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掩”的成語大全(71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掩目捕雀、遮遮掩掩、盜鐘掩耳等含“掩”的成語71個,其中“掩”開頭的36個,“掩”結尾的7個,“掩”在中間的28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掩”開頭的成語
【第1句】:掩目捕雀[yǎn mù bǔ què]
【解釋】遮著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騙自己。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琳傳》:“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大國之事,其可以詐立乎!”
【示例】諺所謂'掩目捕雀’。我卻不見雀,不知雀卻看見我。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72卷
【第2句】:掩惡溢美[yǎn è yì měi]
【解釋】溢:水滿流出,指過分。遮掩缺點,過分稱贊。
【出處】宋·周密《齊東野語·張魏公三戰本末略》:“野史各有私,好惡固難盡信,若志狀,則全是本家子孫、門人掩惡溢美之詞,又可盡信乎?!?/p>
【第3句】:掩眼捕雀[yǎn yǎn bǔ què]
【解釋】遮著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騙自己。同“掩目捕雀”。
【出處】《魏書·爾朱榮傳》:“惟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詔,此則掩眼捕雀,塞耳盜鐘?!?/p>
【第4句】:掩口而笑[yǎn kǒu ér xiào]
【解釋】掩:捂。笑時捂住口,以防出聲失禮。
【出處】晉·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亮以麈尾掩口而笑?!?/p>
【示例】左右皆掩口而笑曰:“此天下強顏之女子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九回
【第5句】:掩映生姿[yǎn yìng shēng zī]
【解釋】掩映:互相襯托。景物互相襯托而更加美好。
【出處】清·曾樸《孽?;ā返诙兀骸皟蛇叡糖珑R,掩映生姿。”
【第6句】:掩口失聲[yǎn kǒu shī shēng]
【解釋】指忍不住笑出聲來。
【出處】明·馬愈《馬氏日抄·風異》:“眾聞予言,將以為誕也,皆掩口失聲。”
【第7句】:掩胳埋胔[yǎn gé mái zì]
【解釋】掩:埋葬;胳:骨;胔:腐肉,統指腐爛的尸骨。指埋葬尸骨。
【出處】《禮記·月令》:“毋聚大眾,毋置城郭。掩胳埋胔?!?/p>
【第8句】:掩過飾非[yǎn guò shì fēi]
【解釋】猶言文過飾非。掩飾過失、錯誤。
【出處】李廣田《〈散文三十篇〉序》:“他們想占有一切,他們的手不用以創造,而用以掩過飾非?!?/p>
【第9句】:掩鼻而過[yǎn bí ér guò]
【解釋】捂著鼻子走過去。形容對腥臭骯臟的東西的嫌惡。
【出處】《孟子·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第10句】:掩過揚善[yǎn guò yáng shàn]
【解釋】指對待別人諱言其過惡,稱揚其好處。同“掩惡揚善”。
【出處】《漢書·丙吉傳》:“[丙吉]于官屬掾吏,務掩過揚善?!?/p>
【第11句】:掩耳蹙頞[yǎn ěr cù è]
【解釋】蹙:縮小,皺起;頞:鼻梁。遮著耳朵,皺著鼻子。形容極其厭惡,不愿意聽到談起。
【出處】唐·柳宗元《河間婦傳》:“自是雖戚里為邪行者,聞河間之名,則掩耳蹙頞,皆不欲道之?!?/p>
【第12句】:掩耳偷鐘[yǎn ěr tōu zhōng]
【解釋】掩:遮蔽,遮蓋。偷鐘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p>
【第13句】:掩其無備[yǎn qí wú bèi]
【解釋】掩:掩襲;備:防備。稱乘敵方毫無防備時進行突襲。
【出處】《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p>
【示例】若經城勿攻,西入長安,掩其無備,天子雖還,失其襟帶。 ——《舊唐書·李密傳》
【第14句】:掩鼻偷香[yǎn bí tōu xiāng]
【解釋】捂住鼻子去偷點燃的香。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馬頰本空禪師》:“師曰:'節目上更生節目?!疅o語。師曰:'掩鼻偷香,空招罪犯?!?/p>
【第15句】:掩人不備[yǎn rén bù bèi]
【解釋】掩:掩襲;備:防備。趁對方沒有準備去進攻或逮捕。
【出處】《史記·魏豹彭越列傳》:“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覺,捕梁王,囚之洛陽?!薄逗鬂h書·郅惲傳》:“無掩人不備,窮人于□,不得斷人支體,祼人形骸,放淫婦女?!?/p>
【示例】家眷已至,大事待行,須速議出兵,掩人不備,遲恐有變。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二回
【第16句】:掩口葫蘆[yǎn kǒu hú lú]
【解釋】捂著嘴笑。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應劭傳》:“昔鄭人以乾鼠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寶燕石,緹十重。夫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p>
【示例】我還不免掩口葫蘆,想不到我竟然鬧了這么一場笑話。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6章
