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去”的成語大全(197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去題萬里、投傳而去、來鴻去燕等含“去”的成語197個,其中“去”開頭的32個,“去”結尾的73個,“去”在中間的92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去”開頭的成語
【第1句】:去題萬里[qù tí wàn lǐ]
【解釋】去:離開。比喻寫文章偏離了題目,越扯越遠。
【第2句】:去暗投明[qù àn tóu míng]
【解釋】脫離黑暗勢力,走向光明的道路。
【出處】元·尚仲賢《單鞭奪槊》楔子:“高鳥相良木而棲,賢臣擇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示例】經歷去暗投明,家眷俱蒙奶奶不殺之恩,周某自當盡心竭力,圖效犬馬。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
【第3句】:去其糟粕,存其精華[qù qí zāo pò,cún qí jīng huá]
【解釋】糟粕:酒糟,比喻無用的東西。把有用的東西留下,把無用的東西丟掉。
【出處】李銳《毛澤東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動·學生時代》:“他們對于中國的舊東西和外國的新東西……是'去其糟粕,存其精華’,是'斟酌國情,兩無所偏’。”
【第4句】:去蕪存精[qù wú cún jīng]
【解釋】蕪:蕪雜。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華。
【出處】《人民日報》:“上海京劇院將這樣一出冷了多年的老戲,經過去蕪存精加以重新編排,使其重放麟派藝術的光彩。”
【第5句】:去偽存真[qù wěi cún zhēn]
【解釋】除掉虛假的,留下真實的。
【出處】唐·殷璠《河岳英靈集序》:“實由主義惡華好樸,去偽從真,使海內詞人,翕然尊古,有周風雅,再闡今日。”
【示例】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 ——毛澤東《實踐論》
【第6句】:去本就末[qù běn jiù mò]
【解釋】指棄農經商。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第7句】:去住兩難[qù zhù liǎng nán]
【解釋】去也不好,留也不好,左右為難。
【出處】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去住兩情兮誰具陳。”
【示例】去住兩難,躊躇不決。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九回
【第8句】:去頭去尾[qù tóu qù wěi]
【解釋】除去前頭后頭兩部分,也比喻除去沒有用的部分。
【第9句】:去故納新[qù gù nà xīn]
【解釋】猶言去舊迎新。
【出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第10句】:去惡務盡[qù è wù jìn]
【解釋】去:除掉;務:務必。清除壞人一定要徹底。比喻不能姑息壞人壞事。
【出處】《左傳·哀公元年》:“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
【示例】去惡務盡,元祐諸賢,不知此義,遂致受殃。 ——蔡東藩《宋史演義》第四十五回
【第11句】:去甚去泰[qù shèn qù tài]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處】語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韓非子·揚權》:“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示例】惟靜惟默,澄神之極;去甚去泰,居物之外。 ——唐·姚元崇《口箴》
【第12句】:去順效逆[qù shùn xiào nì]
【解釋】順、逆:指對君主、國家的叛逆和忠順。比喻背離道,仿效壞人干壞事。
【出處】《左傳·隱公三年》:“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
【示例】試想用弱敵強,怎得為明?去順效逆,怎得為智?去順效逆,怎得為忠?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四十六回
【第13句】:去而之他[qù ér zhī tā]
【解釋】之:到,往。離開一個地方又到另一個地方去。
【出處】《孟子·離婁下》:“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
【示例】能勝敵則迫眾推戴,還廢懷帝,不能勝敵,即去而之他,或仍回東海,據守一方。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二十三回
【第14句】:去故就新[qù gù jiù xīn]
【解釋】就:歸于,留下。除去舊的,留下新的。
【出處】《史記·律書》:“三月也,律中姑洗。”張守節正義:“《白虎通》云:'沽者,故也。洗者,鮮也。’言萬物去故就新,莫不鮮明也。”
【示例】子啜一觴,攜朋挈儔,去故就新,駕塵彍風。 ——唐·韓愈《送窮文》
【第15句】:去泰去甚[qù tài qù shèn]
【解釋】泰、甚:過分。適可而止,不可過分。
【出處】語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示例】匪樸匪斵,去泰去甚。 ——晉·左思《魏都賦》
【第16句】:去如黃鶴[qù rú huáng hè]
【解釋】去:離開。如同仙人騎著黃鶴一般,飛走之后再沒回來。比喻走得無影無蹤。
【出處】唐·崔灝《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示例】貧不自給,典質漸空,日望宮至以為經理,而宮滅跡匿影去如黃鶴矣。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宮夢弼》
【第17句】:去危就安[qù wēi jiù ān]
【解釋】離開危險,趨于安全。
【出處】《魏書·慕容白曜傳》:“夫見機而動,周易所稱;去危就安,人事常理。”
【示例】一經戰陣,非死即逃,我等怎可束手待斃,去危就安,正在今日,未知諸君意下如何?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五十三回
【第18句】:去天尺五[qù tiān chǐ wǔ]
【解釋】天:指宮廷或皇帝。極言與宮廷相近。
【出處】漢·辛氏《三秦記》:“城南韋杜,去天五尺。”
【示例】泠然棹入川流,去天尺五。 ——宋·張炎《清波引》詞
【第19句】:去就之際[qù jiù zhī jì]
【解釋】就:接近。指進退的分寸。
【出處】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以至于此。”
【第20句】:去梯之言[qù tī zhī yán]
【解釋】拿走上樓用的梯子后,再民之交談。比喻極端機密的話。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示例】此萬世一時,機不可失。仆荷眷深重,故吐去梯之言,宜詳其禍福。 ——《宋書·蔡興宗傳》
【第21句】:去本趨末[qù běn qū mò]
【解釋】指棄農經商。同“去本就末”。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高誘注:“……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
【第22句】:去末歸本[qù mò guī běn]
【解釋】去:棄;末:非根本的,古時稱工商等業為末業;本:根本的,古稱農業為本業。使人民離棄工商業,從事農業,以發展農業生產。
【出處】《漢書·地理志下》:“信臣勸民農桑,去末歸本,郡以殷富。”
【示例】將明畫一之法,大布惟新之命,陶甄化源,去末歸本。 ——《舊唐書·代宗本紀》
【第23句】:去逆效順[qù nì xiào shùn]
【解釋】逆:違背。脫離叛逆者,效法忠于國家的人。
【出處】唐·陸贄《詔諭淮西將吏詔》:“如能去逆效順,因事建功,明設科條,以示褒勸。”
【示例】當由四川省臣據實奏聞,文宗以他去逆效順,厚加慰諭。 ——蔡東藩《元史演義》第四十五回
【第24句】:去蕪存菁[qù wú cún jīng]
【解釋】蕪:蕪雜。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華。
【示例】我們寫作收集材料時要去蕪存菁,文章才會精練。
【第25句】:去害興利[qù hài xīng lì]
【解釋】去:除掉;興:興辦。去掉有害的興辦有利的。
【出處】唐·韓愈《國子助教河東薛君墓志銘》:“后佐河陽軍,任事去害興利。”
【示例】神宗修建法度,務以去害興利而已。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九十
【第26句】:去就之分[qù jiù zhī fēn]
【解釋】去就;進退或取舍。分:分寸。引申為應持的態度。比喻進取、取舍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際”。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
