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濡”的成語(19個)
本文整理了濡沫涸轍、目染耳濡、耳濡目及等含“濡”的成語19個,其中“濡”開頭的成語1個,“濡”結尾的成語5個,“濡”在中間的成語1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濡”開頭的成語【第1句】:濡沫涸轍[rú mò hé zhé]
【解釋】濡:沾濕。本指泉水干竭,魚兒相互吐沫濕潤。后比喻在困難的處境中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幫助。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示例】善畫魚龍海水,不為汀濘沮洳之陋,濡沫涸轍之游。 ——宋·趙佶《宣和畫譜·龍魚敘論》
“濡”結尾的成語【第1句】:目染耳濡[mù rǎn ěr rǔ]
【解釋】染:沾染;濡:沾濕。眼睛經常看到,耳朵經常聽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示例】伏原皇太后崇儉黜奢,時以民生為念,俾皇上知稼穡之艱難,目染耳濡,圣功自懋。 ——《清史稿·廖壽恒傳》
【第2句】:以沫相濡[yǐ mò xiāng rú]
【解釋】沫:唾沫;濡:沾濕,濕潤。泉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示例】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魯迅《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詩
【第3句】:相呴相濡[xiāng xū xiāng rú]
【解釋】呴:吐口水;濡:沾濕。原指泉水干竭,魚兒互相吐口水以沾濕求生。后比喻處于困境之中,互相竭力救助。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4句】:耳染目濡[ěr rǎn mù rǔ]
【解釋】染:沾染;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7回:“一來也是秉賦了澆漓的薄氣,二來又離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習就了那輕薄的態度。”
【第5句】:豕虱濡濡[shǐ shī rú rú]
【解釋】豕:豬;濡濡:茍且偷安。豬身上的虱子,茍且偷安。比喻在個人小天地里茍且偷安,自我陶醉。
【出處】《莊子·徐無鬼》:“濡濡者,豕虱是也。”
“濡”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耳濡目及[ěr rǔ mù jí]
【解釋】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明·吳承恩《開府介川毛公德政頌》:“凡此諸條,耳濡目及,默化陰孚,匪言可悉。”
【第2句】:相濡以澤[xiāng rú yǐ zé]
【解釋】濡:沾濕;澤:唾液或汗水。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在困難的處境中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出處】清·曾國藩《廣東嘉應州知州劉君事狀》:“噓枯養瘠,相濡以澤。”
【第3句】:潛濡默被[qián rú mò bèi]
【解釋】猶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出處】明·文征明《王武寧去思頌》:“惟夫浚德淵微,潛濡默被,出于至誠,而泯于無跡。”
【第4句】:呴濕濡沫[xǔ shī rú mò]
【解釋】呴,慢慢呼氣。比喻同處困境,互相救助。
【出處】語出《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示例】清·錢謙益《祭姚母文夫人》:“鏃礪道義,切磨文章,呴濕濡沫。”
【第5句】:磨墨濡毫[mó mò rú háo]
【解釋】濡:濕;毫:毛筆。磨好墨,把毛筆潤濕。指動手寫文章。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三回:“亭亭正在磨墨濡毫,忽見紅紅、婉如從外面走來。”
【示例】磨墨濡毫作歌行,歌山河山之壯麗兮日新日昌,歌吾民之勤勞兮事業無疆。 ——趙樸初《盤硯歌》
【第6句】:咸遂濡澤[xián suì rú zé]
【解釋】咸:都;濡澤:沾濕,比喻恩澤。比喻都沾了光。
【出處】唐·李朝威《柳毅傳》:“毅之族咸遂濡澤。以其春秋積序,容狀不衰,南海之人,靡無驚異。”
【第7句】:耳濡目擊[ěr rǔ mù jī]
【解釋】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明·李東陽《劉公神道碑銘》:“古者重世臣將家,蓋其韜略技藝,耳濡目擊,有不習而能者。”
【第8句】:相濡以沫[xiāng rú yǐ mò]
【解釋】濡:沾濕;沫:唾沫。泉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示例】或低首下心,求其民之相濡以沫。 ——清·梁啟超《外債平議》
【第9句】:日濡月染[rì rú yuè rǎn]
【解釋】濡:浸潤。染:熏染。天長日久地漸漸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逐漸的變化。亦作“日漸月染”。
【出處】清·魏祝亭《兩粵瑤俗記》:“其他趙馮鄧唐諸氏皆漢人,因避徭賦誅求,舉家竄入,日濡月染,凡飲食衣服器用,皆與真瑤無異。”
【第10句】:潛濡默化[qián rú mò huà]
【解釋】猶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出處】劉揆一《黃興傳記》:“今就湘省而論,軍學界革命思想,日見發達,市民亦潛濡默化。”
【第11句】:相濡相呴[xiāng rú xiāng xǔ]
【解釋】濡:濕潤;呴:吐口水。互相吐口水,濕潤對方。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示例】相濡相呴尚可活,轢釜何曾厭求索。 ——金·元好問《女兒山避兵送李長源歸關中》詩
【第12句】:耳濡目染[ěr rǔ mù rǎn]
【解釋】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示例】她完全沒有讀過書,但她單憑耳濡目染,也認得一些字,而且能夠暗誦得好些唐詩。 ——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第13句】:目濡耳染[mù rǔ ěr rǎn]
【解釋】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