【第17句】:掩口盧胡[yǎn kǒu lú hú]
【解釋】盧胡:喉間的笑聲。捂著嘴笑。
【出處】《后漢書·應劭傳》:“昔鄭人以乾鼠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寶燕石,緹十重。夫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p>
【第18句】:掩骼埋胔[yǎn gé mái zì]
【解釋】指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為古代的恤民之政。
【出處】《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鄭玄注:“骨枯曰骼,肉腐曰胔?!?/p>
【示例】方春戒節,賑濟乏厄,掩骼埋胔之時。 ——《后漢書·質帝紀》
【第19句】:掩耳而走[yǎn ěr ér zǒu]
【解釋】掩耳:遮著耳朵而逃走。指不愿意聽別人的話。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五回:“寧喜以殖之遺命,告于蘧瑗,瑗掩耳而走?!?/p>
【第20句】:掩其不備[yǎn qí bù bèi]
【解釋】掩:掩襲。備:防備。趁敵人毫無防備時進行突然襲擊。亦作“掩其無備”。
【出處】《南齊書·劉懷珍傳》:“今眾少糧單,我懸彼固,正宜簡精銳,掩其不備耳?!?/p>
【示例】故意到三更時分,掩其不備,一齊闖進彌陀寺,不論僧俗,見一個,拿一個。 ——《官場維新記》第十回
【第21句】:掩口胡盧而笑[yǎn kǒu hú lú ér xiào]
【解釋】胡盧:喉間的笑聲。捂著嘴笑,指暗笑,竊笑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p>
【第22句】:掩惡揚善[yǎn è yáng shàn]
【解釋】指對待別人諱言其過惡,稱揚其好處。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謚》:“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謚之者何?以為人臣之義莫不欲褒其君,掩惡揚善者也?!?/p>
【示例】而小異于肇者,不書人之過惡,以謂職非史官,而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志也。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
【第23句】:掩口胡盧[yǎn kǒu hú lú]
【解釋】胡盧:笑貌。捂著嘴笑,指暗笑,竊笑。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應劭傳》:“昔鄭人以干鼠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寶燕石,緹漝十重。夫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
【示例】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第24句】:掩耳盜鈴[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p>
【示例】硬把漢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的把戲。 ——聞一多《謹防漢奸合法化》
【第25句】:掩賢妒善[yǎn xián dù shàn]
【解釋】掩:壓制;賢、善:指有才德的人。指壓制和妒嫉優秀的人才。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勿謂衛公掩賢妒善,牛相不罹大禍,亦幸而免?!?/p>
【第26句】:掩旗息鼓[yǎn qí xī gǔ]
【解釋】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F比喻無聲無息地停止運動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8回:“領著萬余軍馬,人披軟戰,馬摘鑾鈴,掩旗息鼓,疾馳到南土岡門口來?!?/p>
【示例】瞿秋白《餓鄉紀程》第13回:“劉守清又罵了他們一頓,才算掩旗息鼓的下去了?!?/p>
【第27句】:掩非飾過[yǎn fēi shì guò]
【解釋】掩、飾:掩飾;非、過:錯誤。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出處】《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薄肚f子·盜跖》:“辯足以飾非。”
【第28句】:掩罪飾非[yǎn zuì shì fēi]
【解釋】非:壞事。遮蓋罪行,文飾壞事。
【出處】《明史·徐學詩傳》:“蓋嵩權力足以假手下石……文詞便給足以掩罪飾非?!?/p>
【第29句】:掩面失色[yǎn miàn shī sè]
【解釋】遮著臉面,變了顏色。形容驚慌害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
【第30句】:掩惡揚美[yǎn è yáng měi]
【解釋】指對待別人諱言其過惡,稱揚其好處。同“掩惡揚善”。
【出處】《漢書·王商史丹傅喜傳贊》:“丹之輔道副主,掩惡揚美,傅會善意,雖宿儒達士無以加焉。”
【第31句】:掩耳偷鈴[yǎn ěr tōu líng]
【解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同“掩耳盜鐘”。
【出處】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難道他掩耳偷鈴,則待要見世生苗?!?/p>
【示例】姐姐何必部他,他自掩耳偷鈴,好似失心瘋的一般。 ——《天雨花》第四回
