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茅”的成語(37個)
本文整理了茅室土階、列土分茅、土階茅茨等含“茅”的成語37個,其中“茅”開頭的成語11個,“茅”結(jié)尾的成語6個,“茅”在中間的成語2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茅”開頭的成語【第1句】:茅室土階[máo shì tǔ jiē]
【解釋】茅草蓋的屋頂,泥土砌的臺階。形容房屋簡陋,或生活儉樸。
【出處】《后漢書·班固傳》:“扶風(fēng)掾李育經(jīng)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階。”
【第2句】:茅封草長[máo fēng cǎo zhǎng]
【解釋】茅:茅草;封:封閉;長:生長。長滿茅草。形容野草叢生的荒涼景象。
【第3句】:茅屋采椽[máo wū cǎi chuán]
【解釋】指住宿簡陋。
【出處】《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示例】墨家者流,蓋出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 ——《漢書·藝文志》
【第4句】:茅屋土階[máo wū tǔ jiē]
【解釋】茅草的房屋,泥土的臺階。比喻住房簡陋。
【出處】《陳書·宣帝紀(jì)》:“昔堯、舜在上,茅屋土階,湯、禹為君,藜杖韋帶。”
【第5句】:茅屋草舍[máo wū cǎo shě]
【解釋】用茅草修建的房子。形容住宿條件簡陋。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24回:“茅屋草舍,掌柜的不要見笑。”
【第6句】:茅室蓬戶[máo shì péng hù]
【解釋】茅:茅草;蓬:飛蓬,草名。茅草房子。形容住房極其簡陋。
【出處】《宋書·孔淳傳》:“茅室蓬戶,庭草蕪徑,唯床上有數(shù)卷書。”
【第7句】:茅茨不翦,采椽不斫[máo cì bù jiǎn,cǎi chuán bù zhuó]
【解釋】茅茨:用茅草覆蓋的屋;翦:修飾;采椽:用櫟木或柞木做椽子;斫:砍削。形容住房質(zhì)樸簡陋。
【出處】《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第8句】:茅茨不翦[máo cí bù jiǎn]
【解釋】茅茨:茅屋;翦:修飾。用茅草覆蓋屋頂,而且沒有修剪整齊。形容生活簡陋儉樸。
【出處】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示例】茅茨不翦,易層巢于故事。 ——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
【第9句】:茅茨土階[máo cì tǔ jiē]
【解釋】茨:用茅草、蘆葦蓋的屋頂;階:臺階。茅草蓋的屋頂,泥土砌的臺階。形容房屋簡陋,或生活儉樸。
【出處】漢·張衡《東京賦》:“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后之卑室。”《后漢書·班固傳》:“扶風(fēng)掾李育經(jīng)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階。”
【示例】昔堯舜在位,茅茨土階,禹居卑宮,不以為陃。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回
【第10句】:茅塞頓開[máo sè dùn kāi]
【解釋】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xiàn)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出處】《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示例】我身無力,我腹無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頓開。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四回
【第11句】:茅廬三顧[máo lú sān gù]
【解釋】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出處】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不肯去蘭省一朝登北闕,便想這茅廬三顧到南陽。”
【示例】豈不聞渭水同車,茅廬三顧之事,奈何山川懸闊,有失躬迎之禮。 ——明·陶宗儀《輟耕錄·丘真人》
“茅”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列土分茅[liè tǔ fēn máo]
【解釋】指受封為諸侯。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社壇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權(quán)力,稱為“列土分茅”。
【出處】元·鄭光祖《三戰(zhàn)呂布》第一折:“軍前累立功勞大,列土分茅受大封。”
【第2句】:胙土分茅[zuò tǔ fēn máo]
【解釋】胙:賜;分茅:古代帝王分封諸侯的儀式。指分封爵位和土地。
【出處】明·王錂《春蕪記》:“分茅胙土,賴周天子寵緩;右佛左縈,憑項莊王余烈。”
【第3句】:名列前茅[míng liè qián máo]
【解釋】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蔿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quán),后勁。”
【示例】去年弟在京師,聽說二公子中了秀才,且名列前茅,頗為學(xué)臺賞識,實在可賀可賀。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第4句】:日居衡茅[rì jū héng máo]
【解釋】晶:每天;衡茅:用衡木做門的茅草屋。每天居住在簡陋的茅草屋中,不知天下大事。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夢狼》:“弟日居衡茅,故不知仕途之關(guān)竅耳。”
【第5句】:裂土分茅[liè tǔ fēn máo]
【解釋】古代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征授予土地和權(quán)力。
【出處】《尚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孔穎達疏:“王者封五色土以為社,若封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歸國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黃土覆之,其割土與之時。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與之。”
【示例】我西平王功存社稷,慶流后嗣,子孫多賢,裂土分茅。 ——唐·杜牧《李叔玫除太仆卿高證除均州刺史等制》
【第6句】:裂地分茅[liè dì fēn máo]
【解釋】古代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征授予土地和權(quán)力。同“裂土分茅”。
【出處】宋·葉適《任子》:“古者裂地分茅以報人臣之有功,使其子孫嗣之,所以酬祖宗,垂后裔也。”
【示例】裂地分茅的想法不是天方夜談
