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本”的成語大全(184個)

14394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含“本”的成語大全(184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本鄉本土、元元本本、端本清源等含“本”的成語184個,其中“本”開頭的22個,“本”結尾的44個,“本”在中間的118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本”開頭的成語

【第1句】:本鄉本土[běn xiāng běn tǔ]

【解釋】指本地,家鄉。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蔣興歌重會珍珠衫》:“你老人家女兒多,不把來當事了。本鄉本土少什么一夫一婦的,怎舍得與異鄉人做小?”

【示例】就是本鄉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還使得,要是做官的,誰保的住總在一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回

【第2句】:本末倒置[běn mò dào zhì]

【解釋】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出處】金·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然非知治之審,則未嘗不本末倒置。”

【示例】該簡者你卻詳而不簡,該詳者你又簡而不詳。本末倒置,批評你還不愿意?亂彈琴! ——曲波《林海雪原》一二

【第3句】:本末終終[běn mò zhōng shǐ]

【解釋】本末:樹根和樹梢;終始:事情的結局和開頭。指事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終的發展規律。

【出處】《禮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第4句】:本本源源[běn běn yuán yuán]

【解釋】本本:根本;源源:源頭。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

【出處】本本:根本;源源:源頭。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

【第5句】:本位主義[běn wèi zhǔ yì]

【解釋】為自己所在的小單位打算而不顧整體利益的思想作風。

【出處】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六)本位主義,一切只知道為四軍打算,不知道武裝地方群眾是紅軍的重要任務之一。”

【示例】我們要放棄本位主義,從全局看問題。

【第6句】:本本主義[běn běn zhǔ yì]

【解釋】盲目地照搬書本或僵硬地憑上級指示辦事,是一種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作風。

【出處】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本本主義的社會科學研究法也同樣是最危險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

【示例】我們要堅決拋棄本本主義的作風。

【第7句】:本深末茂[běn shēn mò mào]

【解釋】本:樹根;末:樹梢。根深而枝葉茂盛。比喻事物根底深厚而富于生機,蓬勃茁壯。

【出處】唐·韓愈《答尉遲生書》:“故君子慎其實,實之美惡,其發也不舍,本深而末茂。”

【第8句】:本固枝榮[běn gù zhī róng]

【解釋】主干強固,枝葉才能茂盛。比喻事物的基礎鞏固了,其他部分才能發展。

【出處】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一回:“也有書寫'陶朱事業’及'本固枝榮’等字,下款俱是士、農、工、商有名之人。”

【示例】要懂得本固枝榮的道理。

【第9句】:本同末離[běn tóng mò lí]

【解釋】本旨相同而途徑不同。

【出處】《后漢書·臧洪傳》:“……子謂余身死而名滅,仆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本同末離,努力努力,夫復何言!”

【第10句】:本相畢露[běn xiàng bì lù]

【解釋】原形完全顯露了出來。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第三種人’杜衡輩,標榜超然,實為群丑,不即本相畢露,知恥者皆羞稱之,無待這里多說了;就令自覺不懷他意,屹然中立如張岱者,其實也還是偏倚的。”

【示例】你終于本相畢露了。

【第11句】:本來面目[běn lái miàn mù]

【解釋】原為佛家語,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

【出處】唐·慧能《六祖壇經·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宋·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長如故。”

【示例】這一潤色,留傳固然留傳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本來面目。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第12句】:本固邦寧[běn gù bāng níng]

【解釋】指人民安居樂業則國家太平。

【出處】《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

【示例】自古道,立國基,民為邦本;衣食足,知榮辱,本固邦寧。 ——京劇《串龍珠》

【第13句】:本末相順[běn mò xiāng shùn]

【解釋】本:根本;末:梢;順:指合于自然情勢。由根到梢,次序不亂。比喻事物的發展合乎規律。

【出處】《史記·禮書》:“本末相順,終始相應。”

【第14句】:本盛末榮[běn shèng mò róng]

