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誠”的成語大全(7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誠至金開、修辭立其誠、推誠布公等含“誠”的成語76個,其中“誠”開頭的10個,“誠”結尾的26個,“誠”在中間的40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誠”開頭的成語
【第1句】:誠至金開[chéng zhì jīn kāi]
【解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出處】楊靖宇《中朝民族聯合抗日歌》:“事在人為,誠至金開,自有曙光逢。”
【第2句】:誠心正意[chéng xīn zhèng yì]
【解釋】誠:真誠。心意真誠懇切。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亦作“誠心誠意”。
【出處】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皇天有意為斯文,教人從誠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齊家治國為標準。”
【示例】則為他治國齊家存妙策,誠心正意請賢臣。 ——明·無名氏《孟母三移》第四折
【第3句】:誠惶誠懼[chéng huáng chéng jù]
【解釋】誠:確實;惶:害怕;懼:畏懼。惶恐不安。指非常小心謹慎以至于惶恐不安。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03卷:“真君事跡三卷,謹隨表上進以聞,臣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謹言。”
【第4句】:誠恐誠惶[chéng kǒng chéng huáng]
【解釋】誠:確實;惶:害怕。惶恐不安。指非常小心謹慎以至于惶恐不安。
【出處】明·湯顯祖《南柯記·朝議》:“念臣棼誠恐誠惶,壍江城遭寇與攔當。”
【第5句】:誠歡誠喜[chéng huān chéng xǐ]
【解釋】打心里非常喜歡。
【出處】《后漢書·劉盆子傳》:“誠歡誠喜,無所恨也。”
【第6句】:誠心實意[chéng xīn shí yì]
【解釋】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中卷:“而其誠心實意之所在,以為不如是則無以濟其私而滿其欲也。”
【示例】他誠心實意地想要你跟他過日子。 ——姚雪垠《長夜》
【第7句】:誠意正心[chéng yì zhèng xīn]
【解釋】誠:真心實意;正:糾正。有真誠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第8句】:誠惶誠恐[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解釋】誠:實在,的確;惶:害怕;恐:畏懼。非常小心謹慎以至達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出處】漢·杜詩《乞退郡疏》:“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示例】一些成了驚弓之鳥的部員們算也誠惶誠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險的地面通過了。 ——郭沫若《北伐途中》二十一
【第9句】:誠心誠意[chéng xīn chéng yì]
【解釋】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開心見誠,無所隱伏。”
【示例】大遠的誠心誠意來了,豈有個不叫你見個真佛兒去的呢?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
【第10句】:誠心敬意[chéng xīn jìng yì]
【解釋】形容對人十分真誠和有禮貌。
【出處】明·無名氏《下西洋》第三折:“你道是誠心敬意親呈進,俺那里知重知輕在您行。”
“誠”結尾的成語
【第1句】:修辭立其誠[xiū cí lì qí chéng]
【解釋】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養,做到立身誠實。后多指寫文章應表現出作者的真實意圖。
【出處】《周易·乾》:“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示例】修辭立其誠,蓋辭無所不修,而意則主于達。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
【第2句】:五體投誠[wǔ tǐ tóu chéng]
【解釋】比喻佩服到了極點。同“五體投地”。
【第3句】:一片志誠[yī piàn zhì chéng]
【解釋】志誠:心意誠懇。一片誠意
【出處】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二折:“將一片志誠心寫入了冰綃崢,這一篇相思令,寄與多情,道是人憔悴不似丹青。”
【第4句】:盡節竭誠[jìn jié jié chéng]
【解釋】節:節操;竭:完。指竭盡忠誠和節義。
【出處】《魏書·呂羅漢傳》:“自非盡節竭誠,將何以垂名竹帛?”
