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舉”的成語大全(197個)

23640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含“舉”的成語大全(197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舉踵思慕、不可枚舉、一舉手之勞等含“舉”的成語197個,其中“舉”開頭的78個,“舉”結尾的49個,“舉”在中間的70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舉”開頭的成語

【第1句】:舉踵思慕[jǔ zhǒng sī mù]

【解釋】舉:抬起;踵:腳后跟;舉踵:踮起腳跟;思慕:思念。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腳后跟張望。

【出處】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舉踵思慕,若怙旱之望雨。”

【第2句】:舉步如飛[jǔ bù rú fēi]

【解釋】形容走的很快。

【出處】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四十二回:“宗保舉步如飛,向馬后趕上,踴身一躍,跳上了馬,綽槍左揮右刺于殿前,往來一巡。”

【示例】鉛條日通加重來,路也日逐加遠來,熬煉得一年半載,解放鉛條,便舉步如飛,行及奔馬,豈不妙哉。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八十一回

【第3句】:舉首奮臂[jǔ shǒu fèn bì]

【解釋】舉:抬起;奮臂:有力地高舉手臂。形容精神奮發。

【出處】宋·蘇軾《論積欠六事狀》:“民為積欠所壓,如負千鈞而行。免于僵仆則幸矣;何暇舉首奮臂,以營求于一飽之外哉?”

【第4句】:舉手投足[jǔ shǒu tóu zú]

【解釋】一抬手,一動腳。形容輕而易舉,毫不費力。

【出處】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示例】給老幼婦孺讓座是舉手投足的事情。

【第5句】:舉手扣額[jǔ shǒu kòu é]

【解釋】舉手拍額,表示慶幸。

【出處】宋·洪邁《夷堅丁志·永寧莊牛》:“秦氏建康永寧莊有牧童桀橫,常騎巨牛縱食人禾麥。民泣請不悛,但時舉手扣額,訢于天地。”

【第6句】:舉止失措[jǔ zhǐ shī cuò]

【解釋】措:安放,放置。舉動失常,不知如何辦才好。

【出處】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下:“材上加契者,謂之足材,其規矩制度,皆以章契為祖。今人以舉止失措者,謂之失章失契,蓋謂此也。”

【示例】周瑜舉止失措,急撥馬便走,云長趕來,周瑜縱馬逃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

【第7句】:舉眼無親[jǔ yǎn wú qīn]

【解釋】抬頭看,看不見一個親人。比喻孤單無依,人地生疏。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3回:“你日后必定有個好人家,好女婿,決不像我這樣守活寡,舉眼無親,叫人家騎上頭來欺負的。”

【第8句】:舉一廢百[jǔ yī fèi bǎi]

【解釋】舉:提出;廢:棄。提出一點,廢棄許多。指認識片面。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上》:“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百廢百也。”

【示例】其如舉一廢百,當從者寡,當違者眾。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音律》

【第9句】:舉措有適[jǔ cuò yǒu shì]

【解釋】指措施或舉動得體、適當。

【出處】《后漢書·列女傳》:“吾與子伯素不相若,向見其子容服甚光,舉措有適,而我兒曹蓬發歷齒,未知禮則。”

【第10句】:舉措不定[jǔ cuò bù dìng]

【解釋】舉措:行動。拿著棋子,不知該如何下。比喻猶豫不決。

【示例】我被他搞得舉措不定了。

【第11句】:舉不勝舉[jǔ bù shèng jǔ]

【解釋】勝:盡。列舉也列舉不完。形容數量很多。

【出處】魯迅《偽自由書·后記》引谷春帆《談“文人先行”》:“公開告密,賣友求榮,賣身投靠的勾當,舉不勝舉。”

【示例】他的先進事跡舉不勝舉。

【第12句】:舉步生風[jǔ bù shēng fēng]

【解釋】形容走路特別快或辦事干凈利索。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相見了,便覺得分外高興,說話處,脾胃多燥,行事時,舉步生風,是這二種人與他說得活著。”

【第13句】:舉錯必當[jǔ cuò bì dàng]

【解釋】當:恰當。指措施或舉動得體、適當。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

【第14句】:舉案齊眉[jǔ àn qí méi]

【解釋】案:古時有腳的托盤。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出處】《后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示例】次日,蘧公孫上廳謝親,設席飲酒。席終,歸到新房里,重新擺酒,夫妻舉案齊眉。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第15句】:舉仇舉子[jǔ chóu jǔ zǐ]

【解釋】舉:推薦;仇:仇敵;子:兒子。既推薦仇敵,也推薦兒子。形容辦事公正。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仇也。將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可也。’于是使祁午為中軍尉。”

【示例】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舉仇舉子之事,載之傳中而稱美之,而謂之忠。 ——唐·韓愈《送齊滜下第序》

【第16句】:舉重若輕[jǔ zhòng ruò qīng]

【解釋】舉起沉重的東西像是在擺弄輕的東西。比喻能力強,能夠輕松地勝任繁重的工作或處理困難的問題。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二:“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示例】公聽視機警,受大任舉重若輕。上愛其才敏,倚若股肱。 ——清·昭梿《嘯亭雜錄·七·裘文達公》

【第17句】:舉世聞名[jǔ shì wén míng]

【解釋】舉世:全世界。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示例】中國的象牙雕刻是杰出的,北京的山水人物和廣州的花卉動物牙雕,尤其舉世聞名。 ——秦牧《高高翹起的象鼻子》

【第18句】:舉賢任能[jǔ xián rèn néng]

【解釋】舉:推薦,選拔。舉薦賢者,任用能人。

【出處】《禮記·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示例】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

【第19句】:舉足為法[jǔ zú wéi fǎ]

【解釋】形容人的行為高尚,為后人所效法。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

【示例】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舊唐書·韓愈傳》

【第20句】:舉國一致[jǔ guó yī zhì]

【解釋】全國上下,團結一致。

【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所有問題的中心點還是中國全體人民團結起來,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

【示例】我們要力爭舉國一致抗擊“非典”

【第21句】:舉如鴻毛,取如拾遺[jǔ rú hóng máo,qǔ rú shí yí]

【解釋】舉一根羽毛,拾一件東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費氣力。

【出處】《漢書·梅福傳》:“舉秦如鴻毛,拾楚若拾遺。”

【第22句】:舉目千里[jǔ mù qiān lǐ]

【解釋】放眼遠眺,可以見到很遠之處。形容視野廣闊遼遠。

【出處】宋·劉學箕《松江哨遍》:“松江太湖,舉目千里,風濤不作,水面砥平。”

【第23句】:舉觴稱慶[jǔ shāng chēng qìng]

【解釋】觴:古代盛酒器。舉杯慶賀,表示喜悅。

【出處】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三折:“我所生五子,皆有國器,并膺寵爵,每語夫人崔氏,言及于此,未嘗不舉觴稱慶。”

【第24句】:舉直厝枉[jǔ zhí cuò wǎng]

【解釋】起用正直者而罷黜奸邪者。同“舉直錯枉”。

【出處】《后漢書·楊彪傳》:“今天下纓緌搢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聰明仁智,輔相漢朝,舉直厝枉,致之雍熙也。”

【第25句】:舉大略細[jǔ dà lüè xì]

【解釋】提出重大的,舍棄細小的。指不拘泥于細微末節,善于抓重大問題。形容人有氣魄,有膽識。

【出處】《抱樸子·接疏》:“明者舉大略細,不忮不求。”