【示例】夫際會之間,請命乞身,何哉?欲潔去就之分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
【第27句】:去殺勝殘[qù shā shèng cán]
【解釋】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處】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示例】《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漢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將軍也。
【第28句】:去粗取精[qù cū qǔ jīng]
【解釋】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華。
【出處】毛澤東《實踐論》:“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示例】對于古典文學,我們要去粗取精,辯證對待。
【第29句】:去邪歸正[qù xié guī zhèng]
【解釋】指去掉邪惡,歸于正道。
【出處】《三國志·蜀志·后主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后主劉禪詔曰:“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示例】哥哥你說的是壯士言,到京師見帝王,則要你去邪歸正為良將,治國安邦萬人講。 ——元·劉元卿《降桑椹》第三折
【第30句】:去日苦多[qù rì kǔ duō]
【解釋】去日:過去的日子;苦:患,苦于。已經過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嘆光陰易逝之語。
【出處】漢·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第31句】:去食存信[qù shí cún xìn]
【解釋】比喻寧可失去糧食而餓死,也要堅持信義。
【出處】《論語·顏淵》:“去食,自古緣有死,民無信不立。”
【示例】《傳》稱“去食存信”,孔子曰:“民無信不立。”昔項羽既入咸陽,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誰奪耶? ——唐·吳兢《貞觀政要·誠信》
【第32句】:去太去甚[qù tai qù shèn]
【解釋】適可而止,不可過分。同“去泰去甚”。
【出處】唐·劉知幾《史通·世家》:“梁主敕撰《通史》,定為吳蜀世家,持彼僭君,比諸列國,去太去甚,其得折中之規乎。”
“去”結尾的成語
【第1句】:投傳而去[tóu zhuàn ér qù]
【解釋】傳:符信。指棄官而去。
【出處】《后漢書·陳蕃傳》:“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
【示例】毅曰:“既能攫獸,又能殺鼠,何損于犬!”投傳而去。 ——《晉書·劉毅傳》
【第2句】:拂衣而去[fú yī ér qù]
【解釋】形容很生氣,一甩袖子就走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子敬瞋目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衣而去。”
【示例】太后深以為不可,帝拂衣而去,曰:'何必謀于閨門!’ ——《新五代史·漢高祖皇后李氏傳》
【第3句】:時移事去[shí yí shì qù]
【解釋】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已經過去。
【出處】唐·陳鴻《長恨歌傳》:“時移事去,樂盡悲來。”
【第4句】:東來西去[dōng lái xī qù]
【解釋】從東邊來的,往西邊去的。形容人來人往,互不相識。
【出處】唐·李商隱《關門柳》:“東來西去人情薄,不為清陽減路塵。”
【示例】橋上做賣做買,東來西去的,挨擠不過。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三
【第5句】:眉來眼去[méi lái yǎn qù]
【解釋】形容用眉眼傳情。
【出處】宋·辛棄疾《滿江紅·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
【示例】日漸情熟,眉來眼去,情不能已。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
【第6句】:番來覆去[fān lái fù qù]
【解釋】①指不斷翻身。②指反復多次。參見“翻來覆去”。
【出處】明湯顯祖《紫簫記·勝游》:“自成了人后,夜里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番來覆去,那里睡來?”
【示例】亦作“番來復去”。一來一往無勝敗,番來復去沒輸贏。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下西川傳(續集)》
【第7句】:春來秋去[chūn lái qiū qù]
【解釋】去:過去。春天到來,秋天過去。形容歲月流逝。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山坡羊》:“春來秋去泉東瀉,芳顏不似前瀟灑。”
【示例】春來秋去容易過,思兒念女淚沾裳。 ——明·高濂《玉簪記·合慶》
【第8句】:高舉遠去[gāo jǔ yuǎn qù]
【解釋】意為隱居避世。
【出處】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閣下居長安,統于二人,不能明白立功名,將高舉遠去以自異。”
【第9句】:翻來復去[fān lái fù qù]
【解釋】翻:翻轉。形容做事多次重復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性理·理》:“橫說世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復去說都如此。”
【示例】魯彥周《彩虹坪》:“他早飯也沒吃,把自己關在房里,翻來復去考慮該怎么辦,一時竟找不出主意。”
【第10句】:麾之即去[huī zhī jì qù]
【解釋】命令他走就離開。形容服從指揮,聽候調遣。
【出處】宋·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詞:“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須來。’”
【示例】此時招之使來,他日不能麾之即去。 ——清·夏燮《中西紀事》第20卷
【第11句】:大勢已去[dà shì yǐ qù]
【解釋】大勢:事情發展的趨勢。有利的形勢已經喪失,前途已經沒有希望。
【出處】宋·朱熹《朱子諫類》卷五十一:“程子說天命之改,莫是大勢已去。”
【示例】紂王看見,不覺大驚,知大勢已去,非人力可挽。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七回
【第12句】:大江東去[dà jiāng dōng qù]
【解釋】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后借用為詞牌名。多表示陳跡消逝,歷史向前發展。
【出處】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示例】早被我們偉大的黨所領導的中國人民的巨掌擊退,如大江東去,永不復返了。 ——曹靖華《智慧花開爛如錦》
【第13句】:你來我去[nǐ lái wǒ qù]
【解釋】指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頻繁。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五回:“見這李虞候,張干辦在宋江面前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著宋江一個,不敢下手。”
【示例】如此親朋你來我去,也不能計數。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
【第14句】:鼎成龍去[dǐng chéng lóng qù]
【解釋】指帝王去世。
【出處】《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
【示例】已被昭陽人妒,更那堪、鼎成龍去。 ——宋·劉克莊《水龍吟》詞
【第15句】:絕裙而去[jué jū ér qù]
【解釋】絕裾:扯斷衣襟。形容離去的態度十分堅決。
【第16句】:效死弗去[xiào sǐ fú qù]
【解釋】拼死報效,不肯離去。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效死而民弗去。”
【示例】越境而侵入,不能援城亡亦亡之義,負嵎而禍眾,更難以效死弗去為宜。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二百五十二
【第17句】:掛冠求去[guà guān qiú qù]
【解釋】掛冠:把官帽掛起來。脫下官帽要求離去。比喻辭官歸隱。
【出處】《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第18句】:溘然而去[kè rán ér qù]
