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濯”的成語(12個)
本文整理了濯污揚清、童山濯濯、瀝膽濯肝等含“濯”的成語12個,其中“濯”開頭的成語7個,“濯”結(jié)尾的成語2個,“濯”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濯”開頭的成語【第1句】:濯污揚清[zhuó wū yáng qīng]
【解釋】濯:洗。洗去污垢,激揚清澈。比喻揚善除惡。
【出處】《南史·范泰傳》:“臣昔謬得待罪選曹,誠無以濯污揚清。然君子之有智能,猶鵷鳳之有文采,俟時而振羽翼。何患不出云霞之上?”
【第2句】:濯纓洗耳[zhuó yīng xǐ ěr]
【解釋】濯纓:洗滌帽纓;洗耳:指不愿與聞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潔。
【出處】《魏書·劉獻之傳》:“吾常謂濯纓洗耳,有異人之跡,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p>
【第3句】:濯纓彈冠[zhuó yīng tán guān]
【解釋】濯纓:洗滌帽纓;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比喻準備出仕。
【出處】三國·魏·曹植《釋愁文》:“今大道既隱,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纓彈冠,諮諏榮貴。”
【第4句】:濯纓濯足[zhuó yīng zhuó zú]
【解釋】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后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鬃釉唬?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
【第5句】:濯濯童山[zhuó zhuó tóng shān]
【解釋】濯濯:光禿的樣子;童:山無草木。沒有樹木,光禿禿的山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p>
【第6句】:濯足濯纓[zhuó zú zhuó yīng]
【解釋】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后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出處】《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鬃釉唬?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第7句】:濯纓滄浪[zhuó yīng cāng làng]
【解釋】在清水中洗滌冠纓。比喻超脫塵俗,操守高潔。
【出處】《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p>
【示例】晉·葛洪《抱樸子·釋滯》:“濯纓滄浪,不降不辱?!?/p>“濯”結(jié)尾的成語
【第1句】:童山濯濯[tóng shān zhuó zhuó]
【解釋】沒有樹木,光禿禿的山。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p>
【示例】但是常德到桃源的路上,依然滿眼童山濯濯,一直沒人移裁。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5章
【第2句】:牛山濯濯[niú shā zhuó zhuó]
【解釋】濯濯:光禿,無草木的樣子。牛山上光禿禿的。形容寸草不生的荒山。
【出處】《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苦彼濯濯也?!?/p>
【示例】由黑而黃,而灰,而斑,而耄耄然,而稀稀落落,而牛山濯濯,活像一只禿鷲。 ——梁實秋《老年》
“濯”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瀝膽濯肝[lì dǎn zhuó gān]
【解釋】猶瀝膽披肝。比喻開誠相見。也形容非常忠誠。
【出處】明·唐寅《與文徵明書》:“瀝膽濯肝,明何嘗負朋友,幽何嘗畏鬼神!”
【第2句】:洗濯磨淬[xǐ zhuó mó cuì]
【解釋】指修養(yǎng)鍛煉。
【出處】宋·蘇軾《上韓太尉書》:“士大夫皆自洗濯磨淬,戮力于王事,而不敢為非常可怪之行。此三代王政之所由興也?!?/p>
【示例】明·李東陽《祁陽縣學重修記》:“爾諸王歸而求之,洗濯磨淬入圣賢之域,庶幾爾業(yè)與茲學其俱新也?!?/p>
【第3句】:振衣濯足[zhèn yī zhuó zú]
【解釋】濯足:洗腳。抖掉衣服上的灰塵,洗去腳上的污垢。形容放棄世俗生活的榮華富貴,立志在山中隱居。
【出處】晉·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五:“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示例】再拜先生淚如洗,振衣濯足吾往矣。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