【解釋】樹根發達,枝葉才能繁盛。比喻對待事物要著重于根本。

【出處】漢·班固《泗水亭碑銘》:“源清流潔,本盛末榮。”

【第15句】:本末源流[běn mò yuán liú]

【解釋】源:水源。流:從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出處】《荀子·富國》:“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復熟,而陳積有余。是無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謂也。”

【示例】本朝二百年之間,學問文章、政事術業,各有家法,其本末源流,班班可考。 ——宋·陳亮《與韓無咎尚書》

【第16句】:本枝百世[běn zhī bǒi shì]

【解釋】指子孫昌盛,百代不衰。

【出處】見“本支百世”。

【示例】據彼河洛,統四海焉,本枝百世,位天子焉。 ——漢·張衡《南都賦》

【第17句】:本小利微[běn xiǎo lì wēi]

【解釋】微:薄。本錢小,利潤薄。指買賣很小,得利不多。

【出處】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小販不論肩挑叫賣,或街畔攤售,總之本小利微,吃著不夠。”

【示例】我們做的是本小利微的買賣。

【第18句】:本性難移[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移:改變。本質難于改變。

【出處】元·尚仲賢《柳毅傳書》楔子:“想他每無恩義,本性難移,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里。”

【示例】你總是這樣不愛收拾,屢次說你,你總不聽。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巴金《家》二

【第19句】:本地風光[běn dì fēng guāng]

【解釋】形容眼前的景象或事物具有當地的特色。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九回:“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說現在的這幾個人是有一無二的,誰知不必遠尋,就是本地風光,一個賽似一個。”

【第20句】:本同末異[běn tóng mò yì]

【解釋】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來的末流則有所不同。

【出處】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夫文,本同而末異。”

【示例】蓋本同末異,楊朱興衰;始素終玄,墨翟垂涕。 ——晉·盧諶《贈劉琨一首并書》

【第21句】:本本分分[běn běn fèn fèn]

【解釋】非常本分誠實,說話做事不越軌。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那親家老爺倒也本本分分的說了幾句謙虛話,又囑咐了女兒一番。”

【示例】她是一個本本分分的人。

【第22句】:本支百世[běn zhī bǒi shì]

【解釋】指子孫昌盛,百代不衰。

【出處】《詩·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毛傳:“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鄭玄箋:“其子孫適為天子,庶為諸侯,皆百世。”

【示例】夫五代之臣,以道事君,澤及草木,仁被率土,是以福祚流行,本支百世。 ——《后漢書·五符傳》

“本”結尾的成語

【第1句】:元元本本[yuán yuán běn běn]

【解釋】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尋求根本。原指探索事物的根由底細。后指詳細敘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個過程,一點不漏。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

【示例】他把這件事情元元本本地陳述了一遍。

【第2句】:逐末棄本[zhú mò qì běn]

【解釋】追求細枝末節,舍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出處】唐·魏徵《嫂叔舅服議》:“今在舅服止一時,為姨居喪五月,徇名喪實,逐末棄本。”

【第3句】:民以食為本[mín yǐ shí wéi běn]

【解釋】民眾以糧食為根本。

【出處】明·無名氏《拔宅飛升》第一折:“常言道大富由天,小富由勤,民以食為本。”

【第4句】:根深固本[gēn shēn gù běn]

【解釋】根基牢固,難以動搖。

【出處】《晉書·伏韜傳》:“令之有漸,軌之有度,寵之有節,權不外授,威不下黷。所以杜其萌標,重其名器,根深固本,傳之百世。”

【第5句】:澄源正本[chéng yuán zhèng běn]

【解釋】澄:澄清。清理水的源頭,扶正樹的根。比喻從根本解決問題。

【出處】宋·陳亮《附朱熹<寄陳同甫書>》:“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為異時發揮事業之地者,蓋光大而高明矣。”

【第6句】:尋源討本[xún yuán tǎo běn]

【解釋】指窮本溯源。

【出處】唐·劉知幾《史通·書志》:“如斯變革,不可勝計,或名非而物是,或小異而大同。但作者愛奇,恥于仍舊,必尋源討本,其歸一揆也。”

【第7句】:窮源推本[qióng yuán yuī běn]

【解釋】推究事物的本源。

【出處】明·沈鯨《雙珠記·賣兒系珠》:“明珠懸頂,窮源推本應根究。圖功業志氣從新,思骨肉宗支尋舊。”

【第8句】:強枝弱本[qiáng zhī ruò běn]

【解釋】比喻地方勢力強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勢。

【出處】明·李贄《史綱評要·唐玄宗》:“強枝弱本,千古同患。同姓猶然,況犬羊乎?”

