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沸”的成語(42個)
本文整理了沸反盈天、扇火止沸、口沸目赤等含“沸”的成語42個,其中“沸”開頭的成語5個,“沸”結尾的成語17個,“沸”在中間的成語2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沸”開頭的成語【第1句】:沸反盈天[fèi fǎn yíng tiān]
【解釋】沸:滾翻;盈:充滿。聲音象水開鍋一樣沸騰翻滾,充滿了空間。形容人聲喧鬧,亂成一片。
【出處】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剛剛到門,聽見里面哭的沸反盈天。”
【示例】你自己薦她來,又合伙劫她去,鬧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個什么樣子? ——魯迅《彷徨·祝福》
【第2句】:沸沸揚揚[fèi fèi yáng yáng]
【解釋】沸沸:水翻滾的樣子;揚揚:喧鬧、翻動的樣子。象沸騰的水一樣喧鬧。形容人聲喧鬧。
【出處】《山海經·西山經》:“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
【示例】后來聽得沸沸揚揚地說:“黃泥岡上一伙販棗的客人把蒙汗藥麻翻了人,劫了生辰岡去。”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八回
【第3句】:沸沸湯湯[fèi fèi tāng tāng]
【解釋】水奔騰洶涌的樣子。
【出處】《山海經·西山經》:“[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
【第4句】:沸天震地[fèi tiān zhèn dì]
【解釋】形容聲音極其喧騰。
【出處】葉圣陶《一個朋友》:“那一對小新人面對面站著,在一陣沸天震地的拍手聲里,他們倆鞠上三個大躬。”
【第5句】:沸反連天[fèi fǎn lián tiān]
【解釋】形容人聲喧鬧,亂成一片。同“沸反盈天”。
【出處】《說岳全傳》第六七回:“那黑虎帶來的兩員偏將,給散了眾軍羊酒,仍回到殿上,聽得里面沸反連天,拔出腰刀搶進來。”
“沸”結尾的成語【第1句】:扇火止沸[shàn huǒ zhǐ fèi]
【解釋】沸:沸騰,指水滾開。用扇風助長火勢的辦法來停止水沸騰。比喻采取的辦法與希望達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三國志·魏志·陶謙傳》“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裴松之注引《吳書》:“今海內擾攘,州郡起兵,征夫勞瘁,寇難未弭,或將吏不良,因緣討捕,侵侮黎民,離害者眾;風聲流聞,震蕩城邑,丘墻懼于橫暴,貞良化為群惡,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第2句】:揚湯止沸[yáng tāng zhǐ fèi]
【解釋】把鍋里開著的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使它涼下來不沸騰。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三國志·魏書·劉廙傳》:“揚湯止沸,使不焦爛。”
【示例】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之痛,勝于養毒。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
【第3句】:人聲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
【解釋】鼎:古代煮食器;沸:沸騰。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一樣。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劉方在店中收拾,只聽得人聲鼎沸。”
【示例】廣場這時已是一片鑼鼓喧天,人聲鼎沸。
【第4句】:救火揚沸[jiù huǒ yáng fèi]
【解釋】沸:開水。比喻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形容情況危急。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
【第5句】:笙歌鼎沸[shēng gē dǐng fèi]
【解釋】形容樂聲歌聲熱鬧非凡。
【出處】宋·吳自牧《夢梁錄·清明節》:“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示例】元·高明《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黃旗影里,笙歌鼎沸。”
【第6句】:江翻海沸[jiāng fān hǎi fèi]
【解釋】形容水勢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聲勢壯大。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二回:“金鼓齊鳴,喊聲如江翻海沸。”
【示例】瞅上眼江翻海沸,喝一聲地慘天昏。 ——明·無名氏《哪吒三變》
【第7句】:四海鼎沸[sì hǎi dǐng fèi]
【解釋】四海:古人以為中國四境有海環繞,用以指全國各地;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出處】《晉書·祖逖傳》:“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與足下,當相避于中原耳。”
【示例】今江都篡逆,四海鼎沸。 ——《舊唐書·李襲志傳》
【第8句】:以湯沃沸[yǐ tāng wò fèi]