【第5句】:脩辭立誠[xiū cí lì chéng]
【解釋】原指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出處】語出《易·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孔穎達疏:“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內外相成,則有功業可居。”
【第6句】:相見以誠[xiāng jiàn yǐ chéng]
【解釋】以真心誠意相待。
【出處】《清史稿·賈樸傳》:“與吏民相見以誠,屏絕請讬,政聲大起。”
【示例】元洪不敏,惟與諸君子相見以誠,合力同心,共匡大局。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一○二
【第7句】:志志誠誠[zhì zhì chéng chéng]
【解釋】真心實意。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6卷:“于是兩個志志誠誠,吃了十來日齋,同到寺里,獻此寶鏡。”
【示例】我是志志誠誠地待你,請不要誤解。
【第8句】:傾抱寫誠[qīng bào xiě chéng]
【解釋】指推誠相待。
【出處】清·曾國藩《苗先簏墓志銘》:“君既習于祁公,又與諸君傾抱寫誠,契合無間。”
【第9句】:銜哀致誠[xián āi zhì chéng]
【解釋】銜:含著。胸懷哀痛之情,致真誠之意。
【出處】唐·韓愈《祭十二郎文》:“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第10句】:閑邪存誠[xián xié cún chéng]
【解釋】閑:防備,禁止。約束邪念,保持誠實。
【出處】《周易·乾》:“閑存其誠。”孔穎達疏:“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
【示例】閑邪存誠,猶恐有闕。 ——《舊唐書·陸贄傳》
【第11句】:修辭立誠[xiū cí lì chéng]
【解釋】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養,做到立身誠實。后多指寫文章應表現出作者的真實意圖。
【出處】《周易· 乾》:“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示例】皋文、滌生,尚有諼言,慮非修辭立誠之道。 ——清·章炳麟《與鄧實書》
【第12句】:交疏吐誠[jiāo shū tǔ chéng]
【解釋】交:交情;疏:疏淡;吐:談吐;誠:真誠。交情雖然疏淡,但說話非常坦誠。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知幾其神乎,古人以為難;交疏吐誠,今人以為難。”
【第13句】:忠實心誠[zhōng shí xīn chéng]
【解釋】忠厚老實而又誠心實意。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
【第14句】:主敬存誠[zhǔ jìng cún chéng]
【解釋】指恪守誠敬。宋儒以此為律身之本。
【出處】語本《易·乾》:“閑邪存其誠。”《禮記·少儀》:“賓客主敬,祭祀主敬。”
【示例】古之圣賢,戒慎恐懼,主敬存誠,默察乎天命民彝之本。 ——清·王鼎《朱子原訂近思錄序》
【第15句】:開心見誠[kāi xīn jiàn chéng]
【解釋】見:顯現出。披露真心,顯示誠意。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示例】臣愿陛下虛懷易慮,開心見誠,疑則勿用,用者勿疑。 ——宋·陳亮《論開誠之道》
【第16句】:久慣老誠[jiǔ guàn lǎo chéng]
【解釋】比喻深于世故。同“久慣牢成”。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52回:“個個人古怪精靈,個個人久慣老誠。”
【第17句】:露膽披誠[lù dǎn pī chéng]
【解釋】比喻待人坦誠之至。同“露膽披肝”。
【出處】《梁書·王僧孺傳》:“露膽披誠,何能以酬屢顧。”
【第18句】:犬馬之誠[quǎn mǎ zhī chéng]
【解釋】謙稱自己的誠意。
【出處】《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臣伏以為犬馬之誠不能動人,譬人之誠不能動天。”
【示例】臣聞皇上之諭,始則驚而駭,繼則感而悲,犬馬之誠,惟望陛下端拱穆清,恭默思道。 ——蔡東藩《明史演義》第五十九回
【第19句】:一秉虔誠[yī bǐng qián chéng]
【解釋】指誠心誠意。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零一回:“那鳳姐兒也無心瞻仰圣像, 一秉虔誠,磕了頭,舉起簽筒默默的將那見鬼之事并身體不安等故祝告了一回。”
【示例】先是安老爺帶了安公子,次后便是安太太帶了張姑娘,各各一秉虔誠,焚香膜拜。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
【第20句】:盡心竭誠[jìn xīn jié chéng]
【解釋】竭盡心中誠意。
【出處】漢·張禹《奏事》:“以臣下各得盡心竭誠,而事公明。”
【示例】臣頃看讀陳言,見其盡心竭誠以吐正論者,率皆草澤疏賤之人,況在百僚,豈無為國深憂進章疏者乎? ——《金史·許古傳》