【第26句】:舉國上下[jǔ guó shàng xià]

【解釋】舉:全。指全國上上下下的人。

【出處】梁啟超《管子傳》第六章第一節:“茍且偷惰,習焉成風,舉國上下,頹然以暮氣充塞之。”

【示例】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健兒喜獲金牌,舉國上下歡騰一遍。

【第27句】:舉直錯枉[jǔ zhí cuò wǎng]

【解釋】舉:選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錯:通“措”,廢棄,放棄。枉:彎曲,比喻邪惡之人。起用正直賢良,罷黜奸邪佞人。亦作“舉直厝枉”、“舉直措枉”。

【出處】《論語·為政》:“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枉錯諸枉,則民服。’”何晏集解引包咸曰:“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

【示例】舉直錯枉,譚思舊制。 ——《隸釋·漢巴郡太守樊敏碑》

【第28句】:舉枉措直[jǔ wǎng cuò zhí]

【解釋】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罷黜正直者。

【出處】《論語·為政》:“舉枉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示例】可不道舉枉措直民不服。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

【第29句】:舉世無敵[jǔ shì wú dí]

【解釋】世界上沒有能勝得過的。

【出處】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他們認為是'異常強大’的,'舉世無敵’的。”

【示例】我們團結一致就能做到舉世無敵。

【第30句】:舉首戴目[jǔ shǒu dài mù]

【解釋】舉:抬起;戴目:仰視的樣子。形容望著遠處而有所期待或殷切期待。

【出處】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天下舉首戴目,屬心執事者,難以一二計。”

【第31句】:舉鼎絕脰[jǔ dǐng jué dòu]

【解釋】舉:抬起;絕:折斷;脰:頸項。雙手舉起鼎而折斷頸項。比喻力小不能勝任。

【出處】梁啟超《中國國債史》:“今日我輩對于此國債問題當何如?將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負擔,莫敢辭乎?舉鼎絕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第32句】:舉世矚目[jǔ shì zhǔ mù]

【解釋】全世界的人都注視著。

【出處】戰國·楚·屈原《漁夫》:“舉世皆濁我獨清。”春秋·魯·左丘明《國語·晉語》:“則恐國人這矚目于我也。”

【示例】中國的改革是舉世矚目的大事。

【第33句】:舉要治繁[jǔ yào zhì fán]

【解釋】要:主要部分;治:治理;繁:蕪雜。指做文章時,應抓住重點,把蕪雜的部分加以修改。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思無定契,理有恒存。”

【第34句】:舉手加額[jǔ shǒu jiā é]

【解釋】拱手與額相齊,是古人表示歡慶的意思。

【出處】宋·楊萬里《章貢道院記》:“斯言一出,十邑之民,以手加額,家傳人誦。”

【示例】張員外看罷,舉手加額道:“鄭家果然發跡變泰,又不忘故舊,遠送禮物,真乃有德有行之人也。”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一

【第35句】:舉世無比[jǔ shì wú bǐ]

【解釋】人世間沒有可以沒有可以相比的。形容稀有少見。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卷庚:“蕭穎士,開元中,年十九,擢進士第,儒釋道三教無不該通,然性偏躁,忽忿戾,舉世無比。”

【第36句】:舉手搖足[jǔ shǒu yáo zú]

【解釋】搖足:晃腳。舉舉手,晃晃腳。比喻時間短促。

【出處】明·歸有光《送太倉守熊侯之任光州序》:“若軍興之際,賞罰注措,一舉手搖足之間,而死生存亡于是焉系。”

【第37句】:舉前曳踵[jǔ qián yè zhǒng]

【解釋】曳:拖;踵:腳后跟。拖著腳后跟向前邁步。形容謹慎小心,縮手縮腳的樣子。

【出處】《禮記·玉藻》:“執龜玉,舉前曳踵,蹜蹜如也。”

【示例】如有循,記所謂舉前曳踵。 ——宋·朱熹《論語集注》卷五

【第38句】:舉十知九[jǔ shí zhī jiǔ]

【解釋】列舉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曉的就有九件。比喻學識淵博。

【出處】唐·張說《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神道碑》:“圣人之所志,聞一而反三;君子之所能,舉十而知九。”

【示例】德才兼備,舉十知九的教師,在學生中間自然有一種崇高的威望。

【第39句】:舉措失當[jǔ cuò shī dàng]

【解釋】舉措:舉動,措置。指行動措施不得當。

【出處】《管子·禁藏》:“舉措不當,眾民不能成。”

【示例】敵軍調動忙亂,舉措失當,兩隊優劣之勢,也就不同于前了。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第40句】:舉偏補弊[jǔ piān bǔ bì]

【解釋】弊:弊端,毛病。指出偏差疏漏,補救缺點錯誤。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舉偏而補弊,蓋自舜之命夔已如此。”

【示例】凡事只舉偏補弊,防微杜漸,銷患于冥冥,若待顯著而后治之,則難矣。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七

【第41句】:舉手可采[jǔ shǒu kě cǎi]

【解釋】一舉手就可拿到。比喻極易取得。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慈傳》:“潛雖學不沾洽,然卓犖強識,祖宗制度之儀,喪紀五服之數,皆指掌畫地,舉手可采。”

【第42句】:舉世皆知[jǔ shì jiē zhī]

【解釋】舉:全;皆: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第43句】:舉棋若定[jǔ qí ruò dìng]

【解釋】下棋子好像有預斷。比喻行事沉著果斷。

【出處】朱德《十月戰景》詩:“戰事從來似弈棋,舉棋若定自無悲。”

【第44句】:舉綱持領[jǔ gāng chí lǐng]

【解釋】舉:提出;綱:網的總繩;領:衣領。提起網的總繩,網眼就張開了;提起衣領一抖,衣服就順了。比喻辦事要抓住關鍵。

【出處】漢·王充《論衡·程材》:“舉綱持領,事無不定。”

【第45句】:舉止不凡[jǔ zhǐ bù fán]

【解釋】舉動不平凡。形容人的行為動作非同一般,與眾不同。

【出處】清·壯者《掃迷帚》第五回:“昨見二君舉止不凡,詢及棧主,始知兄即吳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問此位名姓?”

