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溺”的成語(29個)
本文整理了溺愛不明、救饑拯溺、拯溺扶危等含“溺”的成語29個,其中“溺”開頭的成語2個,“溺”結(jié)尾的成語12個,“溺”在中間的成語1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溺”開頭的成語【第1句】:溺愛不明[nì ài bù míng]
【解釋】溺愛:十分寵愛。形容對子孫或晚輩過分寵愛,看不到他們的缺點。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大學(xué)》:“人莫知其子之惡”朱熹注:“溺愛者不明”
【示例】或夫子溺愛不明,而遂許巢、許與夔、龍接席耶?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
【第2句】:溺心滅質(zhì)[nì xīn miè zhì]
【解釋】指淹沒天然的心性,掩蓋純樸的本質(zhì)。
【出處】語出《莊子·繕性》:“文滅質(zhì),博溺心。”
【示例】仆之馳騖于博雜也久矣。近稍知向里,自悟溺心滅質(zhì)之為病。乃欲發(fā)憤而刊落之,然亦自悔其歲月之晚矣。 ——明唐順之《與莫子良主事》
“溺”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救饑拯溺[jiù jī zhěng nì]
【解釋】指拯救饑餓和危急中的人。
【出處】羅正緯《灤州革命紀(jì)實初稿》:“除暴安良,乃革命真諦;救饑拯溺,實吾輩天職?!?/p>
【第2句】:扶危拯溺[fú wēi zhěng nì]
【解釋】溺:落水。幫助危難者,救起落水者。比喻救助別人的急難。
【出處】唐·崔祐甫《唐故常州刺史獨孤公神道碑銘序》:“常州之義篤于友,用之有常,行之可久,扶危拯溺,爾身我手?!?/p>
【第3句】:救焚拯溺[jiù fén zhěng nì]
【解釋】焚:火災(zāi);溺:水災(zāi)。救人于水火之中。形容緊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jì)》:“救火拯溺,義不得好,辯論是非,言不得巧?!?/p>
【示例】將佐諸人,皆極一時之選,抵川之后,必能救焚拯溺,捍患衛(wèi)民。 ——郭孝成《云南光復(fù)記》
【第4句】:道在屎溺[dào zài shǐ nì]
【解釋】比喻道之無所不在。
【出處】《莊子·知北游》:“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瘱|郭子曰:'期而后可?!f子曰:'在螻蟻?!唬?何其下耶?’曰:'在稊稗?!唬?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瘱|郭子不應(yīng)。”
【示例】以道眼觀一切物,物物平等,本無大小塹久貴賤善惡之殊。莊生知之,故曰道在屎溺,每下愈況。 ——嚴(yán)復(fù)《救亡決論》
【第5句】:瓦查尿溺[wǎ chá niào nì]
【解釋】碎瓦和小便。指極微賤污穢的東西。
【出處】碎瓦和小便。指極微賤污穢的東西。
【示例】明·徐渭《翠鄉(xiāng)夢》第二出:“攪長河一搭里酥酩醍醐,論大環(huán)跳不出瓦查尿溺?!?/p>
【第6句】:假越救溺[jiǎ yuè jiù nì]
【解釋】假:借助;溺:被水淹。原指到很遠(yuǎn)的越國請善游水的人來救溺水的孩子。比喻行動適應(yīng)不了緊急的需要。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昔有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游,子必不生矣?!?/p>
【第7句】:授手援溺[shòu shǒu yuán nì]
【解釋】授手:給人以手,即伸手;溺:落水人。伸出手去救援落水的人。比喻救援苦難的人。
【出處】《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授之以手?!?/p>
【示例】《邴原別傳》:“實望根矩,仁為己任,授手援溺,振民于難?!?/p>
【第8句】:拯焚救溺[zhěng fén jiù nì]
【解釋】拯:救;焚:被火燒;溺:落水者。救助被火燒火燎燒和被水淹的人。比喻救人于危難之中。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jì)》:“救火拯溺,義不得好;辯論是非,言不得巧。”唐·李淵《受禪告南郊文》:“臣恭守晉陽,馳心魏闕,被首濡足,拯溺救焚,大舉義兵,式寧區(qū)宇。”
【示例】舉朝拯焚救溺之精神,專用之摘抉細(xì)微,而以察吏詰戎予奪大柄僅付二三閹寺。(《明史·姜思睿傳》)
【第9句】:己饑己溺[jǐ jī jǐ nì]
【解釋】別人挨餓、落水就象自己挨餓、落水一樣。舊時形容在位者關(guān)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對別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將解除別人的痛苦為己任。
【出處】《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p>
【示例】蓋自有受命治水之禹,承命教稼之稷,自然當(dāng)任己饑己溺之事,救焚拯溺之憂,我輩安能代大匠斫哉。 ——明·李贄《焚書·答周柳塘》
【第10句】:救火拯溺[jiù huǒ zhěng nì]
【解釋】形容緊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同“救焚拯溺”。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將以迎王師?!?/p>
【示例】救火拯溺,義不得好,辯論是非,言不得巧。 ——漢·王充《論衡·自紀(jì)》
【第11句】:善游者溺[shàn yóu zhě nì]
【解釋】會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為有某種本領(lǐng),因此而惹禍。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xùn)》:“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p>
【第12句】:拯危扶溺[zhěng wēi fú nì]
