笑。眾多目光投向王某,有的還指指點點。王某又羞又惱,無以自處,倉皇離席而去。
此乃一諧音聯。“王和” 諧 “黃河”,“成親” 諧 “澄清”,“起課” 諧 “豈可”。巧妙地嘲笑了王某。
從前有個秀才,夏天晚上在屋檐下乘涼。他睡在竹床上,仰面看見一只老鼠“吱吱”幾聲從屋梁上跑過,想了一想,便念到:
暑鼠量梁,提筆描貓驚暑鼠
此聯既出,卻一時對不出下聯。后來他經過一個曬谷場,看見幾只雞在吃谷子,忽聽遠處一個婦人招呼附近玩耍的孩子趕雞,孩子們揀起石子向雞丟去,把雞趕跑了。他觸景生情,不覺脫口而出:
饑雞盜稻,呼童拾石打饑雞
這副對聯成對地使用同音字,如“饑雞”對“暑鼠”,“盜稻”對“量梁”,“拾石”對“描貓”,不僅刻畫鼠雞的情態維妙維肖,而且聲律和諧,意趣橫生。
又傳:一個文武斗對的故事。武將出對:
雙艇并行,櫓速不如帆快
櫓速---櫓搖得快,諧音 “魯肅”(三國人物)。帆快---順風張帆,更快,諧音 “樊噲”(劉邦的大將)。出句含 “文不及武” 之意。文官對:
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笛清---笛聲清越,諧音狄青(宋著名大將,佐仁宗平西夏)。簫和---洞簫和鳴,諧音“蕭何”,漢代開國功臣。含“武不及文” 之意。
還有一個一聯救店的故事。過去江南某城,有家酒館,因營業不佳,行將倒閉,全家人為此發愁。酒館主人無奈只好哭著摘下酒館招牌。正巧,一位詩人路過,上前打聽為啥摘掉招牌。酒家說明原由,詩人笑著說:“我能叫你酒館興旺起來!”酒家說:“別開玩笑,你有啥辦法?”詩人叫酒家拿來筆墨和紅紙,揮毫疾書,寫了一副大對聯:
東不管,西不管,酒管;
興也罷,衰也罷,喝罷。
接著又在橫批上寫了:“東興酒館” 四個大字。
過往行人看見如此顯眼的對聯都停步深思。因為這副對聯恰好迎合了當時社會上存在的有怨無處訴,找誰誰不管,有些人只好借酒澆愁。所以,這家酒館頓時酒客盈門,興隆起來。
傳說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也有諧音對:
嫂掃亂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上聯是唐的朋友出的。“嫂、掃”,“叔、束”,諧音。對句中,“姨、移”,“姑、箍” 諧音。
又傳說,唐伯虎在一個鄉村小田埂上游春,中途遇一老農挑一擔塘泥往田里送。狹路相逢,老農一見是唐伯虎,就要同他對對子,并聲稱:“如若對得上,我下田里讓你過去;如若對不上,你必須脫下鞋襪下田讓路。” 唐伯虎當然欣然同意。老農即時出一上聯:
一擔重泥攔子路
從字面上看,好象是說:我挑了一擔很重的塘泥,攔住了你的去路,好象很好對。但是,唐伯虎仔細一琢磨,才發現不是那么一回事:原來對聯中暗含了兩個人名,“仲尼” 和 “子路”。他想了好久,實在是對不出下聯,便一面稱贊老農的聰明才高,一面脫下鞋襪下田讓路。可是,當他走到河岸時,看見纖夫們一邊拉著纖索一邊說說笑笑地回顧后船,因而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他興奮地跑回去找到老農,對出了下聯:
兩岸纖夫笑顏回
下聯與上聯一樣,也暗含了兩個人名:“慶父”和“顏回”。
一次,他看見一個和尚犯法,帶著板枷,信口詠了一聯:
削發又犯法;
出家卻帶枷。
巧妙地利用發與法和家與枷的諧音,妙趣橫生。
佛門之內,也有許多能詩善對的高人,明代的姚廣孝是其中的一位。姚廣孝本是醫家子弟,十四歲出家為僧,人稱道衍和尚,曾參加纂修《永樂大典》。有一天,狂風大作,夾著傾盆暴雨,姚廣孝遇見了巡街的御史林大人。林御史知道這位高僧文思敏捷,便即景出了一個對子讓他對:
風吹羅漢搖和尚
這 “搖 ” 字是雙關語:明說和尚(羅漢)被吹得搖搖擺擺,暗含“姚”和尚,指姚廣孝。姚廣孝立即回敬:
雨打金剛淋大人
這“淋大人”,也是雙關諧音,直指御史“林大人”。
諧音對 11 則
還有很多流傳的諧音巧對。
悶拔紅爐,盡是長嘆短嘆;
愁拈素帕,提起千思萬思。
陶振對楊姓。“嘆”諧“炭”,“思”諧“絲”。
三天不吃飯,胸中無點屎;
六月穿棉襖,胯下有汗淋。
劉寧對周濟。“點屎”諧“典史”;“汗淋”諧“翰林”。
道童鍋里煎茶,不知罐煮;
和尚墻頭遞酒,必是私沽。
陳道復對唐伯虎。“罐煮”諧“觀主”;“私沽”諧“師姑”。
師姑田里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繡裁。
祝枝山出上句,沈石田對下句。“挑禾上”諧音“挑和尚”,“抱繡裁”諧音“抱秀才”。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還在孔子上;
眉先生,須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長。
上聯“珠子”諧音“朱子”;下聯“先生”、“后生”雙關。
移椅倚桐同觀月;
等燈登閣各攻書。
“移、椅、倚”,“桐、同”;“等、燈、登”,“閣、各” 諧音。
雨打沙灘,沉一渚陳一渚;
風吹蠟燭,流半邊留半邊。
“沉、陳”,“流、留”,諧音。
雞蛋無鹽真淡蛋;
豬腸未切好長腸。
“淡、蛋”,“長、腸” 諧音。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丫頭啃鴨頭,鴨頭咸,丫頭嫌。
“桐、童”,“落、樂”;“鴨、丫”,“咸、嫌”,諧音。
天心閣,閣落鴿,鴿飛閣不飛;
水陸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褚遂良無糧難充秦叔寶之飽;
黃山谷有谷可救范得機之饑。
圖文收集于網絡。文字或有改動。圖片或有縮放剪裁。意在宣傳、推介、分享、欣賞。若涉及版權請在評論區告知即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