【示例】太子見那女子舉止不凡,吩咐內侍不許羅唣。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十八回

【第46句】:舉直措枉[jǔ zhí cuò wǎng]

【解釋】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選用賢者,罷黜奸邪。

【出處】《論語·為政》:“舉枉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示例】讀孔圣之微言,思舉直而措枉;觀王珪之確論,欲激濁以揚清。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三回

【第47句】:舉世混濁[jǔ shì hún zhuó]

【解釋】舉:全;混濁: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出處】戰國·楚·屈原《離騷》:“世混濁而不分兮。”

【示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史記·伯夷列傳》

【第48句】:舉善薦賢[jǔ shàn jiàn xián]

【解釋】賢:有才能,有道德的。保舉推薦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出處】元·王伯成《李太白貶夜郎》第四折:“他被窩兒里獻利便,枕頭上納陳言。義子賊臣掌重權。那里肯舉善薦賢,他當家兒自遷轉。”

【示例】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

【第49句】:舉無遺算[jǔ wú yí suàn]

【解釋】舉:提出;算:謀算、辦法。提出的計謀沒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謀。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萬舉而無遺策矣。”

【示例】智者了于胸心,然后舉無遺算耳。 ——《晉書·袁環傳》

【第50句】:舉國若狂[jǔ guó ruò kuáng]

【解釋】舉:全;狂:狂歡。全國的人都激動得像發狂一樣。

【出處】《禮記·雜記下》:“子貢觀于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

【示例】為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

【第51句】:舉要刪蕪[jǔ yào shān wú]

【解釋】要:主要部分。蕪:雜亂。選取重要的,刪除雜亂的、沒有條理的。多指寫文章時應抓住重點。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岑文本謂人曰:'吾見周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揚榷古今,舉要刪蕪,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也不可減。聽之靡靡,令人忘倦。”

【第52句】:舉止嫻雅[jǔ zhǐ xián yǎ]

【解釋】嫻: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態和風度嫻靜文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還有一女,比薛蟠小兩歲,乳名寶釵,生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

【示例】所以竇氏不僅容貌出眾,而且舉止嫻雅,溫柔大方,美而不媚。 ——姚雪垠《李自成》第四卷第十六章

【第53句】:舉目無親[jǔ mù wú qīn]

【解釋】抬起眼睛,看不見一個親人。比喻單身在外,人地生疏。

【出處】唐·薛調《劉無雙傳》:“四海之廣,舉目無親戚,未知托身之所。”

【示例】他到得京里,是舉目無親的,自然留他住下。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六回

【第54句】:舉手之勞[jǔ shǒu zhī láo]

【解釋】一舉手那樣的辛勞。形容輕而易舉,毫不費力。

【出處】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示例】做好這件事對我們來說是舉手之勞的事。

【第55句】:舉世無倫[jǔ shì wú lún]

【解釋】倫:倫比,類比。人世間沒有可以沒有可以類比的。形容稀有少見。

【出處】唐·白居易《畫竹歌序》:“協律郎蕭悅善畫竹,舉世無倫。”

【第56句】:舉措不當[jǔ cuò bù dàng]

【解釋】舉措:舉動,措置。指行動措施不得當。

【出處】《管子·禁藏》:“舉措不當,眾民不能成。”

【示例】倘若說他舉措不當,勸諫幾句,他便要大發脾氣,罷官的罷官,放逐的放逐。 ——金庸《天龍余部》第四十九章

【第57句】:舉笏擊蛇[jǔ hù jī shé]

【解釋】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的手板。用手板將蛇打死。比喻有膽識。

【出處】《宋史·孔道輔傳》:“有蛇出天慶觀真武殿中,一郡以為神,州將帥官屬往奠拜之,欲上其事。道輔徑前,以笏擊蛇,碎其首。觀者初驚,后莫不嘆服。”

【第58句】:舉無遺策[jǔ wú yí cè]

【解釋】舉:提出;策:計謀、辦法。提出的計謀沒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謀。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萬舉而無遺策矣。”

【示例】蓋舉無遺策,而天下皆知其不可當也。 ——宋·陳亮《鄧禹》

【第59句】:舉動荊棘[ju dong jin ji]

【解釋】一舉一動,就象在刺樹林里一樣,比喻不能隨意,事事都遭威脅。

【第60句】:舉例發凡[jǔ lì fā fán]

【解釋】發凡:揭示全書的通例。指分類舉例,說明全書的體例。

【出處】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

【示例】按《春秋》經傳,舉例發凡。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

【第61句】:舉止自若[jǔ zhǐ zì ruò]

【解釋】自若:象原來的樣子。舉動不失常態。形容臨事鎮定,舉動不失常態。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

【示例】遇到很大的變故他都能舉止自若。

【第62句】:舉手相慶[jǔ shǒu xiāng qìng]

【解釋】指舉手加額,以相慶賀。

【出處】明·劉基《甘露頌》序:“群臣莫不欣擇,百姓莫不蹈舞,舉手相慶。”

【第63句】:舉鼎絕臏[jǔ dǐng jué bìn]

【解釋】絕:折斷;臏:脛骨。雙手舉鼎,折斷脛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負擔重任。

【出處】《史記·秦本紀》:“王與孟說舉鼎,絕臏。”

【示例】舉鼎絕臏,亦不敢以怨他人。 ——章炳麟《論學會有大益于黃人亟宜保護》

【第64句】:舉酒作樂[jǔ jiǔ zuò yuè]

【解釋】舉:舉辦;樂:音樂。舉行酒宴,奏起樂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朱然傳》:“然既獻捷,群臣上賀,權乃舉酒作樂。”

【示例】政和禮局定飲酒祭降之節,與舉酒作樂器用之屬,并參用辟雍宴貢士儀,其有古樂處,令用古樂。 ——《宋史·禮樂志》

【第65句】:舉止大方[jǔ zhǐ dà fāng]

【解釋】舉動不俗氣,不做作。形容人行為動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1回:“若是正經的女子,見了人一樣,不見人也是一樣,舉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么呢?”

【示例】他舉止大方,風度翩翩。

【第66句】:舉鼎拔山[jǔ dǐng bá shān]

【解釋】能將大鼎舉起,能將高山拔動。比喻力大氣壯。

【出處】明·張四維《雙烈記·虜驕》:“王基霸業今朝定,舉鼎拔山蓋世強。”

【示例】執銳披堅領大兵,排兵布陣任非輕,身懷舉鼎拔山力,獨占東吳數百城。 ——明·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一折

【第67句】:舉足輕重[jǔ zú qīng zhòng]

【解釋】只要腳移動一下,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指處于重要地位,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全局。

【出處】《后漢書·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示例】舉足輕重,動關大局。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回

【第68句】:舉世莫比[jǔ shì mò bǐ]

【解釋】人世間沒有可以沒有可以相比的。形容稀有少見。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卷乙:“朱敬則,亳州永城人也,孝行忠鯁,舉世莫比,門表闕臺是六所,今古無之。”

【第69句】:舉棋不定[jǔ qí bù dìng]

【解釋】拿著棋子,不知下哪一著才好。比喻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藕。”

【示例】對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從命的小小的胡杏,他們卻是舉棋不定。 ——歐陽山《苦斗》七十八

【第70句】:舉賢使能[jǔ xián shǐ néng]

【解釋】舉:推薦,選拔。舉薦賢者,任用能人。

【出處】《禮記·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第71句】:舉止言談[jǔ zhǐ yán tán]

【解釋】行為舉動和說話言論。指人的外在風度。

【出處】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為事理正當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

【示例】那做人的一切舉止言談,存心處事,其中講究,真無窮盡。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一回。

【第72句】:舉措必當[jǔ cuò bì dàng]

【解釋】舉措:舉動,措置;當:適合,合宜。指行動措施完全得當。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舉措必當,莫不如畫。”

【第73句】:舉錯動作[jǔ cuò dòng zuò]

【解釋】舉錯:措施。指舉止行動。

【出處】《漢書·匡衡傳》:“舉錯動作,物遵其儀。故形為仁義,動為法則。”

【第74句】:舉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示例】我是憑著一卷《詩韻》學說話,倒可以有“舉一反三”的效驗。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四回

【第75句】:舉世無雙[jǔ shì wú shuāng]

【解釋】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

【出處】漢·東方朔《答客難一首》:“好學樂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為智能海內無雙,則可謂博聞。”

