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臂”的成語大全(62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臂有四肘、左膀右臂、螳臂當轍等含“臂”的成語62個,其中“臂”開頭的1個,“臂”結尾的20個,“臂”在中間的41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臂”開頭的成語
【第1句】:臂有四肘[bì yǒu sì zhǒu]
【解釋】比喻不凡的相貌。
【出處】《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湯之異體。”
“臂”結尾的成語
【第1句】:左膀右臂[zuǒ bǎng yòu bì]
【解釋】比喻得力的助手。
【示例】你是我的左膀右臂。
【第2句】:指大于臂[zhǐ dà yú bì]
【解釋】手指比胳臂大。比喻下級的權力比上級大。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臣求學聞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若有此,則病必甚矣。”
【第3句】:揎腕攘臂[xuān wàn rǎng bì]
【解釋】捋袖伸臂。一種粗暴的姿態。
【出處】清·戴名世《〈齊謳集〉自序》:“譬之盲僮跛豎,各以其意喜怒主人,而揎腕攘臂于藩籬之外,而主人曾莫知之也。”
【第4句】:揎拳攘臂[xuān quán rǎng bì]
【解釋】揎拳:卷袖出拳;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形容振奮或發怒的樣子。
【出處】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十四回:“一個尚是冷笑面孔;一個竟揎拳攘臂,雄糾糾的據坐榻床,掿起煙槍,把煙盤亂搠。”
【第5句】:袒胸露臂[tǎn xiōng lù bì]
【解釋】袒:裸露。敞開上衣,露出胳膊,指沒有修養和禮貌。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7回:“遠遠望見一個長大漢子,草帽短衣,肩上背了行囊,袒胸露臂,忙忙的走來。”
【示例】我不喜歡袒胸露臂的樣子。
【第6句】:三首六臂[sān shǒu liù bì]
【解釋】神道的形狀。后比喻神通廣大,本領出眾。同“三頭六臂”。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子牙見對營門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
【示例】猓猓奉土主之神甚謹。其像三首六臂,項掛髑髏。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
【第7句】:螳螂奮臂[táng láng fèn bì]
【解釋】猶螳臂當車。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
【出處】唐·黃滔《謝試官啟》:“將憐其蚌蛤剖胎,只自回旋于皎月;螳螂奮臂無辭殞碎于高車。”
【示例】卻乃提一旅之師,抗百萬之眾,何異螳螂奮臂,羊豚鼓鬣。 ——明·徐復祚《投梭記·卻說》
【第8句】:三頭八臂[sān tóu bā bì]
【解釋】神道的形狀。后比喻神通廣大,本領出眾。同“三頭六臂”。
【出處】《法苑珠林》卷九:“[修羅道者]體貌粗鄙,每懷瞋毒,棱層可畏,擁聳驚人,并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示例】未及數合,哪吒現了三頭八臂,登起風火輪,先在潼關城上。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二回
【第9句】:九折臂[jiǔ zhé bì]
【解釋】九:泛指多次;折:斷。多次折斷胳膊,經過反復治療而熟知醫理。比喻閱歷多,經驗豐富。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惜誦(惜誦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歷方藥,則成良醫。”
【第10句】:失諸交臂[shī zhū jiāo bì]
【解釋】指當面錯過機會。
【出處】見“失之交臂”。
【示例】這些往事,我今天來重提,只是表明我自己的遺憾。我與魯迅的見面,真真可以說是失諸交臂。 ——郭沫若《歷史人物·魯迅與王國維》
【第11句】:失之交臂[shī zhī jiāo bì]
【解釋】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過。形容當面錯過。
【出處】《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示例】用人者不務取其大而專取小知,則卓犖俊偉之材失之交臂矣。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
【第12句】:銅頭鐵臂[tóng tóu tiě bì]
【解釋】形容人勇猛強悍。同“銅頭鐵額”。
【出處】巴金《旅途通訊·廣州在轟炸中》:“住在這里每個人都有被炸死的機會,沒有誰能做一個銅頭鐵臂的人。”
【第13句】:相失交臂[xiāng shī jiāo bì]
【解釋】比喻機會錯過。
【出處】《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示例】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四回:“蒹葭秋水,相失交臂。”
【第14句】:撩衣奮臂[liáo yī fèn bì]
【解釋】撩:揭起;奮:舉起。揭開衣服,舉起胳膊。形容準備動手的樣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五回:“這些番役都撩衣奮臂,專等旨意。”
【第15句】:三頭六臂[sān tóu liù bì]
【解釋】三個腦袋,六條胳臂。原為佛家語,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領。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三:“三頭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撲帝鐘。”
【示例】呂岳在金眼駝上,現出三頭六臂,大顯神通。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九回
【第16句】:舉首奮臂[jǔ shǒu fèn bì]
【解釋】舉:抬起;奮臂:有力地高舉手臂。形容精神奮發。
【出處】宋·蘇軾《論積欠六事狀》:“民為積欠所壓,如負千鈞而行。免于僵仆則幸矣;何暇舉首奮臂,以營求于一飽之外哉?”
