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帶”的成語大全(110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帶減腰圍、蟬衫麟帶、行常帶經等含“帶”的成語110個,其中“帶”開頭的10個,“帶”結尾的27個,“帶”在中間的73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帶”開頭的成語
【第1句】:帶減腰圍[dài jiǎn yāo wéi]
【解釋】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損。
【出處】語出《梁書·昭明太子統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
【示例】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宋·辛棄疾《木蘭花慢》詞
【第2句】:帶金佩紫[dài jīn pèi zǐ]
【解釋】金:金印。紫:紫綬。帶著金印,佩著紫綬。形容地位非常顯赫。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
【第3句】:帶水拖泥[dài shuǐ tuō ní]
【解釋】①形容泥濘難行。②比喻不順利或不干脆。現多作?a href='.com/baike/224/2841【第44句】:html' target='_blank' >巴夏啻薄?/p>
【出處】宋·葉適《修路疏》:“南來北往,何憂帶水拖泥;朝去暮來,不到撞頭磕腦。”
【示例】一甲子、帶水拖泥,今歲謝君恩,放還山去。 ——宋·劉克莊《解連環·甲子生日》詞
【第4句】:帶礪河山[dài lì hé shān]
【解釋】帶:衣帶;礪:磨刀石;河:黃河;山:泰山。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出處】《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
【示例】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礪河山,位在諸王侯上。 ——《清史稿·睿忠親王多爾袞傳》
【第5句】:帶河厲山[dài hé lì shān]
【解釋】帶:衣帶;河:黃河;厲:通“礪”,磨刀石;山:泰山。黃河細得像條衣帶,泰山小得像塊磨刀石。比喻國基久遠,國祚長久。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第6句】:帶牛佩犢[dài niú pèi dú]
【解釋】原指漢宣帝時渤海太守龔遂誘使持刀劍起義的農民放棄武裝斗爭而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歸農。
【出處】《漢書·龔遂傳》:“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第7句】:帶礪山河[dài lì shān hé]
【解釋】帶:衣帶;礪:磨刀石;山:泰山;河:黃河。黃河細得象條衣帶,泰山小得象塊磨刀石。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蕩也決不變心。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示例】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礪山河位在諸王侯上。 ——《清史稿·睿忠親王多爾袞傳》
【第8句】:帶著鈴鐺去做賊[dài zhe líng dāng qù zuò zéi]
【解釋】比喻要干隱秘的事而自己先聲張出去。
【出處】《晚清文學叢鈔·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既是一點兒把握都沒有,卻天天在那里叫囂狂擲,豈不是俗語說的“帶著鈴鐺去做賊”嗎?”
【第9句】:帶罪立功[dài zuì lì gōng]
【解釋】帶:攜帶,捎帶。讓犯罪的人立功贖罪
【出處】清·李漁《蜃中樓·獻壽》:“正要議俺的罪刑,恰好西北地方又報亢旱,上帝就著俺去帶罪立功。”
【示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8回:“佛爺很可以革掉他的功名,叫他帶罪立功,以觀后效。”
【第10句】:帶月披星[dài yuè pī xīng]
【解釋】形容早起晚睡,奔波不息。
【出處】元·無名氏《朱砂擔》第一折:“帶月披星,忍寒受冷,離鄉井。”
【示例】且說他三眾,在路餐風宿水,帶月披星,早又至夏景炎天。 ——《西游記》第二十回
“帶”結尾的成語
【第1句】:蟬衫麟帶[chán shān lín dài]
【解釋】薄紗制的衣服,有文采的衣帶。舊時形容服飾華麗。
【出處】唐·溫庭筠《舞衣曲》:“蟬衫麟帶壓愁香,偷得鶯簧鎖金縷。”
【第2句】:褒衣博帶[bāo yī bó dài]
【解釋】褒、博:形容寬大。著寬袍,系闊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出處】《漢書·雋不疑傳》:“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示例】褒衣博帶進賢冠,禮樂東方萬國看。 ——清·黃遵憲《續懷人》詩
【第3句】:高冠博帶[gāo guān bó dài]
【解釋】冠:帽子;博:大;帶:衣帶。戴著高大的帽子,系著寬闊的衣帶。形容儒生的裝束。也比喻穿著禮服。