【解釋】湯:開水;沃:澆;沸:滾,開。拿開水去制止沸騰。比喻處理方法不對,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已成的氣勢。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若以湯沃沸,亂乃逾甚。是故鞭噬狗,策蹄馬,而欲教之,雖伊尹、造父弗能化。”
【第9句】:以湯止沸[yǐ tāng zhǐ fèi]
【解釋】用開水去制止水的沸騰。比喻不從根本上著手,對事情沒有幫助。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盡數》:“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示例】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之益也。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第10句】:蜩螗羹沸[tiáo táng gēng fèi]
【解釋】蜩螗:蟬;沸:沸騰。形容聲音嘈雜喧鬧,好像蟬噪、水滾、羹沸一樣。比喻紛擾不寧。
【出處】梁啟超《論美菲英杜之戰事關系于中國》:“雖中原逐鹿,劉興項仆,蜩螗羹沸,而彼一無所聞焉。”
【第11句】:以指撓沸[yǐ zhǐ náo fèi]
【解釋】撓:攪;沸:開水。用手指攪動開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敗。
【出處】《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示例】彼即不量其力,欲與我抗,譬之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至則糜爛爾已,何能有幸哉。 ——明·朱之瑜《中原陽九述略·滅虜之策》
【第12句】:鼎水之沸[dǐng shuǐ zhī fèi]
【解釋】像鼎中的水沸騰一樣。形容局勢不安定。有時也用以形容人聲嘈雜。
【出處】《三國志·蜀志·譙周傳》:“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并據之勢。”
【第13句】:群情鼎沸[qún qíng dǐng fèi]
【解釋】形容群眾的情緒異常激動,平靜不下來。
【示例】忽遘此變,群情鼎沸,副總統及各督軍、省長,馳電督責。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一一七
【第14句】:抽薪止沸[chōu xīn zhǐ fèi]
【解釋】薪:柴草;沸:沸騰。抽掉鍋底下的柴火,使鍋里的水不再翻滾。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處】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示例】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北齊·魏收《為侯景判移梁朝文》
【第15句】:天下鼎沸[tiān xià dǐ fèi]
【解釋】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鼎沸:鼎水沸騰。比喻局勢不安定,民心動蕩。
【出處】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由是天下鼎沸,奸兇并爭。”
【示例】他趁天下鼎沸時發國難財。
【第16句】:以火止沸[yǐ huǒ zhǐ fèi]
【解釋】比喻處理方法不對,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已成的氣勢。同“以湯止沸”。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錯幣》:“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第17句】:海內鼎沸[hǎi nèi dǐng fèi]
【解釋】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出處】《后漢書·袁術傳》:“今海內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于諸何如?”
【示例】黃巾起來二十余年,海內鼎沸。 ——《三國志·魏志·邢颙傳》
“沸”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口沸目赤[kǒu fèi mù chì]
【解釋】形容人情緒激動,聲音臉色都很嚴厲的樣子。
【出處】《韓詩外傳》卷九:“言人之非,瞋目扼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
【第2句】:海沸波翻[hǎi fèi bō fān]
【解釋】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江翻”。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七二回:“人喧呼海沸波翻,馬嘶喊山崩地裂。”
【第3句】:吹唇沸地[chuī chún fèi dì]
【解釋】吹口氣就能使大地沸騰起來。形容威勢極大。
【出處】《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四年》:“彭城王勰等三十六軍前后相繼,眾號百萬,吹唇沸地。”
【示例】吹唇沸地勢縱橫,約束人稱峽路兵。 ——清·查慎行《黔陽雜詩四首》
【第4句】:海沸江翻[hǎi fèi jiāng fān]
【解釋】大海沸騰,江河翻滾。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