【解釋】溘然:突然。指人忽然死去。
【出處】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92首:“則一旦溘然而去,將一生心血,付之茫茫,豈不大可惜也。”
【第19句】:來來去去[lái lái qù qù]
【解釋】來和去。指往來不斷的樣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5回:“這里接連著親戚族中的人來來去去,鬧鬧穰穰,車馬填門,貂蟬滿座,真是:花到正開蜂蝶鬧,月逢十足海天寬。”
【示例】余華《活著》:“他坐在坑道外的土墩上吸著煙,看著那些來來去去的黃皮大兵。”
【第20句】:招之不來,麾之不去[zhāo zhī bù lái,huī zhī bù qù]
【解釋】招:招呼。聽到招呼不過來,讓他走也不走。形容人個性強,不輕易聽命于他人。
【出處】《史記·汲鄭列傳》:“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
【第21句】:召之即來,揮之即去[zhào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解釋】召:召喚。揮:擺手。手一召就來,手一擺就去。形容非常聽從指揮。
【出處】老舍《老舍自傳》第六章第五節:“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毫不客氣。”
【示例】我們保證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絕對服從指揮。
【第22句】:合則留,不合則去[hé zé liú,bù hé zé qù]
【解釋】指脾氣相投或意見一致,就在一起共事,反之則離開。
【出處】宋·蘇軾《范增論》:“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項羽以成功名,陋也。”
【示例】諍而不聽,合則留,不合則去,此吾夫子所以……不脫冕而行也。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
【第23句】:顛來簸去[diān lái bǒ qù]
【解釋】連續、反覆地顛簸。
【出處】巴金《發的故事·星七》:“車子雖然走得慢,但是震動得十分厲害,把站立的客人顛來簸去。”
【第24句】:一來二去[yī lái èr qù]
【解釋】指一回又一回,經過一段時間。表示逐漸的意思。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八回:“一來二去,兩個人就裝糊涂了,倒象真的一樣兒。”
【示例】后來一來二去,漸漸的熟識。(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二十一回)
【第25句】:風里來雨里去[fēng lǐ lái yǔ lǐ qù]
【解釋】形容生活、工作勤苦。
【出處】我們種一年地,~的,還是吃不飽肚子。
【示例】我們種一年地,風里來雨里去的,還是吃不飽肚子
【第26句】:不如歸去[bù rú guī qù]
【解釋】杜鵑鳥的叫聲很象“不如歸去”。舊時常用以作思歸或催人歸去之辭。也表示消極求退。
【出處】宋·梅堯臣《杜鵑》詩:“不如歸去語,亦自古來傳。”
【示例】杜鵑,其鳴若曰不如歸去。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
【第27句】:養鷹飏去[yǎng yīng zǒu qù]
【解釋】比喻懷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當其得意之時就不再為主人所用。
【出處】語出《后漢書·呂布傳》:“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飽則飏去。”
【示例】宋·胡夢昱《嘉定壬午六月五日輪對第二札子》:“當其歸附之初,國論嘩然,或有養鷹飏去之疑,或有養虎遺患之懼。”
【第28句】:直來直去[zhí lái zhí qù]
【解釋】指來去途中不繞道、不停留,或指說話、做事不繞彎子。
【出處】我就喜歡你說話~。
【示例】我就喜歡你說話直來直去
【第29句】:眉來語去[méi lái yù qù]
【解釋】眉目傳情,話語示意。多形容男女之間的傳情達意。
【出處】明·湯顯祖《南柯記·決婿》:“天竺見他來,順稍兒到講臺,眉來語去情兒在。”
【第30句】:養鷹揚去[yǎng yīng yáng qù]
【解釋】喂養老鷹,老鷹吃飽后就飛走。比喻心懷野心的人不易控制,當其得勢之時就不再為主人所用。
【出處】《后漢書·呂布傳》:“不如卿言,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飽則飏去。”
【第31句】:過意不去[guò yì bù qù]
【解釋】心中很不安,感到抱歉。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陶家翁大雨留賓》:“而今見下得雨大,曉得躲雨的沒去處,心下過意不去,有心要出來留他們進去,卻又怪先前說這討便宜話的人。”
【示例】想起安老爺這等辦得周到,卻又添了一層過意不去。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
【第32句】:揚長而去[yáng cháng ér qù]
【解釋】大模大樣地徑自走了。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二回:“(道士)道:'……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要緊,要緊!三日后我來收取,管叫你病好。’說畢,徉長而去。”
【示例】說罷,深深一揖,揚長而去。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
【第33句】:陳言務去[chén yán wù qù]
【解釋】陳言:陳舊的言辭;務:務必。陳舊的言詞一定要去掉。指寫作時要排除陳舊的東西,努力創造、革新。
【出處】唐·韓愈《與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示例】陳言務去,杜詩與韓文同。黃山谷、陳后山諸公學杜在此。 ——清·劉熙載《藝概·詩概》
【第34句】:捉將官里去[zhuō jiāng guān lǐ qù]
【解釋】指被朝廷、官府捉去
【出處】宋·趙令榁《侯鯖錄》第六卷:“樸言:'獨臣妻有詩一首云:更休落魄貪杯酒,亦莫猖狂愛詠詩。今朝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
【第35句】:說來道去[shuō lái dào qù]
【解釋】指眾說紛紜。
【出處】周立波《桐花沒有開》:“一大伙人,你一句,我一句,說來道去,搞得好幾個生產組長也五心不定,都不開口了。”
【第36句】:暮來朝去[mù lái zhāo qù]
【解釋】暮:傍晚;朝:早晨。清晨過去黃昏來臨。形容時光流逝。
【出處】《中國體育報》:“少年國足們來到巴西訓練,暮來朝去,寒來暑往,兩個年頭過去了。”
【第37句】:返來復去[fǎn lái fù qù]
【解釋】指多次重復。
【出處】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二五章:“說醒著吧,他又神志不清,腦子里總是:黑馬——白占魁——農業社,農業社——白占魁——黑馬,返來復去地兜得他禿頂腦袋疼了起來。”
【第38句】:破壁飛去[pò bì fēi qù]
【解釋】傳說梁代畫家張僧繇在壁上畫龍,點上眼睛后龍即飛云。比喻人突然有錢有勢或官職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出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因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示例】即使把黎軟禁在北京,段還怕他會有一天破壁飛去。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31章
【第39句】:生來死去[shēng lái sǐ qù]
【解釋】死接著生,生接著死,輪回不停。形容眾生在生死世界循環不已。
【出處】《諸子》卷九十四:“自云智巧,如夢如迷。生來死去,循環萬劫。”《敦煌變文集·破魔變文》:“君不見生來死去,似蟻修還,為衣為食,如蠶作繭。”
【示例】無窮今日明朝事,有限生來死去人。 ——唐·齊己《感時》詩
【第40句】:呼之即至,揮之即去[hū zhī jí zhì,huī zhī jí qù]
【解釋】呼:召喚;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喚支使。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60回:“潘金蓮房中,養著一只白獅子貓兒……呼之即至,揮之即去,婦人常叫他雪賊。”
【第41句】:把臂徐去[bǎ bì xú qù]
【解釋】互相挽著胳膊慢慢離開。
【示例】欣賞好了滿園的風景,老兩口把臂徐去。
【第42句】:左來右去[zuǒ lái yòu qù]
【解釋】形容來回折騰
【出處】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折:“自從把尉遲下在牢里,我則要所算了他性命,又被這不知趣的徐茂公,左來右去打攪,怎生是好?”