【第32句】:掩瑕藏疾[yǎn xiá cáng jí]
【解釋】掩:遮蓋。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藏:隱瞞。疾:毛病,過錯。掩蓋缺點,隱瞞過錯。
【出處】《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至于掩瑕藏疾,滌除疵垢,朝為寇仇,夕委心膂,雖未足希準古人,粗亦無負于新舊?!?/p>
【示例】《南齊書·陸厥傳》:“至于掩瑕藏疾,合少謬多,則臨淄所云'人之著述,不能無病’者也。”
【第33句】:掩面而泣[yǎn miàn ér qì]
【解釋】用兩手掩著臉哭泣。
【出處】《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或掩面而泣,悲不自勝。”
【示例】燕青還要俄延,當不得執令旗的小校連次催促,止不住淚落滿腮,上皇亦掩面而泣。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四回
【第34句】:掩骼埋窆[yǎn gé mái biǎn]
【解釋】指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為古代的恤民之政。同“掩骼埋胔”。
【出處】《后漢書·趙咨傳》:“但以生者之情,不忍見形之毀,乃有掩骼埋窆之制。”
【第35句】:掩耳盜鐘[yǎn ěr dào zhōng]
【解釋】捂住耳朵偷鐘。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出處】語出《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怳然有音??秩寺勚鴬Z己也,遽揜其耳。”
【示例】明·楊慎《希夷易圖》:“《后天圖》見于邵伯溫之序。朱子因其出希夷而諱之,殆掩耳盜鐘也。”
【第36句】:掩人耳目[yǎn rén ěr mù]
【解釋】遮掩別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騙人。
【出處】《大宋宣和遺事》亨集:“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p>
【示例】必須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掩人耳目。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二回
“掩”結尾的成語
【第1句】:遮遮掩掩[zhē zhē yǎn yǎn]
【解釋】指要隱瞞某種真相而行為不爽利。
【出處】清·張南莊《何典》第五回:“起初還恐怕雌鬼要話長說短,遮遮掩掩的瞞著他。”
【示例】錢鐘書《圍城》:“鴻漸才買了些回去,進旅館時,遮遮掩掩的深怕落在掌柜或伙計的勢利眼里?!?/p>
【第2句】:一重一掩[yī chóng yī yǎn]
【解釋】指山巒重迭稠密。
【出處】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詩:“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p>
【第3句】:江郎才掩[jiāng láng cái yǎn]
【解釋】比喻才思衰退。同“江淹才盡”。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煬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蠻草詔,便覺江郎才掩。”
【第4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bīng lái jiàng dǎng,shuǐ lái tǔ yǎn]
【解釋】指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對付辦法。
【出處】元·無名氏《大戰邳彤》:“主公,便好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p>
【示例】常言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得你我打點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里去。 ——《金瓶梅詞話》第四十八回
【第5句】:東遮西掩[dōng zhē xī yǎn]
【解釋】指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出處】明·高濂《玉簪記·促試》:“我想陳妙常與我侄兒,兩下青春佳麗,意氣相投,每每月下星前,事事東遮西掩?!?/p>
【示例】這件事情是東遮西掩不住的。
【第6句】:水來土掩[shuǐ lái tǔ yǎn]
【解釋】大水來了,用土堵住。比喻敵人來犯,就引兵抵抗。
【出處】元·高文秀《澠池會》:“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里領兵與他交鋒?!?/p>
【示例】自古道:'水來土掩,兵來將迎?!?——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0回
【第7句】:花遮柳掩[huā zhē liǔ yǎn]
【解釋】形容不讓人看見,悄悄地走。也比喻運行或說話躲躲閃閃,不實在。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竊符記·如姬竊符》:“花遮柳掩防人至,覓常山寶符。”
“掩”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盜鐘掩耳[dào zhōng yǎn ěr]
【解釋】盜:盜竊;鐘:古代一種樂器。偷鐘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
【示例】復又盜鐘掩耳,嫁禍于人。 ——《舊唐書·哀帝紀論》
