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啞”的成語(34個)
本文整理了啞然一笑、推聾作啞、詐啞佯聾等含“啞”的成語34個,其中“啞”開頭的成語20個,“啞”結尾的成語10個,“啞”在中間的成語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啞”開頭的成語【第1句】:啞然一笑[yǎ rán yī xiào]
【解釋】啞然:形容笑聲。禁不住笑出聲來。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濟江南省水理,黃龍負舟,舟中人怖駭,禹乃啞然而笑。”
【示例】令狐沖吃了一驚,隨即啞然一笑,囚居數月,從不梳洗,自然是如此齷齪了。 ——金庸《天龍八部》第二十一回
【第2句】:啞然大笑[yǎ rán dà xiào]
【解釋】啞然:形容笑聲。禁不住大笑起來。
【出處】《列子·周穆王》:“同行者啞然大笑,曰:'予昔給若,此晉國耳。’”
【示例】那時我一把無名業火從腳跟下直透頂門,只是礙著眾親友,不好動粗。我便變作一番啞然大笑。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
【第3句】:啞然自笑[yǎ rán zì xiào]
【解釋】啞然:形容笑聲。禁不住笑出聲來。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濟江南省水理,黃龍負舟,舟中人怖駭,禹乃啞然而笑。”
【示例】質明視之,恰符五數。啞然自笑神之戲己也。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五羖大夫》
【第4句】: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yǎ bā chī huáng lián,yǒu kǔ shuō bù chū]
【解釋】黃連:中藥,味苦。啞巴吃了黃連,嘴里說不出來。比喻有苦難言
【出處】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一章:“寡婦孤兒,恐怕受人欺侮,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第5句】:啞子托夢[yǎ zǐ tuō mèng]
【解釋】比喻有話或苦衷說不出。同“啞子做夢”。
【出處】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三折:“做了個啞子托夢,說不的這場板障。”
【第6句】:啞口無言[yǎ kǒu wú yán]
【解釋】啞口:象啞巴一樣。象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兒子,少不也要娶媳婦。看三朝可肯放回家去?聞得親母是個知禮之人,虧他怎樣說了出來?’一番言語,說得張六嫂啞口無言。”
【示例】他的一席話,使在場的人個個啞口無言。
【第7句】:啞巴虧[yǎ bā kuī]
【解釋】吃了虧不便說或不愿說。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4回:“且說苗家父子丟了銀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聲張,竟吃了啞巴虧了。”
【示例】她吃了啞巴虧,只好自認倒霉。
【第8句】:啞子做夢[yǎ zǐ zuò mèng]
【解釋】比喻有話或苦衷說不出。
【出處】宋·蘇軾《雜纂》:“啞子做夢——說不得。”
【示例】我這是啞子做夢,有話說不出
【第9句】: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yǎ zǐ chī huáng lián,shuō bù chū de kǔ]
【解釋】黃連:中藥,味苦。啞巴吃了黃連,嘴里說不出來。比喻有苦難言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八回:“只苦我國不知地理,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
【第10句】:啞啞學語[yā yā xué yǔ]
【解釋】形容嬰兒咿咿呀呀地學大人說話的神情
【出處】《精衛石》第二回:“已生一子周歲,剛是啞啞學語。”
【第11句】:啞羊僧[yǎ yáng sēng]
【解釋】佛教用語,比喻不知悟解的人。
【出處】《大智度論》卷三:“譬若白羊,及至人殺,不能作聲,是名啞羊僧。”
【第12句】:啞子尋夢[yǎ zǐ xún mèng]
【解釋】比喻有話或苦衷說不出。同“啞子做夢”。
【出處】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似鰾膠粘住口角,似魚刺嘎了喉嚨,低著頭似啞子尋夢。”
【第13句】:啞子吃苦瓜[yǎ zǐ chī kǔ guā]
【解釋】比喻有苦說不出。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四:“僧問:'如何是默默相應底事?’師曰:'啞子吃苦瓜。’”
【示例】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 ——明·王陽明《傳習錄》卷上
【第14句】:啞子得夢[yǎ zǐ dé mèng]
【解釋】比喻滿腹心事,無處傾訴。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石霜圓禪師》:“痖子得夢向誰說,須彌頂上浪滔天。”
【第15句】: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yǎ zǐ màn cháng huáng bǎi wèi,zì jiā yǒu kǔ zì jiā zhī]
【解釋】啞子:啞巴;黃柏:黃檗,味苦。啞子嘗到黃柏的苦味,知苦說不出。比喻有苦難言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文姜深閨寂寞,懷念諸兒,病勢愈加,卻是胸中展轉,難以出口。正是'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第16句】:啞子做夢說不清[yǎ zǐ zuò mèng shuō bù qīng]
【解釋】比喻滿腹心事,無處傾訴。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石霜圓禪師》:“痖子得夢向誰說,須彌頂上浪滔天。”
【第17句】:啞然失笑[yǎ rán shī xiào]
【解釋】失笑:忍不住地笑起來。禁不住笑出聲來。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乃啞然而笑。”
【示例】王子安方寸之中,頃刻萬緒,想鬼狐竊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頭人醒,寧不啞然失笑哉。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子安》