【第43句】:言來語去[yán lái yǔ qù]
【解釋】指談笑時你一言我一語,彼此應對。
【出處】元·曾瑞《留鞋記》第一折:“他把嬌胭膩粉頻交易,與我言來語去相調戲。”
【示例】言來語去閑談笑,二更鼓罷又三更。 ——《天雨花》第二六回
【第44句】:顛來播去[diān lái bō qù]
【解釋】連續、反覆地顛簸。同“顛來簸去”。
【出處】許地山《空山靈雨·海》:“我們只能把性命先保住,隨著波浪顛來播去便了。”
【第45句】:明來明去[míng lái míng qù]
【解釋】光明正大地交往。
【示例】我喜歡明來明去地交往。
【第46句】:戀棧不去[liàn zhàn bù qù]
【解釋】棧:養牲畜的棚子或柵欄。戀棧:牲畜留戀自己的圈、棚。形容人貪戀官位,不想離去。
【出處】《晉書·宣帝紀》:“駑馬戀棧豆。”
【示例】不能出言匡正,且又戀棧不去,以視唐少川輩,有愧色矣。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八回
【第47句】:番來復去[fān lái fù qù]
【解釋】番:通“翻”。形容多次重復。也形容不斷地翻動身體。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4卷:“卻說皮氏這一夜等趙昂不來,小段名回后,老公又睡了。番來復去,一夜不曾合眼。”
【第48句】:反來復去[fǎn lái fù qù]
【解釋】來回翻動。形容多次重復。
【出處】梁斌《紅旗譜》第三卷:“江濤反來復去,看了又看。”
【第49句】:說不過去[shuō bù guò qù]
【解釋】不合情理,無法交代。
【示例】這理由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第50句】:效死勿去[xiào sǐ wù qù]
【解釋】指竭盡忠誠。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
【示例】設在圍城中,內無糧芻,外無救援,當如何?先生應聲曰:“效死勿去”。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三·蘇門孫先生言行》
【第51句】:湯里來,水里去[tāng lǐ lái,shuǐ lǐ qù]
【解釋】指銀錢隨手來隨手去,留不住。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53回:“王明耀卻是最工心計,什么錢都會弄,然而卻是湯里來,水里去,白忙了半世,一些不能積蓄。”
【示例】我們現在不需要湯里來,水里去了。
【第52句】:南來北去[nán lái běi qù]
【解釋】泛指來來往往。
【出處】唐·杜荀鶴《秋宿臨江驛》:“南來北去二三年,年去年來兩鬢斑。”
【示例】田園有計歸須早,在家縱貧亦好,南來北去何日了。光陰送盡,可憐青鬢,暗逐流年老。 ——宋·曹組《青玉案》詞
【第53句】:說來說去[shuō lái shuō qù]
【解釋】①反復闡說。②猶言總而言之。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16卷:“說來說去,只是一個道理。”
【示例】唉說來說去。就是太不靈機,太死腦筋。 ——浩然《石山柏》
【第54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zhāo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解釋】一招手就過來,一揮手就離去。比喻隨時聽眾召喚。也比喻指揮自如。
【出處】宋·蘇軾《王仲儀真贊序》:“至于緩急之際,決大策,安大眾,呼之則來,揮之則散者,惟世臣,巨室為能。”
【示例】況且乎,這些教書先生本覺得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還有甚么顧惜呢。(清·云江女史《宦海鐘》第二回)
【第55句】:呼來喝去[hū lái hè qù]
【解釋】呼、喝:大聲喊叫。呼之即來,喝之即去。形容隨意驅使。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二回:“這菩薩賣弄神通,把老孫這等呼來喝去,全不費力也!”