【出處】《墨子·公孟》:“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
【第4句】:蟒袍玉帶[mǎng páo yù dài]
【解釋】繡有蟒蛇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官服,也指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服裝。亦作“蟒衣玉帶”。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覺闍黎一念錯投胎》:“又故意把蟒袍玉帶、錦繡幞頭之類放在面前,金銀、彩幣、錦繡堆積如山。”
【示例】但見高卷簾櫳,正面一張太師椅上,坐著一位束發金冠、蟒袍玉帶的王爺,兩邊有多少內輔伺候。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七回
【第5句】:不解衣帶[bù jiě yī dài]
【解釋】解:脫去,解下。不脫衣服就休息,形容非常忙碌和辛勞。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示例】遭父疾,晨夕侍床褥,不解衣帶。 ——《清史稿·儒林傳·江聲》
【第6句】:輕裘大帶[qīng qiú dà dài]
【解釋】輕暖的皮袍,寬松的腰帶。形容從容閑適。
【出處】《靈應傳》:“輕裘大帶,白玉橫腰,而森羅于階下者,其數尤多。”
【第7句】:衣不及帶[yì bù jí dài]
【解釋】衣:穿衣服;帶:腰帶。穿衣服來不及把腰帶系上。形容時間倉促,裝束不整。
【出處】《后漢書·王充傳》:“規素聞符名,乃驚遽而起,衣不及帶,屣履出迎,援符手而還,與同坐,極歡。”
【示例】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聞亂,衣不及帶,逾垣出走。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十八回
【第8句】:錦衣玉帶[jǐn yī yù dài]
【解釋】身上穿著錦衣,腰里系著玉帶。形容顯貴富有者的華麗的裝束。
【出處】《舊五代史·劉知俊傳》:“晉王深信之,即厚給田宅,仍賜錦衣玉帶,軍中目為'劉二哥’。”
【示例】錦衣玉帶雪中眠,醉后詩魂欲上天。 ——清·張問陶《醉后口占》
【第9句】:輕裘緩帶[qīng qiú huǎn dài]
【解釋】輕暖的皮袍,寬松的衣帶。形容態度從容鎮定。
【出處】《晉書·羊祜傳》:“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披甲。”
【示例】樂和選十個彪形大漢,各帶弓刀,自己輕裘緩帶,騎著白馬;到城門邊,果然大開,昂然而入。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二回
【第10句】:褒衣緩帶[bāo yī huǎn dài]
【解釋】褒:闊。寬衣大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出處】《新唐書·劉知畿傳》:“博帶褒衣,革履高冠。”
【第11句】:不絕如帶[bù jué rú dài]
【解釋】形容局勢危急,象差點兒就要斷掉的帶子一樣。
【出處】《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
【示例】比來塵網荊榛,偏弦奏響,國學陵遲,不絕如帶。 ——卷盦《<蔽廬叢志>序》
【第12句】:局騙拐帶[jú piàn guǎi dài]
【解釋】詐騙財物,誘拐孩子。
【示例】在古今中外的法律條款中,局騙拐帶都是不被允許的。
【第13句】:巍冠博帶[wēi guān bó dài]
【解釋】巍:高;博:闊。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
【出處】《墨子·公孟》:“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
【第14句】:縫衣淺帶[féng yī qiǎn dài]
【解釋】先秦·莊周《莊子·盜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后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出處】賢豪畢萃,升降有序,~,十有五人。 ——唐·李白《冬夜裴郎中薛侍御宴集序》
【示例】唐·李白《冬夜裴郎中薛侍御宴集序》:“賢豪畢萃,升降有序,縫衣淺帶,十有五人。”
【第15句】:分釵斷帶[fēn chāi duàn dài]
【解釋】釵分開,帶斷了。比喻夫妻的離別。
【出處】南朝·梁·陸罩《閨怨》詩:“自憐斷帶日,偏恨分釵時。”
【第16句】:披襟解帶[pī jīn jiě dài]
【解釋】比喻敞開胸懷,心地坦白。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示例】更聞理外事無心,披襟解帶相追尋。 ——明·陳子龍《偉南筑居遠郊鮮入城市近聞其事釋氏甚謹作詩問之》
【第17句】:山河襟帶[shān hé jīn dài]
【解釋】比喻依山繞河形勢的險要,如同人身上的衣襟和腰帶一樣緊緊纏住。
【出處】唐·白居易《敘德書情四十韻上宣歙崔中丞》:“山河地襟帶,軍旗國浚維。”
【示例】人物車書南北混,山河襟帶古今同。 ——元·趙孟睢督鵒曖昊ㄌ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