【第9句】:原原本本[yuán yuán běn běn]

【解釋】從頭到尾按原來的樣子。指詳細敘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個過程,一點不漏。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

【示例】差官便搶上一步,把這事情原原本本詳陳一遍。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

【第10句】:積基樹本[jī jī shù běn]

【解釋】締造基礎,樹立根本。

【出處】晉·干寶《晉紀總論》:“故其積基樹本,經緯禮俗,節理人情,恤隱民事,如此之纏綿也。”

【第11句】:信以為本[xìn yǐ wéi běn]

【解釋】信:誠實。以誠實可信作為處世的根本。指言行要遵守信用。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九年》:“武將信以為本,循而行之。”

【第12句】:邦以民為本[bāng yǐ mín wéi běn]

【解釋】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種反映,認為萬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國應以安民、得民作為根本。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示例】邦以民為本,魚饑費香餌。 ——唐·杜甫《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

【第13句】:人窮反本[rén qióng fǎn běn]

【解釋】指人在走投無路之時,呼叫天地、父母。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地;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第14句】:不惜工本[bù xī gōng běn]

【解釋】惜:吝惜。指舍得出本錢。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姓方的瞧著眼熱,有幾家該錢的,也就不惜工本,公開一個學堂。”

【示例】萬源祥、大利、老福興幾家的店伙特別賣力,不惜工本叫著'鄉親’。 ——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第15句】:民惟邦本[mín wéi bāng běn]

【解釋】惟:乃,是;邦:國家。人民是立國之本。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示例】民惟邦本,傷本以斂怨,亦非宰相福也。 ——《元史·岳柱傳》

【第16句】:棄末返本[qì mò fǎn běn]

【解釋】古指棄工商而務農桑。同“棄末反本”。

【出處】《晉書·食貨志》:“使四海之內,棄末而返本,競農務功。”

【第17句】:以謀為本[yǐ móu wéi běn]

【解釋】謀:計謀,計策;本:事物的根源或根基。把計謀作為用兵的根本。

【出處】明·無名氏《投筆膚談》:“本謀者,以謀為本也。”

【第18句】:秉要執本[bǐng yào zhí běn]

【解釋】秉:執,拿著;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出處】《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第19句】:民為邦本[mín wéi bāng běn]

【解釋】邦:國家。百姓是國家的根本。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示例】作為領導者應該明白民為邦本的道理。

【第20句】:歸正反本[guī zhèng fǎn běn]

【解釋】指返歸于根本之源。

【出處】《三國志·蜀志·馬超傳》:“海內怨憤,歸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義。”

【示例】上書勸壽歸正反本,釋帝稱王。 ——晉·常璩《華陽國志·李特雄壽勢志》

【第21句】:清源正本[qīng yuán zhèng běn]

【解釋】清源:從源頭上清理;正本:從根本上整頓。從源頭上清理,從根本上整頓。比喻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出處】《漢書·刑法志》:“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晉書·武帝紀》:“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示例】惟欲清源正本,還應譴及牛李二人。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八十六回

【第22句】:掂梢折本[diān shāo shé běn]

【解釋】墊錢虧本。梢,錢的市語。

【出處】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休置俺這等掂梢折本的賠錢貨,則守恁那遠害全身的安樂窩。”

【第23句】:慈悲為本[cí bēi wéi běn]

【解釋】慈悲:慈善和憐憫。原佛教語,以惻隱憐憫之心為根本。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論》:“今則慈悲為本,常樂為宗,施舍惟機,低舉成敬。”