【示例】他說善于玩把戲,空前絕后,舉世無雙,人們從來就沒有看見過;一見之后,便即解煩釋悶,天下太平。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

【第76句】:舉踵思望[jǔ zhǒng sī wàng]

【解釋】舉:抬起;踵:腳后跟;舉踵:踮起腳跟。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腳后跟張望。

【出處】漢·荀悅《漢紀·武帝紀》:“蓋聞中國至仁,德洋恩普……舉踵思望,如怙旱之望雨。”

【第77句】:舉目皆是[jǔ mù jiē shì]

【解釋】抬頭看滿眼都是。形容數量多。

【示例】這種黃色的小花在草原上舉目皆是。

【第78句】:舉首加額[jǔ shǒu jiā é]

【解釋】舉:抬起;額:額頭。拱手與額相齊,表示喜悅慶幸。

【出處】宋·司馬光《諭若訥》:“上乃飛白'安靜’二字,以賜若訥,若訥然后舉首加額,受而藏之。”

“舉”結尾的成語

【第1句】:不可枚舉[bù kě méi jǔ]

【解釋】枚:個。不能夠一個個地列舉。形容數量、種類極多。

【出處】宋·王楙《野客叢書·俗語有所自》:“似此等語,不可枚舉。”

【示例】待罪一年有余,職之罪狀殆不可枚舉。 ——明·袁宏道《去吳七牘·乞歸稿一》

【第2句】:兔死鳧舉[tǔ sǐ fú jǔ]

【解釋】象兔敢奔跑,象野鴨急飛。比喻行動迅速。

【出處】《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 之地矣。”

【第3句】:高蹈遠舉[gāo dǎo yuǎn jǔ]

【解釋】意為隱居避世。

【出處】宋·王楙《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

【示例】是以高蹈遠舉,全身遠害,飄然不戀爵祿,走上太行。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五十八回

【第4句】:待機再舉[dài jī zài jǔ]

【解釋】舉:行動。等待時機然后再行動。

【出處】穆欣《南線巡回·粵桂大圍殲戰》:“他曾妄想……保住殘部待機再舉。”

【第5句】:百廢咸舉[bǎi fèi xián jǔ]

【解釋】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出處】明·劉基《杭州路重修府治記》:“公受命來杭未及期月,威惠大行,百廢咸舉。吏民順令,如臂使指。”

【第6句】:援引薦舉[yuán yǐn jiàn jǔ]

【解釋】薦:推薦。引進和推薦人材

【出處】漢·王充《論衡·效力》:“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將援引薦舉,亦將棄遺于衡門之下。”

【第7句】:按兵不舉[àn bīng bù jǔ]

【解釋】猶按兵不動。

【出處】元·無名氏《開詔救忠》第三折:“你將那忠臣良將故贓謀,想著你按兵不舉心更毒。”明·無名氏《精忠記·掛冠》:“岳家父子三人盡忠報國殺金人望風而走,豈有按兵不舉之理?”

【示例】侯虎曰:'西伯侯姬昌好生可惡!今按兵不舉,坐觀成敗。’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回

【第8句】:龍興鳳舉[lóng xīng fèng jǔ]

【解釋】比喻王者興起。

【出處】《東觀漢記·馮衍傳》:“皇帝以圣德靈威,龍興鳳舉,率宛葉之眾,將散亂之兵,喢血昆陽,長驅武關,破百萬之陣,摧九虎之軍,雷震四海,席卷天下,攘除禍亂,誅滅無道。”

【第9句】:百務具舉[bǎi wù jù jǔ]

【解釋】各種事務全都興辦。

【出處】《明史·沐英傳》:“在滇,百務具舉。”

【第10句】:百廢具舉[bǎi fèi jù jǔ]

【解釋】指許多被廢置的事業都等著興辦。同“百廢俱舉”。

【出處】宋·王明清《揮麈錄》卷一:“吳明可帥會稽,百廢具舉,獨不傳書。”

【第11句】:軒軒韶舉[xuān xuān sháo jǔ]

【解釋】儀態軒昂就像朝霞飄舉藍天似的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林公道王長史,斂衿作一來,何其軒軒韶舉。”

【第12句】:輕徙鳥舉[qīng xǐ niǎo jǔ]

【解釋】輕于去留,像鳥飛那樣容易。

【出處】清·梅曾亮《書李林孫事》:“河南路四通,輕徙鳥舉不可制。”

【第13句】:飆發電舉[biāo fā diàn jù]

【解釋】形容聲勢迅猛。

【出處】《明史·戚繼光傳》:“大猷老將務持重,繼光則飆發電舉,屢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示例】德參贊飆發電舉,而額經略節制山立,謀勇相資,卒戡大難。 ——清·魏源《圣武記》卷宗十三

【第14句】:百端待舉[bǎi duān dài jǔ]

【解釋】面端:百種;舉:舉辦。有很多事情等著要興辦。

【出處】周恩來《人民政協共同綱領草案的要點》:“經濟建設是百端待舉,但須有緩急輕重之分。”

【示例】地震過后,百端待舉,大家要齊心協力,克服各種困難。

【第15句】:首唱義舉[shǒu chàng yì jǔ]

【解釋】唱:通“倡”,帶頭;義舉:正義的舉動。首先發動正義的行動。

【出處】《晉書·劉弘傳》:“詔惟令臣以散補空缺,然沐鄉令虞潭忠誠烈正,首唱義舉,舉善以教,不能者勸,臣輒特轉潭補醴陵令。”

【第16句】:不勝枚舉[bù shèng méi jǔ]

【解釋】勝:盡;枚:個。不能一個個地列舉出來。形容數量很多。

【出處】宋·王楙《野客叢書·俗語有所自》:“似此等語,不可枚舉。”

【示例】真是釘子之多,不勝枚舉。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

【第17句】:管窺筐舉[guǎn kuī kuāng jǔ]

【解釋】比喻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出處】《三國志·蜀書·?正傳》:“子雖光麗,既美且絕艷,管窺筐舉,守厥所見。”

【第18句】:唯才是舉[wéi cái shì jǔ]

【解釋】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薦舉。

【出處】三國·魏·曹操《求賢令》:“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示例】今選舉不采職政之優劣,專簡年勞之多少,斯非盡才之謂。宜棄彼朽勞,唯才是舉。 ——《北史·高允傳》

【第19句】:在此一舉[zài cǐ yī jǔ]

【解釋】在:在于,決定于;舉:舉動,行動。指事情的成敗就決定于這一次的行動。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示例】擒拿楊么,在此一舉。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三回

【第20句】:高飛遠舉[gāo fēi yuǎn jǔ]

【解釋】舉:飛、去。飛得又高又遠。比喻前程遠大。

【出處】漢·劉向《說苑·八·尊賢·十三節》:“鴻鵠高飛遠翔,其所恃者六翮也。”

【示例】中多可用之材,而視此畏途,高飛遠舉。 ——明·徐光啟《欽奉明旨條畫屯田疏》

【第21句】:百廢俱舉[bǎi fèi jù jǔ]

【解釋】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出處】《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五年》:“了翁(魏了翁)乃葺其城樓櫓雉堞,增置器械,教習牌手,申嚴軍律……居數月,百廢俱舉。”

【示例】'百廢俱舉’的平均主義思想,以及與此相關聯著的不合邊區實際的'正規化’思想,成了貫徹精簡政策與集中力量于兩大任務的絆腳石。 ——《解放日報》19【第42句】:【第12句】:23