【第21句】:一片至誠[yī piàn zhì chéng]
【解釋】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圣人望下一看,見他正是服官從政的年紀,臉上一團正氣,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誠。”
【第22句】:巧詐不如拙誠[qiǎo zhà bù rú zhuō chéng]
【解釋】詐:欺騙;拙:笨拙。機巧而偽詐,不如笨拙而誠實。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見疑,秦西巴以有百益信。”
【第23句】:巧偽不如拙誠[qiǎo wěi bù rú zhuō chéng]
【解釋】奸巧偽詐不如笨拙而誠實。
【出處】漢·劉向《說苑·叢談》:“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
【示例】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無不見乎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為察之所鑒,巧偽不如拙誠,承之以羞大矣。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
【第24句】:螻蟻之誠[lóu yǐ zhī chéng]
【解釋】螻蟻:螻蛄和螞蟻,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自謙微誠之辭。
【示例】我以螻蟻之誠作保,他不會再干那樣的事情了。
【第25句】:心虔志誠[xīn qián zhì chéng]
【解釋】虔:恭敬。心意恭敬、誠懇。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九回:“委實心虔志誠,料不能逃菩薩洞察。”
【第26句】:少年老誠[shào nián lǎo chéng]
【解釋】指人年紀雖輕,卻很老練。同“少年老成”。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現在的玉郎早已不是你我在能仁寺初見的那個少年老誠的玉郎了。”
“誠”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推誠布公[tuī chéng bù gōng]
【解釋】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示例】爾二人自任閣事,推誠布公,不唯朕知之,天下無不知者。 ——《清史稿·伊桑阿傳》
【第2句】:至誠高節[zhì chéng gāo jié]
【解釋】至:最。最忠誠,最高尚的節操。形容人品高尚。
【出處】《魏書·儒林傳·徐遵明傳》:“至誠高節,堙沒無聞,朝野人士,相與嗟悼。”
【第3句】:推誠待物[tuī chéng dài wù]
【解釋】拿出真心對待別人。
【出處】《資治通鑒·梁紀·高祖武皇帝大同四年》:“明公推誠待物,物亦歸心;若用猜忌,去霸業遠矣。”
【示例】然或進退一人,處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陰執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豈不欲推誠待物哉? ——《明史·鄒智傳》
【第4句】:赤誠相待[chì chéng xiāng dài]
【解釋】赤誠:極真誠、忠誠。以至誠之心待人。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這所剩的數千饑餓疲憊之師因感學生一片忠君愛國之心和平日赤誠相待,暫時不忍離去,勉強可以一戰。”
【示例】我們赤誠相待,彼此沒有二心。
【第5句】:推誠置腹[tuī chéng zhì fù]
【解釋】比喻真心待人。同“推心置腹”。
【出處】《后漢書·光武帝紀上》:“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示例】皇上待臣推誠置腹,臣豈敢欺飾回報! ——二月河《乾隆皇帝》九
【第6句】:以誠相見[yǐ chéng xiāng jiàn]
【解釋】真心實意地相對待。
【示例】今袁撫書中,雖欲斂兵息怨,尚恐未出至誠,請喇嘛歸后,勸他以誠相見為是。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五回
【第7句】:精誠所加,金石為開[jīng chéng suǒ jiā,jīn shí wéi kāi]
【解釋】謂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同“精誠所加,金石為虧”。
【出處】《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
【第8句】:推誠相待[tuī chéng xiāng dài]
【解釋】誠:相信。指以真心誠意與他人相處。
【出處】《北齊書·慕容紹宗傳》:“我與晉州推誠相待,何忽輒相猜阻,橫生此言。”
【第9句】:真心誠意[zhēn xīn chéng yì]
【解釋】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著個真心實意。”