【示例】須要慈悲為本,寬猛兼行,敬正誅邪。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第24句】:枝大于本[zhī dà yù běn]

【解釋】樹枝比樹干大。比喻臣下勢力超過皇上。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通奸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穎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于本,脛大于股,不折必披。’”

【第25句】:正經八本[zhèng jīng bā běn]

【解釋】正經的,嚴肅認真的。同“正經八百”。

【出處】郭澄清《大刀記》第十八章:“可是,我們干革命,只要正經八本地干,哪有不忙的時候兒?”

【第26句】:以仁為本[yǐ rén wéi běn]

【解釋】仁:仁愛;本:根本。以仁愛為治理國家的根本。

【出處】《司馬法·仁本》:“古者以人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

【示例】舉大事者必以仁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第27句】:棄末反本[qì mò fǎn běn]

【解釋】古指棄工商而務農桑。亦作“棄末返本”。

【出處】唐·李白《明堂賦》:“帝躬乎天田,后親于郊桑,棄末反本,人和時康。”

【第28句】:還原反本[huán yuán fǎn běn]

【解釋】回復到事物的本來形態。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五回:“毒蝎枉修人道行,還原反本見真形。”

【第29句】:深根固本[shēn gēn gù běn]

【解釋】使根基深固而不可動搖。同“深根固柢”。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至于中夏鼎沸,九域槃亙之時,率須深根固本,愛力惜費。” 《晉書·文苑傳·伏滔》:“令之有漸,軌之有度,寵之有節,權不外授,威不下黷,所以杜其萌際,深根固本,傳之百世。”

【示例】天元實無積德;視其相貌,壽亦不長。又,諸籓微弱,各令就國,曾無深根固本之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三

【第30句】:還元返本[huán yuán fǎn běn]

【解釋】回復到事物的本源狀態。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五十六:“土能藏木金水火,而土自亦歸于土,故墓亦在辰土,是謂還元返本,歸根復命之道。”

【第31句】:枝源派本[zhī yuán pài běn]

【解釋】指尋根究源,尋求和追究事物的根本。

【出處】宋·葉滴《題陳壽老論孟紀蒙》:“天臺陳耆卿生晚而又獨學,奚遽筆之書?然觀其簡峻捷疾,會心切己,則非熟于其統要者不能入也;總括凝聚,枝源派本,則非博于其倫類者不能推也。”

【第32句】:清原正本[qīng yuán zhèng běn]

【解釋】清理水的源頭,扶正樹的根。比喻從根本解決問題。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刑法志》:“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

【第33句】:治標不治本[zhì biāo bù zhì běn]

【解釋】治:治理;標:樹梢,指事物枝節、表面。僅就顯露在外面的毛病加以應急的處理,而不是從根本上加以治理。形容處理問題不徹底。

【示例】你這樣做治標不治本

【第34句】:汲古閣本[jí gǔ gé běn]

【解釋】版本名。指明毛晉汲古閣的刻本。也稱毛本。

【第35句】:水源木本[shuǐ yuán mù běn]

【解釋】源:水的源頭;木:樹的根。水的源頭,樹的根本。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處】《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示例】我如今何不上荊州府走一回,一重水源木本之誼。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六回

【第36句】:去末歸本[qù mò guī běn]

【解釋】去:棄;末:非根本的,古時稱工商等業為末業;本:根本的,古稱農業為本業。使人民離棄工商業,從事農業,以發展農業生產。

【出處】《漢書·地理志下》:“信臣勸民農桑,去末歸本,郡以殷富。”

【示例】將明畫一之法,大布惟新之命,陶甄化源,去末歸本。 ——《舊唐書·代宗本紀》

【第37句】:逐末忘本[zhú mò wàng běn]

【解釋】追求細枝末節,忘記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近體中》:“今題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詠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過也。”

【第38句】:逐末舍本[zhú mò shě běn]

