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戎”的成語(23個)
本文整理了戎馬劻勷、狐裘蒙戎、元戎啟行等含“戎”的成語23個,其中“戎”開頭的成語10個,“戎”結尾的成語6個,“戎”在中間的成語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戎”開頭的成語【第1句】:戎馬劻勷[róng mǎ dān xiào]
【解釋】指戰(zhàn)亂不寧。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遺逸中》:“蓋史官所據《崇文總目》當宋盛時;而《通考》所據晁陳二氏,丁宋末造,戎馬劻勷之際,疑其散佚愈眾也。”
【第2句】:戎馬之地[róng mǎ zhī dì]
【解釋】戎馬:戰(zhàn)馬,指軍事。指軍事要地。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昂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zhàn)十余日,所殺過當。”
【示例】齊神武以晉陽戎馬之地,霸圖攸屬,練兵訓旅,遙制朝權,鄴都機務,情寄深遠。 ——《北史·列傳四十二》
【第3句】:戎馬生涯[róng mǎ shēng yá]
【解釋】指從事征戰(zhàn)的生活、經歷。
【出處】袁鷹《悲歡》:“對于幾十年戎馬生涯的老戰(zhàn)士……還不什么比這更使人豪情奔放、熱血沸騰的呢?”
【示例】我的父親,那位身經百戰(zhàn)的將軍,在他前半生的戎馬生涯中,幾乎是戰(zhàn)無不勝的。 ——顧笑言《愛情交響詩》第一樂章
【第4句】:戎馬關山[róng mǎ guān shān]
【解釋】戎馬:戰(zhàn)馬,指從軍打仗;關山:指寧夏南部的大小關山,泛指山川和關隘。在山川和關隘里從軍打仗。
【出處】唐·杜甫《登岳陽樓》:“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示例】東接益陽故壘,英風宛在,想當年戎馬關山。 ——清·左宗棠《挽林則徐》
【第5句】:戎馬倥傯[róng mǎ kǒng zǒng]
【解釋】戎馬:本指戰(zhàn)馬,借指軍事;倥傯:繁忙。形容軍務繁忙。
【出處】清·梁章鉅《歸田瑣記·滬瀆唱和詩序》:“此番不期而遇于戎馬倥傯之中,真喜出望外矣。”
【示例】然而于戎馬倥傯,大勢已烈,只手難撐,不得不以一死報國家。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
【第6句】:戎馬倉皇[róng mǎ cāng huáng]
【解釋】指戰(zhàn)事緊急而忙于應付。
【出處】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詩話下·王仲瞿〈谷城西楚霸王墓詩〉》:“衣冠狼藉悲王導,戎馬倉皇用李綱。”
【示例】青山難望海云堆,戎馬倉皇事更哀。 ——郁達夫《月夜懷劉大杰》詩
【第7句】:戎首元兇[róng shǒu yuán xiōng]
【解釋】戎首:挑起戰(zhàn)爭的首犯;元兇:制造禍端的大頭目。指挑起戰(zhàn)爭的罪魁。
【出處】明·鄭若庸《玉玦記·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第8句】:戎馬生郊[róng mǎ shēng jiāo]
【解釋】戎馬:戰(zhàn)馬。指戰(zhàn)亂起于近旁,兵禍大作。
【出處】《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示例】自東西否隔,二國爭強,戎馬生郊,干戈日用,兵連禍結,力敵勢均,疆場之事,一彼一此。 ——《周書·武帝紀》
【第9句】:戎事倥傯[róng shì kǒng zǒng]
【解釋】軍務緊迫。
【示例】現(xiàn)在戎事倥傯,得全力以赴。
【第10句】:戎馬倥傯[róng mǎ kǒng zǒng]
【解釋】指在戰(zhàn)爭中軍務緊迫繁忙。
【出處】清·高阜《〈書影〉序》:“跡先生生平,功名多顯示于戎馬倥傯時,而文章則盛之乎桁楊禍變之際。”
【示例】陳毅同志任新四軍代軍長,戎馬倥傯之中,很關心文化戰(zhàn)線的抗敵斗爭。 ——阿英《戎行兼言藝文事》
“戎”結尾的成語【第1句】:狐裘蒙戎[hú qiú méng róng]
【解釋】狐裘的皮毛凌亂。用以比喻國政混亂。蒙茸,蓬亂的樣子。
【出處】《詩·邶風·旄丘》:“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示例】或曰,狐裘蒙戎,指衛(wèi)大夫,而譏其憒亂之意。 ——朱熹集傳
【第2句】:墨绖從戎[mò dié cóng róng]
【解釋】墨:黑色;绖:古時喪服中圍在頭上和腰間的散麻繩;從戎:從軍。指在守喪期間從軍作戰(zhàn)。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fā)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绖。”杜預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兇服從戎。”