【第22句】:百墮俱舉[bǎi huī jù jǔ]

【解釋】墮:荒廢;廢棄。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出處】錢基博《吳祿貞傳》:“在邊三年,百墮俱舉,而刊有《延吉邊務報告》四冊,則其客江陰章鐘祚搜輯祿貞在邊之書牘也。”

【第23句】:軒然霞舉[xuān rán xiá jǔ]

【解釋】軒然:高高的樣子。象云霞高高飄舉。形容人俊美瀟灑。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海西時,諸公每朝,朝堂猶暗;唯令稽王來,軒軒如朝霞舉。”

【示例】李白名播海內,玄宗見其神氣高朗,軒然霞舉,上不覺忘萬乘之尊。 ——宋·王讜《唐語林·文學》

【第24句】:成敗在此一舉[chéng bài zài cǐ yī jǔ]

【解釋】舉:舉動。成功、失敗就決定于這次行動了。指采取事關重大的行動。

【出處】《晉書·苻堅載記上》:“成敗之機,在斯一舉。”

【示例】這樁事,任大責重,方才一口氣許了公婆,成敗在此一舉。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

【第25句】:輕而易舉[qīng ér yì jǔ]

【解釋】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費力氣。

【出處】《詩·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示例】事情并不象宋福想的那樣輕而易舉。 ——楊朔《漁笛》

【第26句】:舉不勝舉[jǔ bù shèng jǔ]

【解釋】勝:盡。列舉也列舉不完。形容數量很多。

【出處】魯迅《偽自由書·后記》引谷春帆《談“文人先行”》:“公開告密,賣友求榮,賣身投靠的勾當,舉不勝舉。”

【示例】他的先進事跡舉不勝舉。

【第27句】:百凡待舉[bǎi fán dài jǔ]

【解釋】無數事情都等待興辦。

【出處】平佚《臨時政府成立記》:“而滬軍陳都督,復以民軍倡義伊始,百凡待舉,無總機關以代表全國,外人疑慮,交涉為難。”

【第28句】:眾擎易舉[zhòng qíng yì jǔ]

【解釋】擎:往上托。許多人一齊用力,容易把東西舉起來。比喻大家同心協力就容易把事情辦成。

【出處】明·張岱《募修岳鄂王祠姆疏》:“蓋眾擎易舉,獨力難支。”

【示例】現在我們大家替他打算,眾擎易舉,已有個成數了,不日便可奉請開復。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

【第29句】:祁奚之舉[qí xī zhī jǔ]

【解釋】祁奚舉薦賢人,不避親仇,公正無私。

【出處】唐·姚元崇《答張九齡書》:“歷官三朝,年逾一紀,凡所稱薦,罕避嫌疑,實有祁奚之舉。”

【示例】又是臣門戶子弟,堪任兗州刺史,公家之事,知無不為,是以敢希祁奚之舉。 ——蔡東蕃《兩晉演義》第四十六回

【第30句】:兔起鳧舉[tǔ qǐ fú jǔ]

【解釋】鳧:野鴨。象兔敢奔跑,象野鴨急飛。比喻行動迅速。

【出處】《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惛之地矣。”

【第31句】:祁溪之舉[qí xī zhī jǔ]

【解釋】祁溪:春秋晉國人,推薦仇人和兒子接替自己的職務。指推薦賢才,不避親仇,公平無私。

【出處】唐·姚元崇《答張九齡書》:“歷官三朝,年逾一紀,凡所稱薦,罕避嫌疑,實有祁溪之舉。”

【第32句】:超然遠舉[chāo rán yuǎn jǔ]

【解釋】為超脫世事,遠由而去。

【出處】宋·蘇舜欽《答韓持國書》:“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間,遂超然遠舉,羈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實亦少避其機阱也。”

【第33句】:首倡義舉[shǒu chàng yì jǔ]

【解釋】首倡:首先發動;義舉:正義的舉動。首先發動正義的行動。

【出處】《晉書·劉弘傳》:“詔惟令臣以散補空缺,然沶鄉令虞譚忠誠烈正,首倡義舉,舉善以教,不能者勸,臣輒特轉潭補醴陵令。”

【第34句】:待時而舉[dài shí ér jǔ]

【解釋】待:等待;舉:行動。等待有利時機再采取行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寡君知天運之盛衰,達時務之機變,所以養兵練將,待時而舉。”

【第35句】:百廢待舉[bǎi fèi dài jǔ]

【解釋】廢:被廢置的事情;待:等待;舉:興辦。許多被擱置的事情等著要興辦。

【出處】吳晗《海瑞罷官》:“百廢待舉,他不出頭做主,實在令人著急。”

【示例】惟荊州素稱重鎮,軍興以來,百廢待舉。 ——李一《荊宜施鶴光復記》

【第36句】:知情不舉[zhī qíng bù jǔ]

【解釋】舉:檢舉。了解情況而不揭發。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我為巡城之職,理宜奏聞;若為朋友之情,匿而不奏,這知情不舉的罪名,亦所不免。”

【示例】迨后聽得連自己參劾了,道是通同作弊,知情不舉的罪名,就知自己有些不便,鎮日將大門緊關。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十六回

【第37句】:多此一舉[duō cǐ yī jǔ]

【解釋】舉:行動。指多余的,沒有必要的舉動。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回:“寅兄盛情,多此一舉。”

【示例】問起北京人來,只知道《三俠五義》,而南方人卻只見有曲園老人的改本,此老實在可謂多此一舉。 ——《魯迅書信集·致胡適》

【第38句】:同時并舉[tóng shí bìng jǔ]

【解釋】在同一時間內一起進行。

【出處】《清史稿·嵇璜傳》:“以伏汛將至,近河諸地歲頻歉,貧民甚多,諭疏筑諸工同時并舉,以工代賑。”

【示例】若把新舊兩種道德同時并舉,豈不是認道德可以反背嗎? ——俞平伯《我的道德談》

【第39句】:人存政舉[rén cún zhèng jǔ]

【解釋】舊指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活著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能貫徹。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示例】只這議論,都是認真擔當天下事的文字,人存政舉,便自易易。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

【第40句】:輕動遠舉[qīng dòng yuǎn jǔ]

【解釋】指輕率出兵征討無方。

【出處】《三國志·魏志·常林傳》:“方今大軍在遠,外有強敵,將軍為天下之鎮也,輕動遠舉,雖克不武。”

【第41句】:不遑枚舉[bù huáng méi jǔ]

【解釋】bù huáng méi jǔ

【出處】梁啟超《噶蘇士傳》第四節:“凡一切開民智增公益之事,無不盡力,設民會以通聲氣,立高等學校以養人材……凡茲文明之事業,不遑枚舉。”

【第42句】:瞽言妄舉[gǔ yán wàng jǔ]

【解釋】指隨便亂說,輕率行動。

【出處】《晉書·摯虞傳》:“臣生長篳門,不逮異物,雖有賢才,所未接識,不敢瞽言妄舉,無以疇答圣問。”

【第43句】:不識抬舉[bù shí tái jǔ]

【解釋】識:認識,理解;抬舉:贊揚,器重。不懂得人家對自己的好意。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四回:“這和尚好不識抬舉,我這姐姐,那些兒不好、”