【解釋】追求細枝末節,舍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出處】《隋書·禮儀志四》:“長吏華浮,奉客以求小譽,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謹察之。”

【第39句】:推宗明本[tuī zōng míng běn]

【解釋】推:推求;明:闡明。指推求、闡明宗旨。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六十五:“其道經焉,其德經焉,推宗明本,窮玄極妙,總眾枝于真根,報萬條于一要。”

【第40句】:歸正返本[guī zhèng fǎn běn]

【解釋】歸:回返。返歸于根本之源。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李特雄壽勢志》:“上書勸壽歸正返本,釋帝稱王。”

【第41句】:木落歸本[mù luò guī běn]

【解釋】猶言葉落歸根。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多指作客他鄉的人最終要回到本鄉。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翼奉傳》:“安樂奸邪,辰未主之。”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翼氏《風角》曰:'木落歸本,水流歸末’,故木利在亥,水利在辰,盛衰各得其所,故東也。”

【第42句】:除惡務本[chú è wù běn]

【解釋】鏟除惡勢力,必須杜絕根本。

【出處】《書·泰誓下》:“樹德務滋,除惡務本。”蔡沈集傳:“去惡則務絕根本。”

【示例】周留,賊之巢穴,群兇所聚,除惡務本,須拔其源。 ——《舊唐書·劉仁規傳》

【第43句】:不惜血本[bù xī xuè běn]

【解釋】為了達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費的代價。

【出處】王朔《誰比誰傻多少》:“為了不讓顧客恐懼,我們是不惜血本。”

【示例】為了成功往上爬,有些人往往是不惜血本的。

【第44句】:源源本本[yuán yuán běn běn]

【解釋】源頭和根本。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自從這立憲二字發見了,就有人從西書上譯出一部憲法新論,講的源源本本,有條有理。”

【示例】我已經查明白源源本本是怎么一回事。 ——茅盾《子夜》十五

“本”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端本清源[duān běn qīng yuán]

【解釋】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出處】宋·朱熹《答龔參政書》:“端本清源,立經陳紀,使陰邪退聽。”

【第2句】:反本還原[fǎn běn huán yuán]

【解釋】反:同“返”,歸,還。指回復到原來的狀態。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1回:“連服一二次,方才反本還原,知得人事。”

【示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1回:“這叫做'反本還原’。”

【第3句】:標本兼治[biāo běn jiān zhì]

【解釋】標本:事物的枝節和根本。從枝節和根本方面都得到治理

【示例】這個標本兼治的方法值得推廣

【第4句】:不安本分[bù ān běn fèn]

【解釋】本分:本身應盡的的職責和應守的規矩。指不甘于所處的地位和受到的待遇,思想言行越出正軌。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四回:“但宗宗匪案,都有此有腳蹤,定然是個不安本分……的后生。”

【示例】如有不安本分,出外滋事者,除將本犯照例治罪外,定將該管太監一并懲辦。 ——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十二回

【第5句】:一本萬利[yī běn wàn lì]

【解釋】本錢小,利潤大。

【出處】清·姬文《市聲》第二十六回:“這回破釜沉舟,遠行一趟,卻指望收它個一本萬利哩。”

【示例】舊時代的商人有一句生意經:“一本萬利”。就是說,出最小的資本,追求最大的利潤。 ——郭小川《一本萬利》

【第6句】:逐本舍末[zhú běn shě mò]

【解釋】逐:追求。抓住根本,放棄次要的東西

【示例】做事要逐本舍末,不要舍本逐末

【第7句】:謹本詳始[jǐn běn xiáng shǐ]

【解釋】指事情一開始就要謹慎嚴格。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故為人君者,謹本詳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

【第8句】:拔本塞源[bá běn sè yuán]

【解釋】本:根本,根源。拔起樹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從根本上打主意。

【出處】《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示例】這也是個好辦法,而且簡單易行,不過還不是拔本塞源之計。 ——郭沫若《鄭成功》第五章

【第9句】:還其本來面目[huán qí běn lái miàn mù]

