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癥”的成語(8個)
本文整理了癥結所在、疑難雜癥、對癥下藥等含“癥”的成語8個,其中“癥”開頭的成語1個,“癥”結尾的成語2個,“癥”在中間的成語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癥”開頭的成語【第1句】:癥結所在[zhēng jié suǒ zài]
【解釋】癥結:肚子里結塊的病。比喻事情或問題的關鍵所在。
【出處】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閻若璩》:“沈潛二十余年,乃盡得其癥結所在。”
“癥”結尾的成語【第1句】:疑難雜癥[yí nán zá zhèng]
【解釋】難辨或難治的各種病癥。比喻難以理解或解決的問題。
【出處】魯迅《二心集·風馬牛》:“然而那下面的一個名詞,卻不寫尚可,一寫倒成了疑難雜癥。”
【示例】他是一個專攻疑難雜癥的大夫
【第2句】:不治之癥[bù zhì zhī zhèng]
【解釋】醫治不好的病。也比喻無法挽救的禍患。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太醫診了診脈,說道:'……此乃不治之癥。’”
【示例】假使她們真“知道立國數千年的大中華民國”的國民,往往有自欺欺人的不治之癥,那可真是沒有面子了。 ——魯迅《二心集·以腳報國》
“癥”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對癥下藥[duì zhèng xià yào]
【解釋】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同“對癥下藥”。
【出處】《朱子語類》卷四一:“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
【示例】吳晗《多寫一點雜文》:“抓住問題,對癥下藥,是能夠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果的。”
【第2句】:對癥發藥[duì zhèng fā yào]
【解釋】針對病根下藥。比喻針對缺點錯誤采取相應辦法。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么利害,怕不是生產,這正是對癥發藥呢!”
【示例】求其箴時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謂對癥發藥者,已不可見。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
【第3句】:洞見癥結[dòng jiàn zhèng jié]
【解釋】洞見:清楚地看到;癥結:