【第56句】:掛冠歸去[guà guān guī qù]
【解釋】冠:帽子,這里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掛起來。比喻辭官回家。
【出處】《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示例】氣得彭教諭拂衣而去,遂掛冠歸去。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
【第57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hū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解釋】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統治階級對下屬或奴才的任意使喚。
【出處】宋·蘇軾《王忠儀真贊序》:“至于緩急之際,決大策,安大眾,呼之則來,揮之則散者,唯世臣巨室為能。”
【示例】她不想成為他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工具。
【第58句】:絕裾而去[jué jū ér qù]
【解釋】絕裾:扯斷衣襟。形容離去的態度十分堅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溫公初受劉司空使勸進。母崔氏固駐之,嶠絕裾而去。”
【示例】至于荊軻,力不足以謀無道秦,遂使絕裾而去,自取滅亡。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聶政》
【第59句】:拂袖而去[fú xiù ér qù]
【解釋】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氣。形容生了氣,一甩袖子就走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子敬瞋目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袖而去。”
【示例】我是愿意人對我反抗,不合則拂袖而去。 ——魯迅《兩地書·一三五》
【第60句】:翻來覆去[fān lái fù qù]
【解釋】翻:翻轉。形容做事多次重復。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性理·理》:“橫說世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復去說都如此。”
【示例】他早飯也沒吃,把自己關在房里,翻來覆去考慮該怎么辦,一時竟找不出主意。 ——魯彥周《彩虹坪》
【第61句】:鼎湖龍去[dǐng hú lóng qù]
【解釋】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龍去”。
【出處】唐·杜甫《驪山》詩:“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
【示例】鼎湖龍去不復返,只有雁鶩飛茫茫。 ——明·秦夔《同金廣信宗器游番湖》詩
【第62句】:好來好去[hǎo lái hǎo qù]
【解釋】善始善終。
【示例】我們希望你們兩口好來好去,不要傷和氣。
【第63句】:拂衣遠去[fú yī yuǎn qù]
【解釋】拂衣:振衣而去。振衣遠遠離去。指歸隱。
【出處】《新五代史·一行·鄭遨傳》:“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去之意。”
【第64句】:無可奈何花落去[wú kě nài hé huā luò qù]
【解釋】對春花的凋落感到沒有辦法。形容留戀春景而又無法挽留的心情。后來泛指懷念已經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悵心情。
【出處】對春花的凋落感到沒有辦法。形容留戀春景而又無法挽留的心情。后來泛指懷念已經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悵心情。
【第65句】:來回來去[lái huí lái qù]
【解釋】指動作或說話來回不斷地重復。
【示例】他來回來去還是重復那幾句話。
【第66句】:掛冠而去[guà guān ér qù]
【解釋】冠:官帽。指辭去官職。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示例】他不愿在官場與他們同流合污,于是掛冠而去。
【第67句】:浮來暫去[fú lái zàn qù]
【解釋】比喻來去無定。
【出處】《紅樓夢》第八八回:“姨太太這幾天浮來暫去,不能過來回老太太,今日飯后家去了。”
【第68句】:人來客去[rén lái kè qù]
【解釋】指禮節性的應酬往來。也指來往客人很多。
【出處】唐·司空圖《南至四首》:“人來客去還須議,莫遣他人作主人。”
【示例】媽媽睡罷,一天到晚人來客去的也乏了,歇歇罷。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回
【第69句】:絲來線去[sī lái xiàn qù]
【解釋】比喻糾纏連掛。
【出處】《朱子全書·論語》:“但顏子得圣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是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第70句】:顛來倒去[diān lái dǎo qù]
【解釋】翻過來倒過去,來回重復。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將簡帖兒掂,將妝盒兒按,開拆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
【示例】這天魯總爺買著便宜貨,心上非常之喜,顛來倒去看了幾遍,連說便宜。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六回
【第71句】:徉長而去[yáng cháng ér qù]
【解釋】徉長:大模大樣。大模大樣地徑自走了。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三回:“來興兒道:'你燒不燒隨你,交與你,我有勾當去了。’說著,揚長而去了。”
【示例】說畢,徉長而去,眾人苦留不住。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二回)
【第72句】:朝來暮去[zhāo lái mù qù]
【解釋】朝:早晨;暮:傍晚。黃昏過去清晨來臨。形容時光流逝。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楔子:“妾身裴興奴,自從與白侍郎相伴,朝來暮去,又早半年光景。”
【第73句】:刮地以去[guā dì yǐ qù]
【解釋】把地皮都刮走了。比喻貪官污吏千方百計地搜刮人民的財產。
【出處】《新唐書·程曄傳》:“馬瘠士饑死,刺史不棄毫發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去”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來鴻去燕[lái hóng qù yàn]
【解釋】比喻行蹤漂泊不定的人。
【出處】清·黃景仁《稚存從新安歸作此寄之》詩:“來鴻去燕江干路,露宿風飛各朝暮。”
【示例】如何窈窕如花女,也學來鴻去燕飛。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6回
【第2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qǔ qí jīng huá,qù qí zāo bó]
【解釋】精華: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類的東西,喻指無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東西,舍棄事物中壞的,無用的東西。
【出處】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我們現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
【第3句】:來情去意[lái qíng qù yì]
【解釋】事情的內容和原因。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當下戴院長與宋公明說罷了來情去意。”
【示例】請把事情的來情去意說清楚。
【第4句】:歸去來兮[guī qù lái xī]
【解釋】歸:返回。回去吧。指歸隱鄉里。
【出處】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示例】自不合剛下山來惹是非,不如歸去來兮。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三折
【第5句】:春去冬來[chūn qù dōng lái]
【解釋】春天過去,冬天來臨。形容時光流逝。
【出處】宋·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不然,厲兵秣馬,春去冬來,使賊兵疲于奔命,俟其勢衰,收之未晚。”
【示例】春去冬來事宛然也。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一
【第6句】:望然而去之[wàng rán ér qù zhī]
【解釋】望:看;去:離去。形容看一眼就走開的情狀。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而去之,若將浼焉。”
【示例】應童子試,不售,覺呫囁非丈夫事,望望然而去之,乃從事于長槍大戟,馳馬試劍。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
【第7句】:時去時來[shí qù shí lái]
【解釋】有時去,有時來,來去不定。
【出處】《史記·孝武本紀》:“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也。”
【示例】育至百日,便能飛翔。時去時來,楊寶十分珍重。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六
【第8句】:否去泰來[pǐ qù tài lái]
【解釋】指厄運過去,好運到來。
【出處】前蜀·韋莊《湘中作》詩:“否去泰來終可待,寒夜休唱《飯牛歌》。”
【第9句】:相去萬里[xiāng qù wàn lǐ]
【解釋】比喻距離很遠或差距極大。
【出處】漢·王充《論衡·談天》:“相去萬里,小大不變,方今天下得地之廣少矣。”
【示例】成都與維揚,相去萬里地。 ——唐·岑參《萬里橋》
【第10句】:病去如抽絲[bìng qù rù chōu sī]
【解釋】形容病愈很快而且徹底。
【示例】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是有一定道理 ——俗話說
【第11句】:帶著鈴鐺去做賊[dài zhe líng dāng qù zuò zéi]
【解釋】比喻要干隱秘的事而自己先聲張出去。
【出處】《晚清文學叢鈔·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既是一點兒把握都沒有,卻天天在那里叫囂狂擲,豈不是俗語說的“帶著鈴鐺去做賊”嗎?”