【示例】假如遇著軍事,正在軍興旁午,也只得墨绖從戎,回籍成服。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第3句】:棄筆從戎[qì bǐ cóng róng]
【解釋】猶投筆從戎。指文人棄文就武。
【出處】唐·張鷟《游仙窟》:“兄及夫主,棄筆從戎,身死寇場,煢魂莫返。”
【第4句】:惟口興戎[wéi kǒu xīng róng]
【解釋】指口舌惹出是非。多用來勸戒別人說話要謹慎。
【出處】《尚書·大禹漠》:“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
【示例】從來惟口興戎,以后還是收斂些兒為是。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三十五回
【第5句】:啟羞興戎[qǐ xiū xīng róng]
【解釋】啟:開;戎:戰(zhàn)爭。因說話不謹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出處】清·吳趼人《俏皮話·手足》:“惟口終日無所事事,或大言不慚,或空談無補;甚或啟羞興戎,為全體之累。”
【第6句】:投筆從戎[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釋】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出處】《后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閑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投筆從戎”的經過。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戎”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元戎啟行[yuán róng qǐ xíng]
【解釋】指大軍出發(fā)。
【出處】語本《詩·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示例】唐·柳宗元《劍門銘》:“鼖鼓一振,元戎啟行,取其渠魁,以為大戮。”
【第2句】:不為戎首[bù wéi róng shǒu]
【解釋】戎首:率兵攻打別人的帶頭者。不做攻打別人的帶頭人。
【出處】《禮記·檀弓》:“毋為戎首,不亦善首。”
【第3句】:楚人戎言[chǔ rén róng yán]
【解釋】戎: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總稱,在此作地名用。楚人生長在戎,就要說西戎人的話。比喻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要勝過主觀條件與與自然的本能。
【出處】《呂氏春秋·用眾》:“戎人生乎戎,長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長乎戎,戎人長乎楚,則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
【第4句】:甘為戎首[gān wéi róng shǒu]
【解釋】甘:情愿,甘愿;為:做;戎:軍事,征伐;戎首:挑起戰(zhàn)爭的人。甘愿當戰(zhàn)爭的主謀。
【出處】《禮記·檀弓下》:“毋為戎首,不亦善乎?”
【示例】曹、吳禍國窮兵,殘民以逞,甘為戎首,舉國痛心。 ——馮玉祥《我所知道的蔣介石》第六十六章
【第5句】:兵戎相見[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解釋】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
【出處】吳晗《朱元璋傳》第三章:“從至正十六年起,張士誠和朱元璋兵戎相見,大小數(shù)百戰(zhàn),互有勝負。”
【示例】后來竟以兵戎相見,大戰(zhàn)于百靈廟。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5章
【第6句】:詰戎治兵[jié róng zhì bīng]
【解釋】指整治軍事。
【出處】《尚書·立政》:“其克詰爾戎兵。”
【示例】故古人詰戎治兵,當太平之世,犬兢兢焉。 ——明·張居正《與操江宋陽山書》
【第7句】:興戎動眾[xīng róng dòng zhòng]
【解釋】興:發(fā)動;戎:軍隊;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guī)模出兵。現(xiàn)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處】《吳子·勵士》:“夫發(fā)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zhàn);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示例】興戎動眾,為國大事。王者制以取重,人臣理不得專,故設此法以防之。 ——唐·孫奭《律音義·擅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