【第2句】:疾雷不暇掩耳[jí léi bù xiá yǎn ěr]
【解釋】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出處】晉·傅玄《傅子·闕題》:“我欲戰而彼不欲戰者,我鼓而進之若山崩河溢,當其沖者摧,值其鋒者破,所謂疾雷不暇掩耳,則又誰御之?!?/p>
【第3句】:盜鈴掩耳[dào líng yǎn ěr]
【解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同“盜鐘掩耳”。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p>
【示例】你看他盜鈴掩耳欺天下,賣國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清·傷時子《蒼鷹擊·戕藩》
【第4句】:疾霆不暇掩目[jí tíng bù xiá yǎn mù]
【解釋】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第5句】:遮掩耳目[zhē yǎn ěr mù]
【解釋】指遮掩別人的視聽,掩飾真情。
【出處】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聽說事后執政府乘人不知,已將尸首掩埋了些,以圖遮掩耳目?!?/p>
【第6句】:瑜不掩瑕[yú bù yǎn xiá]
【解釋】瑜:玉的光彩,比喻優點;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比喻優點遮蓋不了缺點。
【出處】《禮記·聘義》:“瑕不掩瑜,瑜不掩瑕?!?/p>
【示例】瑜不掩瑕,忠也。其有詞或不典,將與眾評之若何? ——五代·王定?!短妻浴肪硪?/p>
【第7句】:疾雷不及掩耳[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解釋】突然響起雷聲,使人來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
【出處】《六韜·龍韜·軍勢》:“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示例】他們或者未必起身,給他們個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網。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第8句】:瑕不掩瑜[xiá bù yǎn yú]
【解釋】瑕:玉上面的斑點,比喻缺點;掩:遮蓋;瑜:美玉的光澤,比喻優點。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缺點是次要的,優點是主要的。
【出處】《禮記·聘義》:“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示例】柳之文長于記,特惜瑕不掩瑜,惡敢與泰山北斗并駕齊驅。 ——清·陶曾佑《中國文學之概觀》
【第9句】:兩葉掩目[liǎng yè yǎn mù]
【解釋】如同兩片樹葉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對事物分辨不清楚。
【出處】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夫兩葉掩目,則冥然無睹;雙珠填耳,必寂然無聞?!?/p>
【第10句】:飾非掩過[shì fēi yǎn guò]
【解釋】粉飾掩蓋過失、錯誤。同“飾非文過”。
【出處】魯迅《華而蓋續編·學界的三魂》:“我雖然也被謚為'土匪’之一,卻并不想為前輩們飾非掩過?!?/p>
【第11句】:出其不意,掩其不備[chū qí bù yì,yǎn qí bù bèi]
【解釋】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后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出處】語出《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示例】罕之料吾不敢渡九鼎,以吾兵少而來遠,且不虞吾之速至也。出其不意,掩其不備者,兵家之勝策也。 ——《新五代史·雜傳六·丁會》
【第12句】:飾非掩丑[shì fēi yǎn chǒu]
【解釋】飾:掩飾;非:錯誤;丑:丑惡。掩飾錯誤和丑惡的行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因:“更可恨者,自古來多少輕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為解,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飾非掩丑之語耳?!?/p>
【第13句】:人皆掩鼻[rén jiē yǎn bí]
【解釋】人人都捂住鼻子。本指穢氣難聞,后指行為丑惡,誰都不愿接近。
【出處】《孟子·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p>
【示例】這等的穢德彰聞,焉得不人皆掩鼻?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
【第14句】:移東籬,掩西障[yí dōng lí,yǎn xī zhàng]
【解釋】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出處】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為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余?!?/p>
【第15句】:以疾掩遲[yǐ jí yǎn chí]