【第18句】:啞口無聲[yǎ kǒu wú shēng]
【解釋】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同“啞口無言”。
【出處】《再生緣》第三九回:“話說孟夫人聽了這些言語,只氣的啞口無聲。”
【第19句】:啞然而笑[yǎ rán ér xiào]
【解釋】啞然:形容笑聲。禁不住笑出聲來。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濟江南省水理,黃龍負舟,舟中人怖駭,禹乃啞然而笑。”
【示例】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第20句】:啞子吃黃連[yǎ zǐ chī huáng lián]
【解釋】歇后語。比喻有苦說不出。
【出處】江東老蟫《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啞子漫嘗黃蘗味,難將苦口對人言。”
【示例】曾樸《孽海花》第八回:“只苦我國不知地理,啞子吃黃連,說不出的苦。”
“啞”結尾的成語【第1句】:推聾作啞[tuī lóng zuò yǎ]
【解釋】指裝作不聞不問,什么都不知道。同“推聾妝啞”。
【出處】元·無名氏《鬧銅臺》第二折:“我如今裝醉如癡,推聾做啞,待時守分。”
【第2句】:咿咿啞啞[yī yī yā yā]
【解釋】物體轉動或搖動的聲音,小兒學語或低哭聲,也指鳥叫聲。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7回:“只聽得屋梁上邊咿咿啞啞說話之聲道:'皇爺與娘娘只顧要擲四擲六,也讓高力士起來直直腰。’”
【第3句】:裝聾裝啞[zhuāng lóng zhuāng yǎ]
【解釋】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則這白侍郎正是我生死的冤家從頭認,都不差,可怎行裝聾作啞?”
【示例】明明是官軍到處奸擄燒殺,苦害百姓,這班讀書人裝聾裝啞,卻硬是昧著良心,血口噴人。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九章
【第4句】:吞炭為啞[tūn tàn wéi yǎ]
【解釋】吞炭:喉嚨吞炭使啞。指故意改變聲音,使人不能認出自己。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
【示例】今欲刺趙襄子,又恐認的我形容,是以漆身為癩,吞炭為啞,且妝風魔,行乞于市則個。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四折
【第5句】:推聾裝啞[tuī lóng zhuāng yǎ]
【解釋】比喻裝作一無所知的樣子。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
【示例】你不要推聾裝啞了。
【第6句】:妝聾做啞[zhuāng lóng zuò yǎ]
【解釋】假裝耳聾口啞,故意不理睬。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一個悄悄冥冥,一個絮絮答答。卻早禁住隋何,迸住陸賈,叉手躬身,妝聾做啞。”
【示例】你不想中國三十年兵燹,是那個開端?前前后后糟蹋幾許生靈,你還妝聾做啞么?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七回
【第7句】:推聾妝啞[tuī lóng zhuāng yǎ]
【解釋】指裝作不聞不問,什么都不知道。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伯伯,你不要推聾妝啞!你在城中豈不知道他兩個是我兄弟?偏不是你的兄弟?”
【示例】三藏聞言,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三回
【第8句】:裝聾做啞[zhuāng lóng zuò yǎ]
【解釋】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卷:“方氏已許出了口,不好悔得,只得裝聾做啞,聽他娶了一個妾。”
【示例】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7回:“你不想中國三十年兵資,是那個開端?前前后后糟蹋幾許生靈,你還裝聾做啞么?”
【第9句】:裝聾作啞[zhuāng lóng zuò yǎ]
【解釋】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只當不知道。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可怎生裝聾作啞?”
【示例】自己的事為甚么要讓旁人擺布,自己還裝聾作啞! ——聞一多《組織民眾與保衛大西南》
【第10句】:推聾做啞[tuī lóng zuò yǎ]
【解釋】假裝聾啞。指故意不理睬,假做不知。
【出處】元·無名氏《鬧銅臺》第二折:“我如今裝醉如癡,推聾做啞,待時守分。”
【示例】見相識免不的推聾做啞,見姨夫使不的俐齒伶牙。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斗鵪鶉·勸人收心>》曲
“啞”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詐啞佯聾[zhà yǎ yáng lóng]
【解釋】假裝啞巴聾子。指置身事外。
【出處】《群音類選·官腔類·雙忠記·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為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
【第2句】:吃啞巴虧[chī yǎ bā kuī]
【解釋】自己遭受暗算或受損吃虧,不敢聲張或無法申訴,只好自認吃虧。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4回:“且說苗家父子丟了銀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聲張,竟吃了啞巴虧了。”
【示例】天不怕,地不怕,絕對不低著頭吃啞巴虧。 ——老舍《駱駝祥子》
【第3句】:不啞不聾[bù yǎ bù lóng]
【解釋】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與“不成姑公”等連用,謂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婆阿公。意指長輩要寬宏大量。同“不癡不聾”。
【出處】《古尊宿語錄·大慧普覺禪師》:“紹興二十八年:'敢問大眾,因甚不覺?豈不見道,不啞不聾,不做大家公。’”
【第4句】:低聲啞氣[dī shēng yǎ qì]
【解釋】猶言低聲下氣。
【出處】《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陳顏低聲啞氣答道:'本縣知縣相公,在此拜方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