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襟”的成語(32個)
本文整理了襟懷坦白、送抱推襟、馬牛襟裾等含“襟”的成語32個,其中“襟”開頭的成語5個,“襟”結尾的成語7個,“襟”在中間的成語2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襟”開頭的成語【第1句】:襟懷坦白[jīn huái tǎn bái]
【解釋】襟懷:胸懷;坦白:正直無私。形容心地純潔,光明正大。
【出處】宋·黃榦《黃勉齋文集·七·祭李貫之》:“貫之性質粹美,襟懷坦夷,凝靜有常。”
【示例】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襟懷坦白,忠實,積極,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 ——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
【第2句】:襟懷磊落[jīn huái lěi luò]
【解釋】襟懷:胸懷;磊落:光明正大。心懷坦蕩,光明磊落。
【出處】宋·胡夢昱《竹林愚隱集·象州祭弟利用行十八文》:“弟之襟懷磊落,交游敬之。”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4回:“大丈夫當襟懷磊落,妾見君家何多不豫之色?”
【第3句】:襟江帶湖[jīn jiāng dài hú]
【解釋】襟:衣襟;帶:衣帶。形容江河湖泊之間相互縈繞交錯,如同衣襟和衣帶一樣。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
【示例】吳方破蜀,上下齊心,況復襟江帶湖,到處可守,不如緩攻為是。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九十一回
【第4句】:襟懷灑落[jīn huái sǎ luò]
【解釋】襟懷:胸懷;灑落:灑脫。心情坦率,光明正大。
【出處】宋·周必大《益公題跋·三·跋唐子西貼》:“不妄與人交,而襟懷灑落,人自受之。”
【第5句】:襟裾馬牛[jīn jú mǎ niú]
【解釋】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
【出處】語出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示例】厭襟裾馬牛,笑衣冠沐猴。 ——元·汪元亨《朝天子·歸隱》曲
“襟”結尾的成語【第1句】:送抱推襟[sòng bào tuī jīn]
【解釋】真誠相待的意思。
【出處】《南史·張充傳》:“所可通夢交魂,推襟送抱者,唯丈人而已。”
【示例】這回在柏林時候,飯余燈背、送抱推襟,一種密切的意思,真是筆不能寫、口不能言。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六回
【第2句】:指腹裁襟[zhǐ fù cái jīn]
【解釋】指腹:指雙方父母為腹中的嬰兒預訂婚姻;裁襟:指男女幼年由父母代訂婚約,將衣襟裁為兩幅,各執上方作為憑證。指從小訂婚。
【出處】《元史·刑法志二》:“諸男女議婚,有以指腹割衿為定者,禁之。”
【示例】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說道納采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沒有。(明·湯顯祖《牡丹亭·硬拷》)
【第3句】:血淚盈襟[xuè lèi yíng jīn]
【解釋】血淚:悲痛的眼淚;盈:滿。眼淚流濕了衣襟。形容非常悲痛。
【出處】唐·白居易《虢州刺史崔公墓志銘》:“遂置笏伏陛,極言是非,血淚盈襟,詞竟不屈。”
【第4句】:散發披襟[sàn fà pī jīn]
【解釋】蓬松著頭發,敞開衣襟。形容不修邊幅的的悠閑神態。
【出處】宋·柳永《過澗歇近》:“回首江鄉,月觀風亭,不邊石上,幸有散發披襟處。”
【示例】夏,夏,雨余亭廈,紈扇輕,煎風乍,散發披襟,彈棋打馬。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九
【第5句】:奮袂攘襟[fèn mèi rǎng jīn]
【解釋】奮袂:揮袖;攘襟:撩起衣襟。袖子一揮站起來。形容奮然而起。
【出處】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輟食棄餐,奮袂攘祍,撫劍東顧,而心已馳于吳會矣。”
【示例】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 ——晉·劉伶《酒德頌》
【第6句】:泣下沾襟[qǐ xià zhān jīn]
【解釋】襟:衣服胸前的部分。淚水滾滾流下,沾濕衣服前襟。哭得非常悲傷。
【出處】《尸子》卷下:“曾子每讀《喪禮》,泣下沾襟。”
【示例】昔季流子向風而鼓琴,聽之者泣下沾襟。 ——三國魏·阮籍《樂論》
【第7句】:豁目開襟[huò mù kāi jīn]
【解釋】豁目:開闊眼界;襟:襟懷,胸懷。極目遠視,開闊胸襟。
【出處】唐·李中《登毗陵青山樓》詩:“高樓閑上對晴空,豁目開襟半日中。”
“襟”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馬牛襟裾[mǎ niú jīn jū]
【解釋】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馬、牛穿著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禮節。也比喻衣冠禽獸。