【第17句】:鼠肝蟲臂[shǔ gān chóng bì]
【解釋】莊子原意為人世間事物變化無定則,像人那樣大的形體也能變成微小的東西。比喻極微小而無價值的東西。
【出處】《莊子·大宗師》:“以汝為汝肝乎?以汝為蟲臂乎?”
【示例】鼠肝蟲臂原無擇,遇酒猶能罄一歡。 ——宋·陸游《成都歲暮始微寒小酌遣興》詩
【第18句】:揎袖攘臂[xuān xiù rǎng bì]
【解釋】揎袖:卷起袖子;攘臂:捋袖露臂。形容振奮或發怒的樣子。
【出處】清·錢謙益《明故陜西按察司按察使徐公墓志銘》:“喬故有心疾,恃閹益張,揎袖攘臂,狂易如瘈狗。”
【示例】吳松橋聽說,揎袖攘臂,和蕩市豁起拳來。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三回
【第19句】:親知把臂[qīn zhī bǎ bì]
【解釋】親知:親人和知心朋友;把臂:握人手臂,比喻親密的朋友。指親人或知心朋友。
【出處】南朝·齊·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浩蕩別親知,連翩或征軸。”
【示例】親知把臂他鄉少,貧賤論交此地難。 ——清·洪昇《柬李東琪》
【第20句】:揎拳裸臂[xuān quán luǒ bì]
【解釋】伸出拳頭,露出手臂。一種粗野蠻橫的姿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先把棺木放在一門廂房里,然后揎拳裸臂,跨入房中,教玉英姊妹走開。”
“臂”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螳臂當轍[táng bì dāng zhé]
【解釋】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敗。同“螳臂當車”。
【出處】明·蔣一葵《長安客話·斗促織》:“螳臂當轍橫,怒蛙致憑軾。”
【第2句】:怒臂當轍[nù bì dāng zhé]
【解釋】怒臂:螳螂發怒用臂膊阻擋車輪;轍:車轍。比喻與強者為敵,不自量力。
【出處】宋·呂祖謙《東萊博議·隨叛楚》:“隨非惟不自憂,乃不自量其力,怒臂當轍,以蹈禍敗。”
【第3句】:螳臂當轅[táng bì dāng yuán]
【解釋】螳臂:螳螂的前腿;當:阻擋;轅:借指車。比喻自不量力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
【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勢弱難敵,謂之螳臂當轅;人生易死,乃曰蜉蝣在世。”
【第4句】:交臂歷指[jiāo bì lì zhǐ]
【解釋】交臂:兩手反縛;歷指:古代拶指的刑罰。象罪犯兩手反縛、受拶指的刑罰一般。形容痛苦萬狀,毫無自由。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于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示例】'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于囊檻,亦可以為得矣。’由是觀之,令人得脫肉而居。 ——章炳麟《國家論》
【第5句】:攘臂而起[rǎng bì ér qǐ]
【解釋】攘臂:捋起袖子,伸出手臂;起:站起。形容興奮、激動地站起來,準備行動。
【出處】《宋史·黃干傳》:“向日胡海、張軍之變,為害甚于金,今若不早為之圖,則兩淮日見荒墟,卒有警急,攘臂而起矣。”
【示例】將來工業之衰盛,幾一系于占領支那之得失,遂攘臂而起,懼為人先。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
【第6句】:牽黃臂蒼[qiān huáng bì cāng]
【解釋】牽:領著;黃:指狗;蒼:指鷹。牽著狗,帶著鷹。比喻不務正業,沉湎于游獵玩樂之中。
【出處】《抱樸子·金丹》:“或飛蒼走黃于中原,或留連杯觴以羹沸。”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示例】彼牽黃臂蒼,馳獵于聲利之場者,但見袞袞馬頭塵,匆匆駒隙影耳。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隱趣》
【第7句】:把臂入林[bǎ bì rù lín]
【解釋】把:指挽著;林:山林。互挽手臂,表示親熱。舊指相偕歸隱。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謝公(安)道:豫章(謝鯤)若遇七賢必自把臂入林。”
【示例】研德、疇三,吳門之兩玉樹,門下見之,定把臂入林。 ——清·王晫《今世說·品藻》
【第8句】:折臂三公[zhé bì sān gōng]
【解釋】晉代的羊枯,曾墜馬折斷手臂,官至三公。指貴官墮馬
【出處】唐·劉禹錫《秘書崔少監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上車著作應來問,折臂三公定送方。”
【第9句】:六臂三頭[liù bì sān tóu]
【解釋】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廣大。