【解釋】疾:急速,猛烈;遲:遲緩;掩:乘人不備而進襲。用快速的行動方式去襲擊動作遲緩的敵方。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當以生擊死,以盛乘衰,以疾掩遲,以飽制饑?!?/p>
【示例】善戰者,必以勝而乘衰,以實而擊虛,以疾而掩遲,以飽而制饑。 ——明·何良臣《陣記》卷三
【第16句】:捷雷不及掩耳[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
【解釋】猶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備。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上》:“此捷濟上機,所謂捷雷不及掩耳?!?/p>
【第17句】:移東掩西[yí dōng yǎn xī]
【解釋】用這方面的錢、物彌補那方面的虧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出處】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為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余?!?/p>
【示例】我是個老實人,有一句便說一句,從來不曉得將沒作有,移東掩西,哄騙別人。 ——清·無名氏《定情人》第五回
【第18句】:竊鐘掩耳 [qiè zhōng yǎn ěr]
【解釋】掩:遮蔽,遮蓋。從事鐘時堵上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p>
【示例】亦猶竊鐘掩耳 ,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 ——《晉書·宣帝紀》
【第19句】:飾垢掩疵[shì gòu yǎn cī]
【解釋】粉飾掩蓋污點和缺點。
【出處】《魏書·蕭寶夤傳》:“雖當時文簿,記其殿最,日久月深,駁落都盡……累年之后,方求追訪聲跡,立其考第。無不茍相悅附,共為唇齒,飾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階而已,無所顧惜?!?/p>
【第20句】:歸師勿掩,窮寇勿追[guī shī wù yǎn, qóng kòu wù zhuī]
【解釋】掩:乘人不備進行襲擊。不能襲擊撤退的軍隊,也不能追殺走投無路的敵人。指特定情況下要防止敵人拼死反擊,以免不測的犧牲。
【出處】《孫子·軍事》:“歸師勿遏,師必闕,窮寇勿追。”
【示例】歸師勿掩,窮寇勿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第21句】:歸師勿掩,窮寇莫追[guī shī wù yǎn, qóng kòu mò zhuī]
【解釋】歸師:撤退的軍隊;掩:乘人不備進行襲擊;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不能襲擊撤退的軍隊,也不能追殺走投無路的敵人。
【出處】清·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歸師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p>
【第22句】:遮前掩后[zhē qián yǎn hòu]
【解釋】指說話藏頭露尾,欲言又止。
【出處】宋·朱熹《答葉正則書》之四:“大家講究到底,大開眼看覷,大開口說話,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須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說不說,做三日新婦子模樣,不亦快哉!”
【第23句】:迅雷不及掩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解釋】雷聲來得非???,連捂耳朵都來不及。比喻來勢兇猛,使人來不及防備。
【出處】《六韜·龍韜·軍勢》:“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p>
【示例】因此我給他個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一口把他吃掉,是完全有可能的。 ——曲波《林海雪原》二九
【第24句】:漫天掩地[màn tiān yǎn dì]
【解釋】指鋪天蓋地。
【出處】瞿秋白《餓鄉紀程》:“蒼茫的暮靄,漸漸地漫天掩地的下罩,東方故國送別的情意,涌出一丸冷月安慰我的回望?!?/p>
【第25句】:抉瑕掩瑜[jué xiá yǎn yú]
【解釋】瑕:玉上的斑點;瑜:玉石的光彩。故意挑剔玉上的斑點,埋沒它的光彩。比喻刻意挑剔別人的缺點和短處,而抹煞其優點和長處。
【出處】唐·嚴郢《駁議呂諲》:“今太常議荊南之政詳矣……乃抉瑕掩瑜之論,非中適之言也?!?/p>
【第26句】:不以一眚掩大德[bù yǐ yī shěng yǎn dà dé]
【解釋】以:因;眚:過失,錯誤;掩:遮蔽,遮蓋;德:德行。不因為一個人有個別的錯誤而抹殺他的大功績。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第27句】:東掩西遮[dōng yǎn xī zhē]
【解釋】謂左右遮掩,隱瞞真相。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別件事,或者有些東扯西拽,東掩西遮,東三西四,不容易說話。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第28句】:瑕不掩玉[xiá bù yǎn yù]
【解釋】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缺點是次要的,優點是主要的。
【出處】宋·邵博《聞見后錄》第四卷:“惜哉仲淹,壽不永乎,非不廢是,瑕不掩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