【出處】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示例】聞孝氏孝友之風而無興起之志。誠馬牛襟裾者也。 ——明·趙弼《趙氏伯仲友義傳》
【第2句】:披襟解帶[pī jīn jiě dài]
【解釋】比喻敞開胸懷,心地坦白。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示例】更聞理外事無心,披襟解帶相追尋。 ——明·陳子龍《偉南筑居遠郊鮮入城市近聞其事釋氏甚謹作詩問之》
【第3句】:捉襟見肘[zhuō jīn jiàn zhǒu]
【解釋】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付。
【出處】《莊子·讓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示例】平時所過的早就是捉襟見肘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錢來做歸國的路費呢? ——郭沫若《學生時代·創造十年》
【第4句】:正襟安坐[zhèng jīn ān zuò]
【解釋】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同“正襟危坐”。
【出處】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昔貶涪州,過漢江,中流船幾覆,舉舟之人皆號泣,伊川但正襟安坐,心存誠敬,已而船及岸。”
【第5句】:披襟散發[pī jīn sàn fà]
【解釋】敞開衣襟,蓬松著頭發。形容不修邊幅的的悠閑神態。
【出處】宋·楊無咎《鷓鴣天》詞:“休倩傍人為正冠,披襟散發最宜閑。水云況得平生趣,富貴何曾著眼看。”
【示例】羊角飄塵,金烏爍石,雨涼念秋。有虛堂臨水,披襟散發,紗幮霧卷,湘簟波浮。 ——宋·趙師俠《沁園春》詞
【第6句】:扼襟控咽[è jīn kòng yān]
【解釋】比喻據守險要之地。
【出處】宋·周邦彥《汴都賦》:“扼襟控咽,屏藩表里。名城池為金湯,役諸侯為奴隸。”
【示例】控制南京就有扼襟控咽的作用。
【第7句】:裾馬襟牛[jū mǎ jīn niú]
【解釋】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亦作“襟裾馬牛”。
【出處】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示例】我若做浪蝶游蜂,老天呵,須教是裾馬襟牛。 ——明高濂《玉簪記·姑阻》
【第8句】:前襟后裾[qián jīn hòu jū]
【解釋】形容年幼時兄弟間關系密切。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
【第9句】:枕山襟海[zhěn shān jīn hǎi]
【解釋】靠山依海。
【出處】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古榆關》:“本朝武寧王徐達經略北邊,謂是枕山襟海,實遼薊咽喉,乃移關于此,連引長城為城之址。”
【第10句】:正襟危坐[zhèng jīn wēi zuò]
【解釋】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著。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出處】《史記·日者列傳》:“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
【示例】R先生把我請在一把上位的太師椅上坐下,正襟危坐和我對話起來。 ——郭沫若《學生時代·到宜興去》
【第11句】:掣襟肘見[chè jīn zhǒu xiàn]
【解釋】掣:牽拉;襟:衣襟。指捉襟見肘。形容身陷困境、窘迫不堪。
【出處】《明史·劉應節傳》:“邊長兵寡,掣襟肘見。”
【第12句】:牛馬襟裾[niú mǎ jīn jú]
【解釋】猶言衣冠禽獸。
【出處】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三折:“我罵你個沐猴冠冕,牛馬襟裾。”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教人道這喬男女,則是些牛馬襟裾。”
【第13句】:整襟危坐[zhěng jīn wēi zuò]
【解釋】整衣端坐。形容嚴肅拘謹。
【出處】元·脫脫 《宋史·儒林傳六·李道傳》:“道傳少莊重,稍長讀河南程氏書,玩索義理,至忘寢食,雖處暗室,整襟危坐,肅如也。”
【第14句】:捉襟肘見[zhuō jīn zhǒu jiàn]
【解釋】指整一整衣襟就露出肘子。形容衣衫襤褸。引申為顧此失彼,處境困難。
【出處】《莊子·讓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示例】只為一向窘迫,捉襟肘見,便東涂西抹不來,所以諸事膽怯。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七回
【第15句】:山河襟帶[shān hé jīn dài]
【解釋】比喻依山繞河形勢的險要,如同人身上的衣襟和腰帶一樣緊緊纏住。
【出處】唐·白居易《敘德書情四十韻上宣歙崔中丞》:“山河地襟帶,軍旗國浚維。”
【示例】人物車書南北混,山河襟帶古今同。 ——元·趙孟睢督鵒曖昊ㄌ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