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常的故事
【生卒】:1279—1338
【介紹】:
字伯庸。先世為雍古特部(元蒙部族名),居于靖州的天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西北)。高祖錫里吉思,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子孫因其官,以馬為姓。曾祖月合乃跟隨元世祖忽必烈至汴,父潤,任漳州同知,徙家于光州定城(今河南潢川)。
他七歲知學,學業優異。仁宗延祐一年(1314),恢復科舉制度。延祐二年(1314)他鄉貢、會試皆第一,廷試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以后升任監察御史。他忠于職守,正直不阿,曾因彈劾首相鐵木迭兒,被降職為開平縣尹。鐵木迭兒死后,得已復官,歷任翰林待制、禮部尚書、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等職。
他為官期間,不僅為政公平,廉潔奉公,不畏權貴,而且深入民間,體察疾苦,同情百姓。正因為如此,他的文風樸實清壯,一掃宋金末年南北文士習氣,其賦作詩文,在當時頗有影響。
他一生著述頗多,著有《石田集》15卷,又曾預修《英宗實錄》,編輯《列后金鑒》,《千秋記略》等。
在他的著述當中,賦作占有重要地位。這主要有:《傷己賦》、《適忘賦》、《悠然閣賦》、《感柏樹賦》、《草亭賦》等。總的看,由于作者仕途曲折,因而其賦作鮮明地反映了作者波瀾起伏的心潮。其中,《悠然閣賦》、《適忘賦》等則表現了問心無愧、高視塵俗、悠然獨往的情懷,《傷己賦》等反映了一種不滿現實,奮發自勵、不與流俗合污的高貴品質,同時也譏評了當時政局的混亂與腐朽,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是現實反映之名作,因而影響較大。
他不但善于作賦,而且長于詩文。其詩多寫田園生活及應酬贈答,也有不少反映民間疾苦的現實之作,筆鋒犀利,意境宏遠。作文取法先秦兩漢,詩學漢魏盛唐,詩風樸實矯健,頗具新樂府精神。他的散文簡潔新奇,條理清晰,也頗有影響。他的一些游記,也寫得恰到好處,如《小石山記》就是一篇閃光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