【示例】這賤人不識抬舉。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

【第44句】:言揚行舉[yán yáng xíng jǔ]

【解釋】根據德行和名聲來選擇人才。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文王世子》:“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

【示例】那時用'言揚行舉’做官,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

【第45句】:不可勝舉[bù kě shèng jù]

【解釋】指無法一一枚舉,極言其多。

【出處】明·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傳世者雖不可勝舉。而其大較皆豪杰之士,道德充溢于中,事功見于當時。”

【示例】于卒后書致仕者,不可勝舉。 ——清·俞樾《茶香室續鈔·身后請致仕》

【第46句】:驚人之舉[jīng rén zhī jǔ]

【解釋】值得贊嘆的、令人驚奇的、好像超出人的能力或努力所達到的事情。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5章:“他過去在學校里的一些小小的'驚人之舉’,完全出于性格本身所致。”

【示例】我們期待你有驚人之舉。

【第47句】:興會標舉[xìng huì biāo jǔ]

【解釋】興會:情趣,興致;標舉:高超。形容文章情致高超。

【出處】《宋書·謝靈運傳論》:“靈運之興會標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并方軌前秀,垂范后昆。”

【第48句】:土洋并舉[tǔ yáng bìng jǔ]

【解釋】本國的土法和外國的洋法都采用。

【示例】我們采取土洋并舉的辦法來解決。

【第49句】:百廢備舉[bǎi fèi bèi jǔ]

【解釋】舉:興辦。一切被廢置的事情全部都興辦起來。形容建設事業興旺發達。

【出處】明·劉基《杭州富陽縣重修文廟學宮記》:“明年六月,百廢備舉,廟有新室,學有新含。”

“舉”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一舉手之勞[yī jǔ shǒu zhī láo]

【解釋】比喻不費力,只是一抬手那樣。

【出處】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示例】他們一不高興,就可以不說理由,只須一舉手之勞,致出版事業的死命。(魯迅《書信集·致黃源》)

【第2句】:龍舉云興[lóng jǔ yún xīng]

【解釋】比喻王者興起則必遇賢臣良將。同“龍興云屬”。

【出處】《東觀漢記·光武皇帝紀》:“帝既有仁圣之明,氣勢形體,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敵,翕然龍舉云興,三雨而濟,天下蕩蕩,人無能名焉。”

【第3句】:延頸舉踵[yán jǐng jǔ zhǒng]

【解釋】踵:腳后跟。伸長勃子,踮起腳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法篋》:“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

【示例】延頸舉踵,喁喁然皆向風慕義。 ——西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

【第4句】:輕舉遠游[qīng jǔ yuǎn yóu]

【解釋】指避世隱居。

【出處】戰國·楚·屈原《楚辭·遠游》:“悲時俗之迫厄兮,愿輕舉而遠游。”

【示例】服食三載,輕舉遠游。 ——《參同契》上卷

【第5句】:綱舉目張[gāng jǔ mù zhāng]

【解釋】綱:魚網上的總繩;舉:提起。把大繩子一提起來,一個個網眼就都張開。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示例】有句古語,“綱舉目張”。拿起綱,目才能張,綱就是主題。 ——毛澤東《善于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

【第6句】:大舉進攻[dà jǔ jìn gōng]

【解釋】大舉:重大的行動。大規模出兵,向敵方進攻。

【出處】《民國通俗演義》第133回:“因吳佩孚此時目光,已從軍事移到政治方面,也不大舉進攻。”

【示例】敵人大舉進攻,紅軍奮起反抗。

【第7句】:鴻鵠高飛,一舉千里[hóng hú gāo fēi,yī jǔ qiān lǐ]

【解釋】鴻鵠:天鵝。天鵝高高飛翔,一飛千里。指人有雄才大略。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第8句】:一舉成名天下知[yī jǔ chéng míng tiān xià zhī]

【解釋】舉:舉動、行動。原指一旦中了科舉就揚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天下皆知。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示例】馬前喝道狀元歸,雁塔揮毫題姓字,一舉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記》第八出

【第9句】:時詘舉贏[shí qū jǔ yíng]

【解釋】在困難的時候而做奢侈的事情。同“時絀舉贏”。

【出處】《資治通鑒·周顯王三十五年》:“君必不出此門。何也?不時。吾所謂時者,非時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時。往者君嘗利矣,不作高門。前年秦拔宜陽,今年旱,君不以此時恤民之急而顧益奢,此所謂時詘舉贏者也。故曰不時。”

【第10句】:一舉成名[yī jǔ chéng míng]

【解釋】原指一旦中了科舉就揚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出處】《戰國策·秦策》:“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唐·韓愈《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志銘》:“公一舉成名而東,遇其黨必曰:'非我之才,維吾舅之私。’”。”

【示例】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金·劉祁《歸潛志》卷七

【第11句】:畫眉舉案[huà méi jǔ àn]

【解釋】畫眉:指漢張敞為妻畫眉毛的故事;舉案:指漢朝孟光為夫送飯的故事。比喻夫妻互敬互愛。

【出處】《漢書·張敞傳》:“(敞)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有司以奏敞。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于畫眉者。’”

【示例】奏晉交歡,喜蘭閨芳質,玉堂名彥,看瑟調琴弄,畫眉舉案。 ——明·楊珽《龍膏記·錯媾》

【第12句】:以言舉人[yǐ yán jǔ rén]

【解釋】根據言論來舉薦人才。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利議》:“[文學]議論稱誦,竊商賜之辭;刺譏言治,過管晏之才。心卑卿相,志小萬乘。及授之政,昏亂不治。故以言舉人,若以毛相馬,此其所以多不稱舉。”

【第13句】:風舉云飛[fēng jǔ yún fēi]

【解釋】憑借風云飛騰而上。同“風舉云搖”。

【出處】《宋史·樂志七 》:“神駕來思,風舉云飛。”

【第14句】:飆舉電至[biāo jǔ diàn zhì]

【解釋】飆:疾風、暴風。風起云涌閃電到。形容聲勢猛烈。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飆舉電至。”

【第15句】:遠舉高飛[yuǎn jǔ gāo fēi]

【解釋】舉:飛、去。飛得又高又遠。比喻前程遠大。

【出處】漢·劉向《說苑·八·尊賢·十三節》:“鴻鵠高飛遠翔,其所恃者六翮也。”

【示例】矯首看鴻鵠,遠舉高飛。點檢人間今古,問論語為贏局,底是輸棋? ——宋·吳潛《八聲甘州·和魏鶴山韻》

【第16句】:拔山舉鼎[bá shān jǔ dǐng]

【解釋】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出處】《秦并六國平話》卷下:“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示例】一個人被鴉片束縛住了,任你是拔山舉鼎的英雄,銅澆鐵鑄的羅漢,只要煙癮一發,頓時骨軟精酥,連一些氣力都沒有。 ——《黑籍冤魂》第一回

【第17句】:毛舉細故[máo jǔ xì gù]

【解釋】毛:瑣碎;細故:小事。指煩瑣地列舉小事情,加以責難或攻擊。

【出處】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治有大體,不當毛舉細故;令在必行,不當徒為文具。”

【示例】而猶禽視息息,行尸走肉,毛舉細故,瞻前顧后,相妒相軋。 ——清·梁啟超《南學會序》

【第18句】:發凡舉例[fā fán jǔ lì]

