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蹊”的成語(15個)
本文整理了蹊田奪牛、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旁蹊曲徑等含“蹊”的成語15個,其中“蹊”開頭的成語1個,“蹊”結尾的成語6個,“蹊”在中間的成語8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蹊”開頭的成語【第1句】:蹊田奪牛[xī tián duó niú]
【解釋】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出處】《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示例】宏不去,則有持祿保位之誚,璁、萼不去,亦冒蹊田奪牛之嫌。 ——《明史·解一貫傳》
“蹊”結尾的成語【第1句】:桃李無言,下自成蹊[táo lǐ wú yán,xià zì chéng xī]
【解釋】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出處】宋·辛棄疾《一剪梅·獨立蒼茫醉不歸》詞:“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第2句】:委肉虎蹊[wěi ròu hǔ xī]
【解釋】委:拋棄;蹊:小路。把肉丟在餓虎經過的路上。比喻處境危險,災禍即將到來。
【出處】《戰國策·燕策三》:“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第3句】:餓虎之蹊[è hǔ zhī xī]
【解釋】比喻非常危險的處所。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
【第4句】:桃李成蹊[táo lǐ chéng qī]
【解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省語。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出處】南朝·齊·謝朓《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詩》:“桃李成蹊徑,桑榆蔭道周。”宋·黃庭堅《次韻答楊子聞見贈》詩:“結交賢豪多杜陵,桃李成蹊臥落英。”
【示例】遲日惠風柔,桃李成蹊綠漸稠。 ——金·元好問《南鄉子》詞
【第5句】:委肉當餓虎之蹊[wěi ròu dāng è hǔ zhī xī]
【解釋】委:拋棄;蹊:小路。把肉丟在餓虎經過的路上。比喻處境危險,災禍即將到來。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禍必不振矣。”
【第6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
【解釋】蹊:小路。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論》:“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示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不必過于急躁 ——俗話說
“蹊”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旁蹊曲徑[páng xī qū jìng]
【解釋】大道旁邊狹小而彎曲的路徑。比喻不正當的途徑。
【出處】宋·魏了翁《故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贈少保陳公神道碑》:“人才所以立國,今旁蹊曲徑,幸門四辟;言路所以通下情,今媕阿循嘿,囊括不言。”
【示例】讀書當從六經,而后史漢,而后韓歐諸大家,浸灌之久,由是而發為詩文,始為正路,舍是則旁蹊曲徑矣。 ——清·黃宗羲《高旦中墓志銘》
【第2句】:桃蹊柳曲[táo qī liǔ qǔ]
【解釋】指春景艷麗的地方。同“桃蹊柳陌”。
【出處】宋·周邦彥《迎春樂》詞:“桃蹊柳曲閑蹤跡,俱曾是大堤客,解春衣貰酒城南陌。”
【第3句】:蹺蹊作怪[qiāo qī zuò guài]
【解釋】蹺蹊:奇怪,可疑。指怪異多變,
【出處】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九回:“不曾見這般蹺蹊作怪的事,方才一個裹破頭巾,身穿破布衫,手里拿著法環。”
【示例】只因這封簡帖兒,變出一本蹺蹊作怪底小說來。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
【第4句】:獨辟蹊徑[dú pì xī jìng]
【解釋】自己開辟一條路。比喻獨創一種風格或新的方法。
【出處】清·葉燮《原詩·外篇上》:“抹倒體裁、聲調、氣象、格力諸說,獨辟蹊徑,而栩栩然自是也。”
【示例】雍小源獨辟蹊徑巧構思,研制成我國首創電液組合泵。 ——《文匯報》19【第82句】:【第9句】:24
【第5句】:另辟蹊徑[lìng pì xī jìng]
【解釋】另外開辟一條路。比喻另創一種風格或方法。
【出處】葉圣陶《倪煥之》:“對于這樣另辟蹊徑的教育宗旨與方法,自己確有堅強的信念。”
【示例】他潑辣大膽,勇于實踐和另辟蹊徑
【第6句】:桃蹊柳陌[táo qī liǔ mò]
【解釋】指春景艷麗的地方。亦作“桃蹊柳曲”。
【出處】唐·劉禹錫《蹋歌詞》之二:“桃蹊柳陌好經過,鐙下妝成月下歌。”
【第7句】:別開蹊徑[bié kāi xī jìng]
【解釋】另辟新路;獨創一格。
【出處】趙誠《中國古代韻書》第六章:“同時也更富有革新精神,突破舊韻書的束縛,別開蹊徑,編制了一部具有革命意義的《中原音韻》。”
【示例】他別開蹊徑,自成一家。
【第8句】:李下無蹊徑[lǐ xià wú xī jìng]
【解釋】蹊徑:小路。李子樹下沒有小路。比喻誠實的人,心中沒有偽詐。
【出處】《新唐書·李義傳》:“進吏部侍郎,仍知制誥。與宋璟等同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改黃門侍郎,封中山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