【第12句】:來去無蹤[lái qù wú zōng]
【解釋】蹤:腳印。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
【示例】他豈不又有枝添葉兒,必說這妖怪青臉紅發,來去無蹤。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六十一回
【第13句】:因噎去食[yīn yē qù shí]
【解釋】原意是說,因為有人吃飯噎死了,就想讓天下人都不吃飯,這太荒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點小毛病或怕出問題就索性不去干。
【出處】《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第14句】:一去不返[yī qù bù fǎn]
【解釋】返: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比喻事情已成為過去,再不能重現。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示例】不想過了幾天,金寓做了黃鶴,一去不返。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
【第15句】:相去懸殊[xiāng qù xuán shū]
【解釋】比喻相差很遠。
【示例】張家沒落后的生活與昔日豪華享受真是相去懸殊。
【第16句】:捐殘去殺[juān cán qù shā]
【解釋】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處】《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漢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將軍也。”
【第17句】:除殘去暴[chú cán qù bào]
【解釋】殘:殘暴。暴:殘暴,比喻惡勢力。清除社會上的殘暴、腐朽勢力。
【出處】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忤諸常待。”
【示例】據有江東,兵精糧足,正當橫行天下,為國家除殘去暴。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
【第18句】:死去活來[sǐ qù huó lái]
【解釋】指因極度的疼痛或悲哀,暈過去,又醒過來。多形容被打得很慘,或哭得很厲害。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回:“便是小戶人家,還要掙一碗飯養活母親;那里有將現成的鬧光了,反害的老人家哭的死去活來的。”
【示例】讓眾官進去,才曉得柳知府已經嚇得死去活來。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回
【第19句】:來迎去送[lái yíng qù sòng]
【解釋】來者迎之,去者送之。
【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銷魂橋》:“長安東灞陵有橋,來迎去送皆至此橋,為離別之地,故人呼之'銷魂橋’。”
【示例】她在單位干來迎去送的工作。
【第20句】:南去北來[nán qù běi lái]
【解釋】指來來往往。
【出處】唐·杜牧《漢江》:“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示例】杏花楊柳年年好,南去北來人自老。 ——宋·王安石《送吳顯道》
【第21句】:相去咫尺[xiāng qù zhǐ chǐ]
【解釋】咫尺:很短的距離。指相差很少。
【出處】宋·洪邁《夷堅丙志·饒氏婦》:“相去咫尺,而莫見其形貌。”
【第22句】:相去無幾[xiāng qù wú jǐ]
【解釋】去:距離;無幾:沒有多少。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出處】宋·蘇洵《嘉祐集·衡論下·田制》:“是今之稅與周之稅輕重之相去無幾也。”
【示例】二者皆非良法,相去無幾也。(宋·蘇軾《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
【第23句】:來無影,去無蹤[lái wú yǐng,qù wú zōng]
【解釋】蹤:腳印。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1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
【第24句】:一去不復返[yī qù bù fù fǎn]
【解釋】一去就不再回來了。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示例】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唐·崔顥《黃鶴樓》詩
【第25句】:解粘去縛[jiě nián qù fù]
【解釋】解:消除;縛:拘束。解除粘著和拘束。
【出處】明·袁宗道《真正英雄從戰戰兢兢來》:“而竹林諸子,箕踞嘯傲于醉鄉,見以為能解粘去縛。”
【示例】大鑒乃言佛性無常,諸法有常,皆以解粘去縛而已。 ——清·惲敬《<壇經>書后》
【第26句】:以戰去戰,以殺去殺[yǐ zhàn qù zhàn,yǐ shā qù shā]
【解釋】去:消除。用戰爭去消滅戰爭,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第27句】:以刑去刑[yǐ xíng qù xíng]
【解釋】用刑罰遏止刑罰,意指從重量刑,使百姓畏懼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出處】《商君書·靳令》:“行罰,重其輕者,輕其重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高亨注:“'輕其重者’一句是衍文,《韓非子·飭令篇》無,是其證。”又《去強》:“以刑去刑,國治。”
【第28句】:敵存滅禍,敵去召過[dí cún miè huò,dí qù zhāo guò]
【解釋】召:即“招”,招來。敵人存在,威脅便存在,可使人提高警惕,免除災禍;放松警惕,便會招來禍害。比喻勝利后不能放松警惕。
【第29句】:解黏去縛[jiě nián qù fù]
【解釋】解除粘著和束縛。
【第30句】:湯去三面[tāng qù sān miàn]
【解釋】泛言普施仁德。
【出處】《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示例】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暢傳》:“湯去三面,八方歸仁。”
【第31句】:逝將去汝[shì jiāng qù rǔ]
【解釋】訣別之辭。
【第32句】:一去不復還[yī qù bù fù huán]
【解釋】復:再;還: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比喻事情已成為過去,再不能重現。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示例】嘆衰草,絡緯聲切切。良人一去不復還,今夕坐愁鬢如雪。 ——唐·張生妻《夢中歌》
【第33句】:暮去朝來[mù qù zhāo lái]
【解釋】黃昏過去,清晨又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示例】蕭娘勸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詞。暮去朝來即老,人生不飲何為? ——宋·晏殊《清平樂》詞
【第34句】:以肉去蟻[yǐ ròu qù yǐ]
【解釋】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第35句】:春去秋來[chūn qù qiū lái]
【解釋】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出處】明·劉基《大堤曲》:“春去秋來年復年,生歌死哭長相守。”
【示例】春去秋來,他覺得自己真的老了。
【第36句】:眼去眉來[yǎn qù méi lái]
【解釋】原指眼前見到的。后形容用眉眼傳情。
【出處】宋·辛棄疾《滿江紅·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
【示例】眼去眉來常騁俊,前攀后拽夸身分。 ——元·王哲《漁父詠》詞
【第37句】:茹魚去蠅[rú yú qù yíng]
【解釋】茹魚:腐臭的魚。用腐臭的魚驅趕蒼蠅。比喻做事方法不對頭,結果適得其反。
【出處】《呂氏春秋·功名》:“以茹魚去蠅,蠅愈至,不可禁。”
【第38句】:馬去馬歸[mǎ qù mǎ guī]
【解釋】比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出處】據《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老翁失馬,人以為禍,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人皆賀之,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致殘,鄉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邊塞丁壯戰死者十九,其子卻因腿跛而全。
【示例】褐衣褐見,莫陳漢戍之便宜;馬去馬歸,敢計塞翁之倚伏。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六
【第39句】:遺名去利[yí míng qù lì]