【解釋】發凡:揭示全書的通例;舉:提出。指舉例以闡明要點。說明全書通例。

【出處】明·焦竑《玉堂叢語·纂修》:“時編摩之士,皆山林布衣,發凡舉例,一仰于濂。”

【第19句】: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wài jǔ bù qì chóu,nèi jǔ bù shī qīn]

【解釋】舉:推薦;棄:丟棄;失:失掉;親:親屬。推薦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遺棄,即使是自己的親屬也不遺漏。形容辦事公正。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

【第20句】:一舉手力[yī jǔ shǒu lì]

【解釋】比喻不費力,只是一抬手那樣。

【出處】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第21句】: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wài jǔ bù bì chóu,nèi jǔ bù bì zǐ]

【解釋】舉:推薦;避:避開;失:失掉;親:親屬。推薦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遺棄,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不遺漏。形容辦事公正。

【出處】《呂氏春秋·去私》:“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第22句】:推賢舉善[tuī xián jǔ shàn]

【解釋】推薦賢士,引進好人。

【出處】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上親自考試,用絕請托之門,是時文學相高,公道大振,得路者咸以推賢進善為意。”

【示例】喜孜孜推賢舉善,永綿綿龍虎風云。 ——元·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

【第23句】:百舉百全[bǎi jǔ bǎi quán]

【解釋】百:形容多;舉:行動;全:完成。每次行動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應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出處】《三國志·魏志·郭嘉傳》:“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示例】圣人相時而動,百舉百全。 ——《晉書·慕容德載記》

【第24句】: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nèi jǔ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解釋】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出處】戰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

【第25句】:毛舉細事[máo jǔ xì shì]

【解釋】毛:瑣碎;細事:小事。指煩瑣地列舉細微的小事情。同“毛舉細故”。

【出處】宋·陳亮《論勵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舉細事,以亂大謀。”

【第26句】:言語舉止[yán yǔ jǔ zhǐ]

【解釋】人的言語、舉動、行為。

【出處】《后漢書·馮異傳》:“今諸將皆壯士屈起,多暴橫,獨有劉將軍所到不虜掠。觀其言語舉止,非庸人也,可以歸身。”

【示例】怪道我這女學生言語舉止另是一樣,不與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

【第27句】:一舉成名天下聞[yī jǔ chéng míng tiān xià wén]

【解釋】舉:舉動、行動。原指一旦中了科舉就揚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天下聞名。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示例】十年受盡窗前苦,一舉成名天下聞。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第28句】:霞舉飛升[xiá jǔ fēi shēng]

【解釋】道教指修行得道者可由云霞托擁,飛升天界。也指騰云駕霧。

【示例】我不相信道教的霞舉飛升說法。

【第29句】:褎然舉首[yòu rán jǔ shǒu]

【解釋】褎然:出眾的樣子;舉:推舉;首:第一。指人的才能超出同輩。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今子大夫褎然為舉首。”

【第30句】:一舉兩便[yī jǔ liǎng biàn]

【解釋】舉:舉動、動作。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出處】《東觀漢記·耿弇傳》:“吾得臨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

【示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35回:“又安眾民之心,倘河近成功,也除通國大患,真是一舉兩便。”

【第31句】:包舉宇內[bāo jǔ yǔ nèi]

【解釋】包舉:統括;宇內:天地之間,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第32句】:一舉兩失[yī jǔ liǎng shī]

【解釋】舉:舉動。指一件事帶來兩方面的損失。形容十分錯誤的舉動。

【出處】《綱鑒抄略》:“朝廷一舉而兩失。縱不能復后,宜還仲淹、道輔。”

【示例】他干了一件一舉兩失的事。

【第33句】:高舉遠蹈[gāo jǔ yuǎn dǎo]

【解釋】舉:起飛;蹈:踩上。指遠離官場,隱居起來。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五柳先生上》:“唯其高舉遠蹈,不受世紛,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義亦足見矣。”

【第34句】:口舉手畫[kǒu jǔ shǒu huà]

【解釋】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示例】酒酣,為人稱說古今成敗廢興之故,口舉手畫,議論風生。 ——清·汪琬《彭公子篯傳》

【第35句】:風舉云搖[fēng jǔ yún yáo]

【解釋】憑借風云飛騰而上。亦比喻飛黃騰達。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遂乃風舉云搖,浮游溥覽。”唐·王勃《九成宮頌》:“風舉云搖,歷神都而一憩。”

【示例】賜金分帛奉恩輝,風舉云搖人紫微。 ——唐·宋之問《桂州三月三日》詩

【第36句】:一舉千里[yī jǔ qiān lǐ]

【解釋】一飛就是一千里。比喻前程遠大。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示例】猶復不能飛軒絕跡,一舉千里也。 ——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

【第37句】:毛舉糠秕[máo jǔ kāng bǐ]

【解釋】毛舉:瑣碎列舉。糠秕:谷類廢棄不可食的部分。比喻不厭其煩地列舉瑣碎的事或沒有價值的事物。

【出處】嚴復《論中國分黨》:“其一則極守舊之人,夙負盛名,為天下所歸往,及見西法,不欲有一事為彼所不知不能也,乃舉聲光化電之粗跡,兵商工藝之末流,毛舉糠秕,附會經訓,張唇植髭,不自愧汗。”

【第38句】:提綱舉領[tí gāng jǔ lǐng]

【解釋】比喻抓住要領,簡明扼要。同“提綱挈領”。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遇安禪師》:“提綱舉領,盡立主賓,如何是主?”

【第39句】:一舉三反[yī jǔ sān fǎn]

【解釋】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示例】清·藤谷古香《轟天雷》第14回:“私者公之析言,公者私之積名,要之一舉三反,可以戰夫索西諦矣。”

【第40句】:道不舉遺[dào bù jǔ yí]

【解釋】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出處】《新唐書·闞祾傳》:“部兵皆群盜,橫相侵牟,祾案罪殺之,雖親故無脫者,至道不舉遺。”

【示例】至上元間,國人推女子為王,號悉莫,威令整肅,道不舉遺。 ——明·羅曰褧《咸賓錄·南夷志一·爪哇》

【第41句】:興滅舉廢[xīng miè jǔ fèi]

【解釋】把已經消亡和廢除了的重新興辦起來。

【出處】明·劉基《杞子來朝》:“胥教胥誨,以引以翼,以繼武王周公興滅舉廢之心,可也。”

【第42句】:以黨舉官[yǐ dǎng jǔ guān]

【解釋】按照朋黨關系來選拔官吏。

【出處】《韓非子·有度》:“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

【第43句】:齊眉舉案[qí méi jǔ àn]

【解釋】案:古時有腳的托盤。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出處】《后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示例】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第44句】:祁奚舉午[qí xī jǔ wǔ]

【解釋】午:祁奚之子。祁奚推薦自己的兒子。指舉賢不避親,客觀公正。亦作“祁奚舉子”。

【出處】《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仇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

【示例】父教子忠,古之善訓。祁奚舉午,義不務私。 ——宋·錢易《南部新書》

【第45句】:言談舉止[yán tán jǔ zhǐ]

【解釋】人的言語、舉動、行為。

【出處】清·黃宗羲《陳母沈孺人墓志銘》:“其言談舉止,不問可知胡先生弟子也。”