【解釋】救助處于危難艱困中的人。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三回:“豈有論道經(jīng)邦之志,全無拯危扶溺之心?!?/p>“溺”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拯溺扶危[zhěng nì fú wēi]
【解釋】拯:救。溺:落水者。危:危難。救助落水者,扶持危難中的人或國家。亦作“拯危扶溺”、“拯危濟困”。
【出處】《陳書·虞荔傳》:“然夷兇翦亂,拯溺扶危,四海樂推,三靈眷命,揖讓而居南面者,陳氏也?!?/p>
【示例】人人正好修功德,當(dāng)起慈悲,拯溺扶危。 ——金·馬鈺《戰(zhàn)掉丑奴兒》詞
【第2句】:安于故俗,溺于舊聞[ān yú gù sú,nì yú jiù wén]
【解釋】俗:習(xí)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習(xí)慣,局限于舊見聞。形容因循守舊,安于現(xiàn)狀。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常人安于故俗,學(xué)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p>
【示例】安于故俗,溺于舊聞的人不能成大業(yè)。
【第3句】:屙金溺銀[ē jīn niào yín]
【解釋】比喻生存有術(shù)。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2回:“常言道:養(yǎng)兒不要屙金溺銀,只要見景生情?!?/p>
【示例】他很想有一項屙金溺銀的技術(shù)。
【第4句】:玩物溺志[wán wù nì zhì]
【解釋】玩:玩賞;物:器物;溺志:埋沒志向。玩賞器物,埋沒志向。指一心玩賞所喜愛的東西,就會消磨掉進取的意志。
【出處】宋·張栻《南軒文集·與曾節(jié)夫撫幹》:“若求增不已,卻恐亦為玩物溺志,不可不察也?!?/p>
【第5句】:及溺呼船[jí nì hū chuán]
【解釋】比喻禍到臨頭,求救無及。
【出處】《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卓遂將其眾,迎帝于北芒,還宮”裴松之注引《典略》:“臣聞?chuàng)P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yǎng)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p>
【示例】初,劉璋遣人迎先主,主簿黃權(quán)怒而言曰:'厝火積薪,其勢必焚;及溺呼船,悔將無及?!?——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黃權(quán)》
【第6句】:見溺不救[jiàn nì bù jiù]
【解釋】猶言見死不救。看見人家有急難而不去救援。
【出處】唐·皇甫枚《王知古》:“然僻居于山藪接珍,豺狼所皋,若固相拒,是見溺不救也。”
【示例】見溺不救的人真是麻木不仁。
【第7句】:避溺山隅[bì nì shān yú]
【解釋】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遠(yuǎn)遠(yuǎn)回避。
【出處】漢·司馬相如《美人賦》:“譬于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見其可欲?!?/p>
【示例】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微繩,解箓收簪,旦歸初服。 ——《梁書·王僧孺?zhèn)鳌?/p>
【第8句】:以溺自照[yǐ nì zì zhào]
【解釋】溺:尿。撒泡尿自己好好照一下。比喻讓他人自我檢點,看夠不夠格。多含譏諷之意。
【出處】宋·程顥、程頤《大全集拾遺》:“何不以溺自照面,看做得三路運使無?”
【示例】此等語何不以溺自照。又俞仲蔚古調(diào)本是名家,五言律亦不惡,沾沾為七言律不已,何也?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七
【第9句】:援溺振渴[yuán nì zhèn kě]
【解釋】溺:指落水者;振:救濟。援救落水者和干渴者。比喻援救受難的人。
【出處】宋·邵博《聞見后錄》卷十五:“曾未期月,援溺振渴,事無巨細(xì),悉究本末?!?/p>
【第10句】:視溺不援[shì nì bù yuán]
【解釋】看到人淹沒在水里而不拉他一把。比喻見到人處于危險境地而置之不理。
【出處】清·無名氏《賽紅絲》五:“臨渴掘井,固是不弟不情;視溺不援,在吾兄亦覺太忍。”
【第11句】:流溺忘反[liú nì wàng fǎn]
【解釋】猶言流連忘反。留戀不舍,忘記返回。
【出處】猶言流連忘反。留戀不舍,忘記返回。
【第12句】:好船者溺,好騎者墮[hào chuán zhě nì,hào qí zhě duò]
【解釋】好:喜愛;溺:淹沒。喜歡乘船的人往往會淹死,善于騎馬的人往往會摔傷。比喻擅長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遭到意外的失敗。
【出處】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為禍?!?/p>
【第13句】:嫂溺叔援[sǎo nì shū yuán]
【解釋】比喻視實際情況而變通做法。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p>
【示例】帝曰:'子坐父立,禮乎?’對曰:'嫂溺叔援,權(quán)也?!?——明·蔣一葵《長安客話》
【第14句】:拯溺救焚[zhěng nì jiù fén]
【解釋】拯:救;焚:被火燒;溺:落水者。救助被火燒火燎燒和被水淹的人。比喻救人于危難之中。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jì)》:“救火拯溺,義不得好;辯論是非,言不得巧?!碧啤だ顪Y《受禪告南郊文》:“臣恭守晉陽,馳心魏闕,被首濡足,拯溺救焚,大舉義兵,式寧區(qū)宇?!?/p>
【示例】足下試自思之,必有拯溺救焚之事。(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九)
【第15句】:己溺己饑[jǐ nì jǐ jī]
【解釋】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示例】或己溺己饑,或獨清獨醒,隨其人之性情學(xué)問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 ——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