【出處】明·孟稱舜《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頭待怎么,料應飛不出這天羅嘑。”
【示例】六臂三頭,后先輝映,無怪乎這小木頭人,有時候也就真的'不可一世’了。 ——郭沫若《洪波曲》第六章
【第10句】:枕山臂江[zhěn shān bì jiāng]
【解釋】指依山傍水。
【出處】宋·王應麟《玉海·地理·州鎮》:“慶元據會稽之東,枕山臂江,負溟渤,控扶桑。”
【第11句】:捋臂揎拳[luō bì xuān quán]
【解釋】捋:卷起;揎:拳打。卷起袖子,伸出拳頭,準備動手。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這一個戧金鎧身上穿,那一個蘸鋼鞭腕上懸,一個個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吼捋袖揎拳。”
【示例】喜則眉花眼笑,怒則捋臂揎拳。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
【第12句】:扼臂嚙指[è bì niè zhǐ]
【解釋】扼:用力掐;嚙: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靈相互感應。
【出處】東漢·王充《論衡·感虛》:“曾子左臂立痛,即馳至問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來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
【示例】人以是知扼臂嚙指,古孝子非虛語也。 ——清·錢謙益《故福建建寧府……嘉縣柯君墓志銘》
【第13句】:蟲臂拒轍[chóng bì jù zhé]
【解釋】拒:抵抗;轍:車輪痕跡,指車。比喻以小敵大,力量懸殊。
【出處】唐·元稹《授牛元翼深冀州節度使制》:“蟲臂拒轍,雞肋承拳,萬萬相殊,破之必矣。”
【第14句】:螳臂當車[táng bì dāng chē]
【解釋】當:阻擋。螳螂舉起前肢企圖阻擋車子前進。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
【出處】《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示例】誰知腹中雖離淵博尚遠,那目空一切,旁若無人光景,卻處處擺在臉上。可謂“螳臂當車,自不量力。”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八回
【第15句】:袒臂揮拳[tǎn bì huī quán]
【解釋】挽袖露臂,揮動拳頭。形容準備動武的樣子。
【出處】元·關漢卿《拜月亭》第四折:“我特故里說的別,包彈遍,不嫌些蹬弩開弓,怎說他袒臂揮拳。”
【第16句】:斷臂燃身[duàn bì rán shēn]
【解釋】斷臂:砍斷手臂。砍斷手臂,燃肉身燈。指做事專誠。
【出處】明·李贄《詠古》:“斷臂燃身未足夸,何當垂老問年華。”
【第17句】:鼠臂蟣肝[shǔ bì jǐ gān]
【解釋】猶言鼠肝蟲臂。指或為鼠臂或為蟣肝,指人世變化無常。
【出處】清·錢謙益《仙壇唱和詩》之六:“生嘗畏世諳談虎,術不逢時學豢龍。鼠臂蟣肝更何有,從今一一聽天工。”
【第18句】:一臂之力[yī bì zhī lì]
【解釋】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從旁幫一點忙。
【出處】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報。”
【示例】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
【第19句】:嚙臂之好[niè bì zhī hǎo]
【解釋】舊時指男女密約婚嫁之事。
【出處】清·二石生《十洲春語》卷下:“修月生與文香甚昵,素有嚙臂之好。”
【第20句】:猿臂之勢[yuán bì zhī shì]
【解釋】猿猴的臂長且靈敏,能運用自如。比喻作戰形勢能攻能守,可進可退。
【出處】《舊唐書·李光弼傳》:“若移軍河陽,北阻澤潞、三城以抗,勝則擒之,敗則自守,表里相應,使賊不敢西侵,此則猿臂之勢也。”
【第21句】:如臂使指[rú bì shǐ zhǐ]
【解釋】比喻指揮如意,沒有牽制。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示例】且訓其三軍,如臂使指。 ——唐·獨孤及《故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呂湮謚議》
【第22句】:獨臂將軍[dú bì jiāng jūn]
【解釋】指孤立無援的人。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從整個革命戰爭的觀點看來,和主力紅軍是互為左右手,只有主力紅軍而無人民的游擊戰爭,就像一個獨臂將軍。”
【第23句】:蟲臂鼠肝[chóng bì shǔ gān]
【解釋】比喻極微小而無價值的東西。
【出處】《莊子·大宗師》:“以汝為汝肝乎?以汝為蟲臂乎?”