【出處】明·無名氏《那吒三變》第四折:“怒時節海沸江翻,惱時節天昏地慘。”
【第5句】:魚游沸鼎,燕巢飛幕[yú yóu fèi dǐng,yàn cháo fēi mù]
【解釋】沸鼎:滾開的鍋;飛幕:飛動不定的帳幕。魚在滾開的鍋里游,燕子在飄蕩不定的帳幕上筑巢。比喻身處絕境,極其危險。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將苑·戒備》:“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于幕,魚游于鼎,亡不俟夕矣。”
【第6句】:海沸山崩[hǎi fèi shān bēng]
【解釋】海水沸騰,山石崩塌。比喻變化巨大。
【出處】元·無名氏《昊天塔》第二折:“我呵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
【第7句】:麋沸蟻動[mí fèi yǐ dòng]
【解釋】比喻社會秩序很亂。
【出處】《淮志子·兵略訓》:“天下為之麋沸蟻動,云徹席卷。”
【第8句】:麋沸蟻聚[mí fèi yǐ jù]
【解釋】麋:通“糜”,粥;聚:會集。比喻社會局勢動蕩,紛亂不堪。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華嶠《漢書》:“無故移都,恐百姓驚動,麋沸蟻聚為亂。”
【第9句】:海沸山裂[hǎi fèi shān liè]
【解釋】海水沸騰,山石崩裂。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亦作“海沸山搖”。
【出處】明·張鳳翼《紅拂記·髯客海歸》:“坐談間早辨龍蛇,把袖里乾坤做夢里蝴蝶,狠的人海沸山裂,不禁支發,空跌雙靴。”
【第10句】:海沸山搖[hǎi fèi shān yáo]
【解釋】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山裂”。
【出處】明·無名氏《那吒三變》第三折:“小圣嘯起大風,刮的來天昏地暗,海沸山搖。”
【示例】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十回:“海沸山搖的嚷得好不熱鬧。”
【第11句】:海沸河翻[hǎi fèi hé fān]
【解釋】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江翻”。
【出處】清·洪昇《長生殿·合圍》:“抵多少雷轟電轉,可正是海沸河翻。”
【第12句】:物議沸騰[wù yì fèi téng]
【解釋】議論紛紛,指輿論強烈。
【出處】宋·蘇舜欽《詣匭疏·景祐五年》:“降麻之后,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仍于國。”
【示例】物議沸騰,畏堂莫敢與難。 ——《明史·陳鼎傳》
【第13句】:止沸益薪[zhǐ fèi yì xīn]
【解釋】本欲止水沸騰,卻反而在鍋下加柴。比喻所做與本來愿望相反。
【出處】明·李贄《為黃安二上人書》之三:“對高潔人談高潔,已為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
【第14句】:蜩螗沸羹[tiáo táng fèi gēng]
【解釋】蜩:蟬;螗:蟬的一種,體小,背青綠色,鳴聲清圓;沸:開水翻騰。象蟬的叫,象沸湯的翻滾。形容社會動亂。
【出處】《詩經·大雅·蕩》:“咨婦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示例】上年資政院開議,竟至戟手漫罵,藐視朝廷。以辯給為通才,以橫議為輿論,蜩螗沸羹,莫可究詰。 ——《清史稿·陸潤庠傳》
【第15句】:魚游沸鼎[yú yóu fèi dǐng]
【解釋】魚在鍋里游。比喻處境十分危險,有行將滅亡之虞。
【出處】唐·李商隱《行次昭應縣道上》詩:“魚游沸鼎知無日,鳥覆危巢豈待風。”
【示例】魚游沸鼎中,烹燖化為汁。 ——清·張鵬翀《和歧亭戒殺詩》之二
【第16句】:魚游沸釜,燕處危巢[yú yóu fèi fǔ,yàn chǔ wēi cháo]
【解釋】沸釜:滾開的鍋。魚在滾開的鍋里游,燕子在飄蕩不定的帳幕上筑巢。比喻身處絕境,極其危險。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將苑·戒備》:“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于幕,魚游于鼎,亡不俟夕矣。”
【第17句】:熱血沸騰[rè xuè fèi téng]
【解釋】比喻激情高漲。
【出處】茅盾《子夜》九:“她是怎樣地受感動,怎樣地熱血沸騰。”
【示例】游行的人們個個都是熱血沸騰。
【第18句】:民怨沸騰[mín yuàn fèi téng]
【解釋】人民的怨聲就象開水在翻滾一樣。形容人民對腐敗黑暗的反動統治怨恨到了極點。
【出處】清·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卷二十八:“自古大兵大役,未有不民怨沸騰,喪國亡身者。”
【示例】上半年在那里辦過幾個月厘局,不該應要錢的心太狠了,直弄得民怨沸騰,有無數商人來省上控。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
【第19句】:物論沸騰[wù lùn fèi téng]
【解釋】物論:眾人的議論。指輿論強烈。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憲宗長慶元年》:“播纖邪,物論沸騰,不可以污臺司。”
【示例】今者物論沸騰,怨讟交至,公議所在,亦知之矣。 ——《宋史·蘇軾傳》
【第20句】:魚游沸釜[yú yóu fèi fǔ]
【解釋】魚在鍋里游。比喻處境十分危險,有行將滅亡之虞。
【出處】清·南荃外史《嘆老》:“傀儡兒一場熱鬧,依舊的魚游沸釜,燕處危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