【解釋】讓人或事的起初面目或情況顯露出來。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莫思善,莫思惡,還我明上座本來面目。”

【第10句】:去本就末[qù běn jiù mò]

【解釋】指棄農經商。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第11句】:正本清源[zhèng běn qīng yuán]

【解釋】正本:從根本上整頓;清源:從源頭上清理。從根本上整頓,從源頭上清理。比喻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出處】《漢書·刑法志》:“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晉書·武帝紀》:“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示例】正本清源的工作是艱巨復雜的,必須下大力氣抓好。

【第12句】:崇本抑末[chóng běn yì mò]

【解釋】注重根本,輕視枝末。古代“本”多指農業,“末”多指工商業。

【出處】《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谷。”

【示例】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三》

【第13句】:山河易改,本性難移[shān hé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指習慣成性,很難改變。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二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第14句】:看家本事[kān jiā běn shì]

【解釋】指自己特別擅長的本領。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4回:“這場吵,真吵到都老爺把個看家本事拿出來了,大家才得安靜。”

【示例】她不等他說真心話,她的看家本事就拿出來了。 ——李劼人《天魔舞》第13章

【第15句】:探本窮源[tàn bēn qióng yuán]

【解釋】探:求索;本:樹根;窮:探尋;源:水源。尋找樹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一回:“一來可以擴擴眼界,長長見識。二來也可以把工藝一項探本窮源。”

【第16句】:窮本極源[qióng běn jí yuán]

【解釋】窮:尋求到盡頭。探求事物的本源。

【出處】明·王守仁《答徐成之》:“務求象山之所以非,晦庵之所以是,窮本極源,真有以見其幾微得失于毫忽之間。”

【示例】所以窮本極源,我們現在要恢復民族的地位。 ——孫中山《三民主義》第六講

【第17句】:端本正源[duān běn zhèng yuán]

【解釋】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出處】《晉書·殷仲堪傳》:“端本正源者,雖不能無危,其危易持。”

【第18句】:強本弱末[qiáng běn ruò mò]

【解釋】猶強干弱枝。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

【出處】《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

【示例】這未始非強本弱末的法制,還請陛下采納施行! ——蔡東蕃《前漢演義》第三十六回

【第19句】:返本還元[fǎn běn huán yuán]

【解釋】猶言返本還源。

【出處】元·李壽卿《度柳翠》楔子:“那時著第十六尊羅漢月明尊者,直至人間點化柳翠,返本還元,同登佛會。”

【示例】如此則以外物染移滅了真性,不能返本還元,那得成仙作祖。 ——《快心編二集》第四回

【第20句】:有本有原[yǒu běn yǒu yuán]

【解釋】指有根源;源源本本。亦作“有本有源”。

【出處】唐·韓愈《原毀》:“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

【第21句】:強本弱支[qiáng běn ruò zhī]

【解釋】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同“強本弱枝”。

【出處】《新唐書·高季輔傳》:“強本弱支,自古常事。”

【第22句】:棄本逐末[qì běn zhú mò]

【解釋】棄:舍棄;逐:追求。古指丟棄農桑從事工商等其他事業。現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處】《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

【示例】珽獨不贊成散樂,奏言:“棄棄本逐末,有礙盛治。” ——蔡東蕃《南北史演義》第九十二回

【第23句】:返本還源[fǎn běn huán yuán]

【解釋】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寶峰文禪師法嗣》:“一年將欲盡,萬里未歸人,大眾總是他鄉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么?”