【示例】她又長得好看,身子單薄,言談舉止非常斯文。 ——劉紹棠《蒲柳人家》

【第46句】:時絀舉盈[shí chù jǔ yíng]

【解釋】絀:不足、不夠。盈:有余、多余。當衰敗之時,而強作奢侈之事。盈,通“贏”。同“時絀舉贏”。

【出處】清·呂留良《與董方白書》:“度所費不下數千金,時絀舉盈,極為民害。”

【第47句】: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

【解釋】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

【第48句】:一舉兩全[yī jǔ liǎng quán]

【解釋】指一舉措而能顧全兩面。

【出處】《三國志·魏志·郭淮傳》:“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兩全之策也。”

【示例】這叫做假親脫網之計,豈非一舉兩全之美也?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四回

【第49句】:百舉百捷[bǎi jǔ bǎi jié]

【解釋】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辦事萬無一失。同“百舉百全”。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魴傳》:“魴生在江淮,長于時事,見其便利,百舉百捷。”

【第50句】:毛舉細務[máo jǔ xì wù]

【解釋】毛舉:瑣碎列舉;細務:小事。煩瑣地列舉細小事情。

【出處】宋·陳亮《論勵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舉細事以亂大謀。”

【示例】時言事者率毛舉細務,略大利害。 ——《宋史·陳桷傳》

【第51句】:毛舉縷析[máo jǔ lǚ xī]

【解釋】詳細列舉,詳盡剖析。

【出處】宋·張孝祥《乞改正遷謫士大夫罪名札子》:“士大夫稍自振厲,不肯阿附,或小有違忤,則羅致之獄;毛舉縷析,旁逮知舊,懼其不能廢錮,必以贓私罪污之。”

【第52句】:一舉兩得[yī jǔ liǎng dé]

【解釋】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出處】《晉書·束皙傳》:“賜其十年炎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內寬。”

【示例】一則免楚之患,二則激晉之來,豈非一舉兩得?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一回

【第53句】:薦賢舉能[jiàn xián jǔ néng]

【解釋】舉:推薦。選拔推薦有都能有德行的人。

【出處】《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第54句】:一舉一動[yī jǔ yī dòng]

【解釋】指人的每一個動作。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四回:“可見古人一舉一動,莫不令人歸于正道,就是游戲之中,也都寓著勸世之意。”

【示例】她的一舉一動都象個多年的媳婦,麻利,老到,還帶著點自得的勁兒。 ——老舍《駱駝祥子》十五

【第55句】:輕舉妄動[qīng jǔ wàng dòng]

【解釋】輕:輕率;妄:任意。指不經慎重考慮,輕率地采取行動。

【出處】《韓非子·解老》:“眾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忘(妄)舉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

【示例】主公宜避兇就吉,不可輕舉妄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六回

【第56句】:一舉兩利[yī jǔ liǎng lì]

【解釋】舉:舉動、動作。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出處】《東觀漢記·耿弇傳》:“吾得臨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

【示例】老先生若肯重價買了,獻與山相公,上可解前番之結,下可泄晚生之憤,誠一舉兩利之道。 ——明·羅貫中《平山冷燕》第七回

【第57句】:輕舉絕俗[qīng jǔ jué sú]

【解釋】猶言避世隱居。

【出處】《晉書·賀循傳》:“或有遐棲高蹈,輕舉絕俗,逍遙養和,恬神自足,斯蓋道隆人逸,勢使其然。”

【第58句】:中江舉帆[zhōng jiāng jǔ fān]

【解釋】中:到中心;舉:升起,揚起。到江中心升起船帆。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

【第59句】:刺舉無避[cì jǔ wú bì]

【解釋】刺舉:偵察揭發;避:回避。偵察揭發不法行為,不回避權勢。形容敢于同壞人壞事做斗爭。

【出處】《漢書·蓋寬饒傳》:“擢為司隸校尉,刺舉無所回避。”

【第60句】:束缊舉火[shù yūn jǔ huǒ]

【解釋】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為人排難解紛。同“束缊請火”。

【出處】清·錢謙益《呂季臣詩序》:“國破家亡,年衰歲暮,束缊舉火,轢釡待炊,季臣意殊安之。”

【第61句】: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解釋】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

【第62句】:選賢舉能[xuǎn xián jǔ néng]

【解釋】選拔任用賢能的人。亦作“選賢任能”、“選賢與能”。

【出處】《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售修睦。”

【示例】他主張德政,主張選賢舉能,主張大一統。 ——郭沫若《歷史人物·屈原研究三》

【第63句】:一舉萬里[yī jǔ wàn lǐ]

【解釋】比喻前程遠大。同“一舉千里”。

【出處】《晉書·慕容盛載記》:“當如鴻鵠高飛,一舉萬里,不可坐待罟網。”

【第64句】:高舉遠去[gāo jǔ yuǎn qù]

【解釋】意為隱居避世。

【出處】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閣下居長安,統于二人,不能明白立功名,將高舉遠去以自異。”

【第65句】:龍舉云屬[lóng jǔ yún shǔ]

【解釋】比喻王者興起則必遇賢臣良將。同“龍興云屬”。

【出處】《南齊書·高帝紀上》:“麾旆所臨,風行草靡,神算所指,龍舉云屬。”

【第66句】:高舉深藏[gāo jǔ shēn cáng]

【解釋】高高地舉起,深深地躲藏。指避世隱居。

【出處】明·無名氏《拔宅飛升》第三折:“者莫他高舉深藏,你看我駕天風定然趕上,則好去深淵中躲避災殃。”

【第67句】:時絀舉贏[shí chù jǔ yíng]

【解釋】在困難的時候而做奢侈的事情。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韓世家》:“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恤民之急,而顧益奢,此謂時絀舉贏。”

【示例】蓋言勞民傷財,時絀舉贏也。 ——宋·鄭興裔《請罷建康行宮疏》

【第68句】: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wài jǔ bù yǐn chóu,nèi jǔ bù yǐn zǐ]

【解釋】舉:推薦;隱:隱瞞;失:失掉;親:親屬。推薦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遺棄,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不遺漏。形容辦事公正。

【出處】《史記·晉世家》:“祁奚可謂不黨矣,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

【第69句】:篤近舉遠[dǔ jìn jǔ juǎn]

【解釋】篤:忠實,厚道;舉:舉薦,選拔。對關系近的厚道,對關系遠的舉薦,指同等待人。

【出處】唐·韓愈《原人》:“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第70句】:設張舉措[shè zhāng jǔ cuò]

【解釋】設:設置;張:主張;舉措:舉動措施。指所想所為的一切行動。

【出處】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長德時,天子以為宰相,宜參用道德人,因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既謝辭不許,其所設張舉措,必本于寬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网友偷自拍原创区| 日本a∨在线播放高清| 91大神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扒开女人下面使劲桶|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顶级欧美色妇xxxxx|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女人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大片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色图你懂的|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国产伦理电影网| 无翼乌工口肉肉无遮挡无码18| 英国video性精品高清最新|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午夜影院在线观看| 奇米影视888欧美在线观看| 澳门永久av免费网站| 91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日本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老张和老李互相换女| xxxxx野外性xxxx|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播放|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 99久久免费精品高清特色大片|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女神们的丝袜脚战争h|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蜜桃成熟之蜜桃仙子| g0g0人体全免费高清大胆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国产好吊妞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日韩精品视频观看| 男女啪啪高清无遮挡免费|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