【示例】鼠肝蟲臂萬化途,神奇腐朽相推遷。 ——金·元好問《食榆莢》詩
【第24句】:螳臂擋車[táng bì dǎng chē]
【解釋】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敗。同“螳臂當車”。
【出處】李一《荊宜施鶴光復記》:“武漢義師之崛起也,以一隅而待北方數省之兵,蓋有螳臂擋車之勢,危莫甚焉。”
【示例】飛蛾撲火,螳臂擋車,最終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白樺《梅園青松·周總理您在億萬人民心中永生》詩
【第25句】:割臂之盟[gē bì zhī méng]
【解釋】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約。原指春秋戰國時魯莊公與孟任割破胳臂,訂下婚約。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寧約(指男女秘訂婚約)。
【出處】《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示例】如昭公諱孟子之姓,莊公強割臂之盟,是婚姻之禮廢了,那淫僻之亂莫不從此而生。 ——清·李汝珍清《鏡花緣》第五十二回
【第26句】:搤臂嚙指[è bì niè zhǐ]
【解釋】指至孝之人與父母心相感應。
【出處】漢·王充《論衡·感虛》:“曾母……以右手搤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弛至問母……” 《后漢書·周磐傳》:“磐同郡蔡順……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弛歸。”
【示例】人以是知搤臂嚙指,古孝子非虛語也。 ——清·錢謙益《故福建寧府推官待贈吏科給事嘉善柯君墓志銘》
【第27句】:把臂徐去[bǎ bì xú qù]
【解釋】互相挽著胳膊慢慢離開。
【示例】欣賞好了滿園的風景,老兩口把臂徐去。
【第28句】:螳臂自雄[táng bì zì xióng]
【解釋】螳螂奮舉腿臂想去阻擋車輪。比喻自不量力,狂妄自大。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2回:“若螳臂自雄,鵝癡不遜,天兵一下,玉石俱焚。”
【第29句】:使臂使指[shǐ bì shǐ zhǐ]
【解釋】象使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一樣。比喻指揮自如。
【出處】《管子·輕重乙》:“若此,則如胸中使臂,臂之使指也。”《漢書·賈誼傳》:“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第30句】:嚙臂為盟[niè bì wèi méng]
【解釋】嚙:咬。咬臂發誓定盟,以示堅決。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0卷:“吳小員外焚香設誓,嚙臂為盟。”
【第31句】:螳臂扼轍[táng bì è zhé]
【解釋】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同“螳臂當車”。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是知真人之興,非英雄所凱,況非英雄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扼轍耳。”
【第32句】:怒臂當車[nù bì dāng chē]
【解釋】怒臂:螳螂發怒用臂膊阻擋車輪。比喻與強者為敵,不自量力。
【出處】明·許三階《節俠記·俠晤》:“小生怒臂當車,自取戮辱,慚愧慚愧!”
【第33句】:振臂一呼[zhèn bì yī hū]
【解釋】振:揮動。揮動手臂呼喊(多用在號召)。
【出處】漢·李陵《答蘇武書》:“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
【示例】此話甚有道理。目前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誰不揭竿而起。 ——姚雪垠《李自成》
【第34句】:交臂相失[jiāo bì xiāng shī]
【解釋】猶言交臂失之。比喻遇到了機會而又當面錯過。
【出處】唐·冉元一《薛剛墓志》:“齊體合歡,交臂相失。”
【示例】知人之明,圣哲所難。英雄以此自任,每至交臂相失。 ——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赧王》
【第35句】:交臂失之[jiāo bì shī zhī]
【解釋】比喻遇到了機會而又當面錯過。
【出處】《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示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第36句】:掉臂不顧[diào bì bù gù]
【解釋】掉:擺動。擺動著手臂,頭也不回。形容毫無眷顧。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日暮之后,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
【示例】若優游無事,日逐往來,一旦有事,便掉臂不顧,豈是人之所為?(明·葉憲祖《鸞鎞記·仗俠》)
【第37句】:奮臂大呼[fèn bì dà hū]
【解釋】用力地揮舞手臂,情緒激昂地高聲呼喊。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
【第38句】:割臂盟公[gē bì méng gōng]
【解釋】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約。原指春秋戰國時魯莊公與孟任割破胳臂,訂下婚約。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寧約(指男女秘訂婚約)。
【出處】《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第39句】:奮臂一呼[fèn bì yī hū]
【解釋】奮臂:高舉手臂。高舉手臂,大聲呼喊。
【出處】《魏書·盧玄傳》:“洞庭、彭蠡,竟非殷固,奮臂一呼,或成漢業。”
【第40句】:攘臂一呼[rǎng bì yī hū]
【解釋】攘:揮動。揮動手臂呼喊(多用在號召)。
【出處】漢·李陵《答蘇武書》:“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
【示例】皆能攘臂一呼,聚眾千百,殺掠吏民,死且不顧,重煩大兵剪滅而后已,是豈理所當然者哉。 ——宋·辛棄疾《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
【第41句】:攘臂嗔目[rǎng bì chēn mù]
【解釋】攘:捋;瞋:發怒時瞪大眼睛。捋袖伸臂,瞪著眼睛。比喻人發怒時的樣子。
【出處】《史記·蘇秦列傳》:“于是韓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