【第24句】:江山好改,本性難移[jiāng shān hǎo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解釋】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出處】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后來還要開開口。”

【第25句】:無本生意[wú běn shēng yì]

【解釋】沒有成本的買賣。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29章:“繼續無憂無慮地往返于省城和黃原的大小城鎮,做他的無本生意。”

【示例】很多人都想做無本生意。

【第26句】:賠本買賣[péi běn mǎi mài]

【解釋】虧損的生意。泛指吃虧的事。

【示例】別取笑了,我已經做了賠本買賣。

【第27句】:追本求源[zhuī běn qiú yuán]

【解釋】追:追究;本:根本;求:探求。追究事情發生的根源。

【出處】宋·周密《齊東野語·道學》:“其能發明先賢旨意,溯流徂源,論著講介卓然自為一家者,惟廣漢張氏敬夫、東萊呂氏伯恭、新安朱氏元晦而已。”

【示例】追本求源,于是想嚴查鴉片,禁止入口。 ——清·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第二回

【第28句】:強本弱枝[qiáng běn ruò zhī]

【解釋】本:樹干;枝:枝葉。加強樹干,削弱枝葉。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

【出處】《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厄塞地利,強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第29句】:有本有源[yǒu běn yǒu yuán]

【解釋】指有根源;源源本本。同“有本有原”。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十三妹]及至聽他說的有本有源,有憑有據,不容不信。”

【第30句】:通天本領[tōng tiān běn lǐng]

【解釋】上通于天的本領。比喻本領極大。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四回:“我主意拿的老老的,你縱有通天本領,也無奈我何。”

【示例】因此若不是五岳派門下,不論他有通天本領,可也不能見獵心喜,一時手癢,下場角逐。 ——金庸《笑傲江湖》第三十三回

【第31句】:小本經營[xiǎo běn jīng yíng]

【解釋】小本:資金不多。指小商販或小手工業者所經營的買賣。也指買賣做得小。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我們小本經紀,如何要打短我的?”

【示例】于是又自然而然的只能小本經營,姑且嘗試,這結果便是譯印《域外小說集》。 ——魯迅《域外小說集·略例》

【第32句】:照本宣科[zhào běn xuān kē]

【解釋】照:按照;本:書本;宣:宣讀;科:科條,條文。照著本子念條文。形容講課、發言等死板地按照課文、講稿,沒有發揮,不生動。

【出處】元·關漢卿《西蜀夢》第三折:“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

【示例】說法是照本宣科,十分單純的。 ——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第33句】:務本力穡[wù běn lì qiáng]

【解釋】本:指農業;穡:收割谷物,這里泛指農業勞動。指努力從事農業勞動。

【出處】宋·蘇軾《商鞅論》:“秦之所以富強者,孝公務本力穡力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第34句】:舍本從末[shě běn cóng mò]

【解釋】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同“舍本逐末”。

【出處】《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又有一等人,自己親族貧乏,尚不肯周濟分文,到得此輩募緣,偏肯整幾兩價布施,豈不是舍本從末的癡漢!”

【第35句】:背本就末[bèi běn jiù mò]

【解釋】指背離根本,追逐末節。

【出處】《三國志·蜀志·呂凱傳》:“何期臣仆吳越,背本就末乎?”

【示例】這樣做就是背本就末。

【第36句】:務本抑末[wù běn yì mò]

【解釋】從事農業生產,抑制工商業。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鄭弘傳》:“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

【示例】務本抑末的做法已經過時。

【第37句】:英雄本色[yīng xióng běn sè]

【解釋】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來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為、舉動。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帥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閑,挫動銳氣。’”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這才是英雄本色。’”

【示例】母舅雖系綠林聚義,山寨生涯,然須保善鋤強,不愧英雄本色。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十五回

【第38句】:舍本求末[shě běn qiú mò]

【解釋】舍:舍棄;求: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處】《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示例】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舍本求末。

【第39句】:探本溯源[tàn běn sù yuán]

【解釋】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源頭。同“探本窮源”。

【出處】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第五章第三節:“它對語詞的探本溯源工作,作得還不到家。”

【第40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iā jiā yǒu běn nán niàn de jīng]

【解釋】比喻各家有各家的難處與苦衷。

【第41句】:離本徼末[lí běn yāo mò]

【解釋】猶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處】《漢書·嚴安傳》:“侈而無節,則不可贍,民離本而徼末矣。”

【第42句】:依本畫葫蘆[yī běn huà hú lú]

【解釋】比喻單純模仿原樣照搬或沒有改變、創新。同“依樣畫葫蘆”。

【出處】《朱子語類》卷四二:“仲弓卻只是據見本子做,只是依本畫葫蘆。”