【解釋】指丟棄名位和利益。
【出處】唐·盧肇《宜州新興寺碑銘》:“但學者不能窒欲攘貪,遺名去利。”
【第40句】:以戰去戰[yǐ zhàn qù zhàn]
【解釋】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示例】以戰去戰,盛王之道。 ——《后漢書·耿秉傳》
【第41句】:舊的不去新的不來[jiù de bù qù xīn de bù lái]
【解釋】舊的沒有了,只好被迫去買新的,壞事變成了好事。
【示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也是一件好事。
【第42句】:刮骨去毒[guā gǔ qù dú]
【解釋】刮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徹底醫治。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處】《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肩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第43句】:拔葵去織[bá kuí qù zhī]
【解釋】比喻做官的不與人民爭利。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故公儀子相魯,之其見家織帛,怒而出其妻;食子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
【示例】非謂拔葵去織,且欲省息紛紜。 ——《梁書、徐勉傳》
【第44句】:送去迎來[sòng qù yíng lái]
【解釋】形容忙于交際應酬。同“送往迎來”。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郎顗傳》:“公府門巷,賓客填集,送去迎來,財貨無已。”
【第45句】:春去夏來[chūn qù xià lái]
【解釋】春天過去,夏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示例】春去夏來年復年,生歌死哭長相守。
【第46句】:來去匆匆[lái qù cōng cōng]
【解釋】形容來和去迅速。
【出處】王朔《許爺》:“也許他們在那條街就曾見過面,但來去匆匆,或淡然一瞥或偶一回眸。”
【示例】我們只不過是世上來去匆匆的過客罷了。
【第47句】:勝殘去殺[shèng cán qù shā]
【解釋】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子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東漢·班固《漢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將軍也。”
【示例】勝殘去殺,上馮宗廟之威。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
【第48句】:暑去寒來[shǔ qù hán lái]
【解釋】盛夏已過,寒冬將至。泛指時光流逝。
【出處】《周易·系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第49句】:相去幾何[xiāng qù jǐ hé]
【解釋】去:距離;幾何:多少。彼此之間相關多遠呢?表示差別不大。
【出處】《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示例】使法而無變政之震蕩,則奄奄一息,其于支那相去幾何矣。 ——李群《殺人篇》
【第50句】:惡不去善[wù bù qù shàn]
【解釋】不因為厭惡某人而否定他的優點。
【出處】《左傳·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眾善,義之經也。”
【第51句】:龍去鼎湖[lóng qù dǐng hú]
【解釋】指帝王去世。
【出處】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
【第52句】: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lái shì shì fēi rén,qù shì shì fēi zhě]
【解釋】猶言解鈴還是系鈴人。指誰惹起的是非,還得由誰來了結。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六回:“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把那淫婦教他領了去,變賣嫁人。”
【示例】我還有個主意,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這個還得我了才好。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八回
【第53句】:務去陳言[wù qù chén yán]
【解釋】務:務必;陳言:陳舊的言辭。陳舊的言辭一定要去掉。指寫作時務必要去掉陳舊的言辭。
【出處】清·朱彝尊《魚計莊詞》序:“休寧戴生锜,從余游,其為詞,務去陳言。”
【第54句】:夜去明來[yè qù míng lái]
【解釋】形容關系密切,往來頻繁。
【出處】火宅牽纏,夜去明來,早晚擔憂。
【示例】那張三和這閻婆惜如膠似漆,夜去明來,街坊上人也都知了,卻有些風聲吹在宋江耳朵里。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回
【第55句】:前門去虎,后門進狼[qián mén qù hǔ,hòu mén jìn láng]
【解釋】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同“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出處】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你想,那樣多的草莽英雄又闖進了成都城,這不正是'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第56句】:以火去蛾[yǐ huǒ qù é]
【解釋】娥喜投火,用火驅趕飛蛾,蛾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出處】《太平御史》卷九四四引《韓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魚毆蠅蠅愈至。”
【第57句】:以殺去殺[yǐ shā qù shā]
【解釋】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出處】《商君書·畫策》:“以殺去殺,雖殺可也。”
【第58句】:至言去言[zhì yán qù yán]
【解釋】至言:極有道理的話。極有道理的話不必掛在嘴邊。
【出處】《莊子·知北游》:“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
【示例】求魚者濡,爭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呂氏春秋·審應覽》)
【第59句】:上樓去梯[shàng lóu qù tī]
【解釋】比喻進行極其秘密的謀劃。也比喻誘人上當。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示例】他盡干些上樓去梯之類的壞事。
【第60句】:除邪去害[chú xié qù hài]
【解釋】清除邪惡,去掉禍害。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四折:“長國姑除邪去害,保忠良重鎮關津。”
【第61句】:人去樓空[rén qù lóu kōng]
【解釋】人已離去,樓中空空。比喻故地重游時睹物思人的感慨。
【出處】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示例】女主人公孤零零地消失在凄清的寒夜里,那種人去樓空的惆悵感覺一直折磨著我。 ——巴金《隨想錄·在尼斯》
【第62句】:來因去果[lái yīn qù guǒ]
【解釋】指事情的來龍去脈。
【出處】謝覺哉《不惑集·領會》:“領會是'心領神會’,不僅懂得文件的意義,而且懂得文件的來因去果。”
【示例】我們要弄清楚這件事情的來因去果。
【第63句】:來龍去脈[lái lóng qù mài]
【解釋】本指山脈的走勢和去向。現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出處】明·吾邱瑞《運甓記·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塊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
【示例】焦裕錄嚴肅地說:“要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打垮它、制服它。” ——峻青《焦裕錄的光輝》
【第64句】:心去難留[xīn qù nán liú]
【解釋】去:離開。心已在別處,難以挽留。
【出處】南朝梁·王僧孺《為姬人自傷》詩:“斷弦猶可續,心去最難留。”
【第65句】:斬頭去尾[zhǎn tóu qù wěi]
【解釋】斬掉頭部,除去尾部。指將整體分割。也指剩下中間部分。
【出處】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由于我軍執行了上述方針,華北敵人即被我軍斬頭去尾,一截一截地被各個殲滅。”