“茅”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土階茅茨[tǔ jiē máo cí]
【解釋】比喻住房簡陋。同“土階茅屋”。
【出處】漢·張衡《東京賦》:“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后之卑室。”漢·揚雄《逐貧賦》:“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堯,誓為典則。土階茅茨,匪雕匪飾。”
【示例】昔堯舜在位,土階茅茨,禹居卑宮,不以為陋。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回
【第2句】:賜茅授土[cì máo shòu tǔ]
【解釋】封建社會帝王分封諸侯的一種禮儀。帝王以五色土為太社,分封諸侯時,各授以他們相應(yīng)的某方某色土,如東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歸以立社。
【第3句】:蓬牖茅椽[péng yǒu máo chuán]
【解釋】牖:窗;椽:放在檁上架著屋頂?shù)哪玖稀S门畈荨⒚┎翊畹姆课荨P稳葑》亢喡钬毨А?/p>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所以蓬牖茅椽,繩床瓦灶,并不是妨我襟懷。”
【第4句】:草茅之產(chǎn)[cǎo máo zhī chǎn]
【解釋】指鄉(xiāng)下平凡的女子。多用于謙稱。
【出處】漢·劉向《說苑·修文》:“草茅之產(chǎn),得奉箕帚之事。”
【第5句】:頓開茅塞[dùn kāi máo sè]
【解釋】頓: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出處】《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示例】只不過短短十多分鐘的談話,可是他好像使林道靜頓開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
【第6句】:草茅之臣[cǎo máo zhī chén]
【解釋】草茅:雜草。比喻在野無權(quán)的人。
【出處】《儀禮·士相見禮》:“在野則曰草茅之臣。”
【第7句】:分茅裂土[fēn máo liè tǔ]
【解釋】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舉行的儀式。后稱分封諸侯。
【出處】《尚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
【示例】朕自當(dāng)分茅裂土,以爵卿等。 ——明·許仲琳《封社演義》第九十四回
【第8句】:分茅胙土[fēn máo zuò tǔ]
【解釋】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出處】明·劉若愚《酌中志·憂危議后紀(jì)》:“數(shù)公皆人杰,無不望分茅胙土如姚廣孝,豈止富貴終其身而已乎!”
【第9句】:分茅賜土[fēn máo cì tǔ]
【解釋】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出處】清·李漁《奪錦樓》:“不止分茅賜土,允宜并位于中宮。”
【第10句】:三顧茅廬[sān gù máo lú]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示例】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
【第11句】:占著茅坑不拉屎[zhàn zhe máo kēng bù lā shǐ]
【解釋】比喻占著位置不干活。
【出處】鄧小平《關(guān)于國防工業(yè)企業(yè)的整頓》:“這樣的領(lǐng)導(dǎo)干部,索性請他好好休息,不然占著茅坑不拉屎怎么行?”
【第12句】:初出茅廬[chū chū máo lú]
【解釋】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xiàn)比喻剛離開家庭或?qū)W校出來工作。缺乏經(jīng)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示例】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廬”,我們準(zhǔn)可以掃光他! ——魯迅《彷惶·高老夫子》
【第13句】:分茅列土[fēn máo liè tǔ]
【解釋】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出處】唐·張說《延州豆盧使君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大圣大后,煉石補天,有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啟弄孫之美色。”
【示例】此次曹錕大封功臣,分茅列土,產(chǎn)出了三個大巡閱使來。 ——仲平《三巡閱發(fā)表后的吳佩孚》
【第14句】:拔茅連茹[bá máo lián rú]
【解釋】茅:白茅,一種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牽連的樣子。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
【出處】《周易·泰》:“拔茅茹以其匯。”
【示例】袁既病死,黎、段登臺,拔茅連茹,彈冠相慶,徐遂入任為院秘書長。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七十九回
【第15句】:黃茅白葦[huáng máo bái wěi]
【解釋】本指鹽堿地里生長的茅草和蘆葦。后比喻平庸之人或物。
【出處】宋·蘇軾《答張文潛書》:“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
【示例】夫了翁,百世師也;下視時輩,如黃茅白葦耳。 ——宋·張元干《宣政間名賢題跋》
【第16句】:分茅錫土[fēn máo xī tǔ]
【解釋】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出處】清·李漁《玉搔頭飛舸》:“只要你忙上緊趕得那人近至尊,便是分茅錫土也非吾吝。”
【第17句】:如開茅塞[rú kāi máo sè]
【解釋】象打開被茅草堵塞的道路一樣。形容受到別人啟發(fā)后,由對某件事物迷茫不解,變得立刻就明白了。
【示例】今聽麾下談兵,如開茅塞,也感到慚愧得很。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二章
【第18句】:土階茅屋[tǔ jiē máo wū]
【解釋】泥土的臺階,茅草的房屋。比喻住房簡陋。
【出處】《周書·武帝紀(jì)下》:“上棟下宇,土階茅屋。”
【第19句】:竹籬茅舍[zhú lí máo shè]
【解釋】常指鄉(xiāng)村中因陋就簡的屋舍。
【出處】元·喬吉《賣花聲·悟世》:“塵風(fēng)薄雪,殘杯冷炙,掩青燈我竹籬茅舍。”
【示例】眾人瞧那簽上,畫著一枝老梅,是寫著“霜曉寒姿”四字,那一面舊詩是:竹籬茅舍自甘心。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
【第20句】:波流茅靡[bō liú máo mǐ]
【解釋】隨波逐流,隨風(fēng)而倒。比喻胸?zé)o定見,趨勢而行。
【出處】《明史·趙炳然傳》:“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繼用事,六卿之長不得其職。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