【示例】怕我連真帶草,一剗數黑論黃,寫仿描朱,從頭至尾,依本畫葫蘆。 ——元·王伯成《貶夜郎》第二折

【第43句】:棄本求末[qì běn qiú mò]

【解釋】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同“棄本逐末”。

【出處】清·惲敬《答鄧鹿耕書》:“惟小人棄本求末,不務修德,止求吉葬。”

【第44句】:枯本竭源[kū běn jié yuán]

【解釋】枯:使枯死;本:根本;竭:竭盡;源:源頭。指損害事物的根基。

【出處】《人民日報》19【第59句】:【第10句】:12:“必須保護野生植物的生機,使之能夠繼續繁殖,不要枯本竭源。”

【第45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

【解釋】庸人:平庸的人;擾之:自己擾亂自己。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出處】《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示例】南村野史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卓哉斯言也。 ——明·陶宗儀《輟耕錄·松江之變》

【第46句】:拔本塞原[bá běn sè yuán]

【解釋】①比喻背棄根本。②鏟除事物發生的根源。多用于壞事。亦作“拔本塞源”。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示例】遂以此為拔本塞原之義,而萬物之情狀大著。 ——章炳麟《儒求真論》

【第47句】:將本求利[jiāng běn qiú lì]

【解釋】用本錢謀求利潤。

【出處】元·無名氏《朱砂擔》楔子:“孩兒待將些小本錢到江西南昌地面做些買賣,一來是躲避逃災,二來是將本求利。”

【示例】我也是將本求利,不過劃算和別人不同罷了。 ——洪深《香稻米》第二幕

【第48句】:無源之水,無本之木[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

【解釋】源:水源;本:樹根。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比喻沒有基礎的事物。

【出處】《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示例】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毛澤東《實踐論》

【第49句】:去本趨末[qù běn qū mò]

【解釋】指棄農經商。同“去本就末”。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高誘注:“……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

【第50句】:當行本色[dāng háng běn sè]

【解釋】當行:內行。指做本行本業的事,成績特別顯著。

【出處】明·王驥德《曲律·雜論》:“禪道在妙語,詩道亦然。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

【第51句】:蝕本生意[shí běn shēng yì]

【解釋】賠本的買賣。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絕睡覺,他明天就沒有精神了,這是蝕本生意。”

【第52句】:舍本逐末[shě běn zhú mò]

【解釋】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處】《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

【示例】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舍本逐末。

【第53句】:花根本艷[huā gēn běn yàn]

【解釋】花的艷麗由其根本所致,是本身所固有的,無需借助外部力量,舊時比喻達官顯貴的子孫后代不需謀求而享受榮華富貴。

【第54句】: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guó yǐ mín wéi běn,mín yǐ shí wéi tiān]

【解釋】本:事物的根源或根基;天:指生存的首要條件。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人民以食物為頭等大事。

【出處】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

【示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況在戰爭日,糧食更居先。 ——董必武《挽沈驪英女士》

【第55句】:弱本強末[ruò běn qiáng mò]

【解釋】指中央權力削弱而地方勢力強大。

【出處】太平天國·洪仁蹲收縷罰骸疤扔薪崦肆持攏竅掠兇怨討酰接幸幸兄耍馕俟盟街伲誆厝醣廄磕┲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的| 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爱|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avtt天堂网手机资源|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精品国产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 91香蕉污视频|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毒不卡| 性欧美video视频另类|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色网站| 久久我们这里只有精品国产4| 欧男同同性videos免费|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 全黄裸片一29分钟免费真人版| 亚洲欧美乱日韩乱国产| 中文字幕专区高清在线观看| xx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顾明月媚肉生香全文| 美女扒开尿眼让男人桶爽视频 |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性另类高清极品| 无敌影视手机在线观看高清|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看|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综合网| 91网站在线看| 波多野结衣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乱大交XXXXX疯狂俱乐部 | 国产精品刺激好大好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