【示例】他相信獻忠確實是真心誠意地歸順朝廷。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第10句】:推誠相與[tuī chéng xiāng yǔ]
【解釋】誠:相信。指以真心誠意與他人相處。
【出處】《北齊書·慕容紹宗傳》:“我與晉州推誠相待,何忽輒相猜阻,橫生此言。”
【第11句】:開誠布公[kāi chéng bù gōng]
【解釋】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示例】上頭的公事是叫地方官時時接見商人,與商人開誠布公,聯絡一氣。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第12句】:達誠申信[dá chéng shēn xìn]
【解釋】達:表達;申:表明;信:誠實。表達真誠忠貞。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八回:“怡紅院濁玉,謹以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四者雖微,聊以達誠申信。”
【第13句】:開誠相見[kāi chéng xiāng jiàn]
【解釋】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示例】雙方代表開誠相見,就兩方面合作事宜達成了一致。
【第14句】:精誠所加,金石為虧[jīng chéng suǒ jiā,jīn shí wéi kuī]
【解釋】謂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
【出處】漢·王充《論衡·感虛篇》:“精誠所加,金石為虧。”
【第15句】:心悅誠服[xīn yuè chéng fú]
【解釋】悅:愉快,高興;誠:硬實。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示例】小弟若在兩位才女跟前稱了晚生,不但毫不委曲,并且心悅誠服。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三回
【第16句】:殫誠畢慮[dān chéng bì lǜ]
【解釋】指竭盡忠誠與思慮。
【出處】《清史稿·后妃傳·太祖高皇后》:“不預外事,殫誠畢慮以事上。”
【第17句】:精誠團結[jīng chéng tuán jié]
【解釋】精誠:真誠。一心一意,團結一致。
【出處】《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示例】困難當頭,更要精誠團結。
【第18句】:正心誠意[zhèng xīn chéng yì]
【解釋】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
【出處】《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示例】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 ——清·朱彝尊《朱文公文鈔序》
【第19句】:抱誠守真[bào chéng shǒu zhēn]
【解釋】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誠,恪守不違。
【出處】魯迅《墳·摩羅詩力說》:“上述諸人,其為品性言行思惟,雖以種族有殊,外緣多別,因現種種狀,而實統于一宗;無不剛健不撓,抱誠守真。”
【示例】抱誠守真的做法往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第20句】:忠款誠信[zhōng kuǎn chéng xìn]
【解釋】款:誠懇。忠實誠懇守信用。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齊桓衛姬頌》:“齊桓衛姬,忠款誠信,公好淫樂,姬為修身,望色請罪,桓公加焉,厥使治內,立為夫人。”
【第21句】:推誠布信[tuī chéng bù xìn]
【解釋】誠:真心;信:信義。拿出真心,廣布信義。即以真心信義待人。
【出處】《周書·于翼傳》:“翼又推誠布信,事存寬簡,夷夏感悅,比之大小馮君焉。”
【示例】《辛昂傳》:“昂推誠布信,甚得夷獠歡心。”
【第22句】:竭誠以待[jié chéng yǐ dài]
【解釋】竭誠:竭盡誠意;待:對待。竭盡誠意地對待別人。
【出處】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第23句】:委誠求當[wěi chéng qiú dāng]
【解釋】指推誠相待,虛心求教。
【出處】《后漢書·王堂傳》:“自是委誠求當,不復妄言辭教,郡內稱治。”
【第24句】:至意誠心[zhì yì chéng xīn]
【解釋】至誠的心意。
【出處】明·無名氏《萬國來朝》第二折:“則為我至意誠心,忠肝義膽,我可也并無偏背。”
【第25句】:推誠愛物[tuī chéng ài wù]
【解釋】物:指他人。拿出真心去愛護他人。指以真誠的心意愛別人。
【出處】唐·陳子昂《九隴縣獨孤丞遺愛碑》:“力行務仁,推誠愛物。”
【第26句】:推誠相信[tuī chéng xiāng xìn]
【解釋】誠:相信。指以真心對待人。
【出處】《北齊書·慕容紹宗傳》:“我與晉州推誠相待,何忽輒相猜阻,橫生此言。”