【第66句】:來蹤去跡[lái zōng qù jì]
【解釋】指人的來去行蹤。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二回:“文武衙門都瞧了,來蹤去跡也看了,尸也驗了。”
【示例】袁伯珍問明了他的來蹤去跡,才曉得他也是維新一派的人。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二回
【第67句】:一去不還[yī qù bù huán]
【解釋】還: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比喻事情已成為過去,再不能重現。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示例】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 ——《晉書·劉曜載記》
【第68句】:賊去關門[zéi qù guān mén]
【解釋】賊偷了東西走后才云關門。比喻事故發生之后才采取防范措施。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一:“僧問曰:'若不遇于師,幾成走作。’師曰:'賊去后關門。’”
【示例】這里賊去關門,眾人更加小心,不敢睡覺。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二回
【第69句】:除殘去穢[chú cán qù huì]
【解釋】殘:殘暴。穢:污穢,比喻惡勢力。清除社會上的殘暴、腐朽勢力。
【出處】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忤諸常待。”
【示例】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第70句】:省欲去奢[shèng yù qù shē]
【解釋】免掉過分的欲念,去除奢侈。
【出處】漢·襄楷《復上書》:“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死,省欲去奢。”
【第71句】:臨去秋波[lín qù qiū bō]
【解釋】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臨走時的回眸一盼。形容別情依依。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示例】蓋主司之取舍,全定于終篇之一刻,臨去秋波那一轉,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絕者也。 ——清·李漁《窺詞管見》
【第72句】:相去天淵[xiāng qù tiān yuān]
【解釋】天淵:高天和深淵。比喻二者相隔極遠,差別極大。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五十九回:“一敬一肆,相去天淵;一圣一狂,亦判若黑白矣。”
【第73句】:不知去向[bù zhī qù xiàng]
【解釋】向:方向。不知道哪里去了。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示例】他一下子就不知去向。
【第74句】:務實去華[wù shí qù huá]
【解釋】講究實際,除掉浮華。
【出處】宋·范仲淹《蒙以養正賦》:“務實去華,育德之方斯在;反聽收視,養恬之義相應。”
【第75句】:雁去魚來[yàn qù yú lái]
【解釋】書信往來。雁、魚均喻書信。
【出處】元·湯式《湘妃引·有所贈》曲:“鶯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魚來傳恨詞。”
【第76句】:來蹤去路[lái zōng qù lù]
【解釋】指人的來去行蹤。同“來蹤去跡”。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筆,把我的來蹤去路,實打實有一句說一句,給我說這么一篇。”
【第77句】:掐頭去尾[qiā tóu qù wěi]
【解釋】除去前頭后頭兩部分,也比喻除去沒有用的部分。
【出處】蔣子龍《拜年》:“一個月趕上倆節日,掐頭去尾,一個月連半個月的活也干不上了!”
【示例】他的記憶是血汗與苦痛砌成的,不能隨便說著玩,一說起來也不愿掐頭去尾。 ——老舍《駱駝祥子》二二
【第78句】:北去南來[běi qù nán lái]
【解釋】有的從北往南,有的從南往北。也泛指來來往往。
【出處】唐·杜荀鶴《秋宿臨江驛》:“南來北去二三年,年去年來兩鬢斑。”唐·羅隱《早發》:“北去南來無定居,此生生計竟何如。”
【示例】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宋·楊萬里《初入淮河》
【第79句】:予齒去角[yǔ chǐ qù jiǎo]
【解釋】指天生動物賦予齒就不賦予角。比喻事物無十全十美。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顏師古注:“謂牛無上齒則有角,其余無角者則有上齒。”
【示例】荷生笑道:'大抵花到極紅,香氣便覺減些,所以海棠說是無香。這也是予齒去角的意思。’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一回
【第80句】:登高去梯[dēng gāo qù tī]
【解釋】攀登到高處后把梯子拿掉。表示已無退路。
【出處】《孫子·九地》:“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示例】蓋如登高去梯,與之生死,投醪均味,忘其饑渴。 ——唐·李翰《蘇州嘉興屯田紀績頌序》
【第81句】:輕于去就[qīng yú qù jiù]
【解釋】輕:輕率;去:離開;就:靠近;去就:指去留。輕率地離開一個地方而投靠另一個地方。比喻反復無常,沒有標準和原則。
【出處】《三國志·魏志·呂布傳》:“登見太祖,因陳布勇而無計,輕于去就,宜早圖之。”
【示例】呂布有勇無謀,輕于去就,明公宜早圖為是!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七十六回
【第82句】:遺形去貌[yí xíng qù mào]
【解釋】指舍棄一切外在形式。
【出處】明·袁宏道《與陶孝若書》:“然一相識,而遂遺形去貌,又非淺淺者可同年輪也。”
【第83句】:秋去冬來[qiū qù dōng lái]
【解釋】秋天過去,冬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示例】秋去冬來,轉眼又是一年。
【第84句】:覆去翻來[fù qù fān lái]
【解釋】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來回翻動身體。
【出處】宋·趙長卿《減字木蘭花》詞:“終宵無寐。覆去翻來真個是。屈指歸期。”
【示例】惡暖憎寒,覆去翻來病幾般。 ——明·全道人《懶畫眉》
【第85句】:有去無回[yǒu qù wú huí]
【解釋】只有出去的,沒有回來的。
【示例】我們叫你有去無回。
【第86句】:過去未來[guò qù wèi lái]
【解釋】已往的和今后的。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壽禪師兩生符宿愿》:“那時天臺韶國師是個得道的祖師,能知過去未來之事。”
【示例】接引得胡無翳見性明心,靈臺透徹,盡知過去未來之事。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100回
【第87句】:以骨去蟻[yǐ gǔ qù yǐ]
【解釋】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同“以肉去蟻”。
【出處】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以骨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第88句】:大事去矣[dà shì qù yǐ]
【解釋】去:失去。形容事情無法挽回了。多指政權喪失,國家滅亡等大事。
【出處】漢·荀悅《漢紀·高祖紀》:“誠用此計,大事去矣。”
【示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
【第89句】:來去分明[lái qù fēn míng]
【解釋】形容手續清楚或為人在財物方面不含糊。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那時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潔,來去分明,也原諒我這不守閨門是出于萬分無奈,不曾玷辱門庭。”
【示例】不忘故主,來去分明,真是天下第一義士。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七十九回
【第90句】:何去何從[hé qù hé cóng]
【解釋】去:離開;從:跟隨。離開哪兒,走向哪兒。多指在重大問題上選擇什么方向。
【出處】戰國·楚·屈原《卜居》:“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示例】何去何從,罷龜策之臧否;自開自落,任天地之榮枯。 ——唐·李嶠《上雍州高長史書》
【第91句】:刳形去皮[kū xíng qù pí]
【解釋】指忘卻形體和家國,而任乎自然。
【第92句】:遷善去惡[qiān shàn qù è]
【解釋】猶言向善而去除邪惡。同“遷善黜惡”。
【出處】清·馮桂芬《<窺天鏡>序》:“《易》、《詩》、《書》、《禮》著其理,《春秋傳》兼言征驗,而四子書教人遷善去惡之道大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