【示例】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之家小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第27句】:竭誠盡節[jié chéng jìn jié]
【解釋】誠:忠誠;節:氣節。竭盡忠誠和氣節。
【出處】漢·劉向《極諫用外戚封事》:“賴忠正大臣絳侯、朱虛侯等竭誠盡節以誅滅之,然后劉氏復安。”
【示例】公之弟兄,青紫交映,當謂竭誠盡節,上答鴻恩。 ——《隋書·游元傳》
【第28句】:至誠無昧[zhì chéng wú mèi]
【解釋】極其誠實,不存有欺瞞之心。
【出處】唐·賈曾《唐祭汾陰樂章·雍和》:“有豆孔碩,為羞既臧。至誠無昧,精意為芳。神其醉止,欣欣樂康。”
【第29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jīng chéng suǒ zhì,jīn shí wéi kāi]
【解釋】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么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出處】《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漢·王充《論衡·感虛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示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九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貞心不寐,死后重諧。”
【第30句】:竭誠相待[jié chéng xiāng dài]
【解釋】竭誠:竭盡誠意;待:對待。竭盡誠意地對待別人。
【出處】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示例】翌日,乃入謝漢王,漢王卻竭誠相待,禮意兼優,比那昨日情形不相同。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二十六回
【第31句】:推誠相見[tuī chéng xiāng jiàn]
【解釋】誠:相信。指以真心對待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之家小也。”
【示例】同學之間應該推誠相見。
【第32句】:精誠所至[jīng chéng suǒ zhì]
【解釋】人的真誠的意志所到。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果然勇猛,自有神來。”
【示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第33句】:至誠如神[zhì chéng rú shén]
【解釋】至誠:極其誠懇。指精神所至,可以推知事物的發展變化,如同神仙一樣。
【出處】《禮記·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示例】是謂易以知險,簡以知阻,子思所謂“至誠如神,可以前知”者也。(明·王陽明《傳習錄》卷中)
【第34句】:推誠不飾[tuī chéng bù shì]
【解釋】推誠相見,毫不掩飾自己。比喻對人誠實,毫無虛假之意。
【出處】《三國志·蜀志·譙周傳》:“體貌素樸,性推誠不飾。”
【第35句】:精誠貫日[jīng chéng guàn rì]
【解釋】精:精神;貫:貫通;日:太陽。精神和太陽貫通起來。形容極端忠誠。
【出處】《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君執大節,精貫白日,奮其武怒,運其神策。”
【示例】把金湯固守,精誠貫日,衣冠不改,意氣橫秋。 ——元·白樸《沁園春·十二月十四日為平章呂公壽》
【第36句】:盡誠竭節[jìn chéng jié jié]
【解釋】誠:忠誠。節:氣節,義節。竭盡自己全部的忠誠和義節。亦作“盡節竭誠”、“盡心竭誠”、“盡忠竭力”、“盡忠竭誠”、“盡忠竭節”、“竭忠盡節”。
【出處】《魏書》:“尚自少侍從,盡誠竭節,雖云異姓,其猶骨肉,是以入為腹心,出當爪牙。”
【第37句】:忠誠不渝[zhōng chéng bù yú]
【解釋】渝:改變,違背。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出處】《第二次握手》:“她是你的同事,你的同志,你在今后革命征途上和科學事業上忠誠不渝的伴侶和戰友!”
【示例】職務高了,地位變了,對仍在家務農的妻子忠誠不渝。(諶容《懶得離婚》三)
【第38句】:志誠君子[zhì chéng jūn zǐ]
【解釋】志行誠篤高尚的人。
【出處】明·徐霖《繡襦記·姨鴇夸機》:“他是個志誠君子,與別人不同,怎么開口起發他的?”
【第39句】:推誠接物[tuī chéng jiē wù]
【解釋】拿出真心對待別人。
【出處】《晉書·劉元海載記》:“太康末,拜北部都尉,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
【第40句】:樸訥誠篤[pǔ nè chéng dǔ]
【解釋】為人樸實敦厚,不善言詞。
【出處】《聊齋志異·蕙芳》:“馬生其名混,其業褻,蕙芳奚取哉?于此見仙人之貴樸訥誠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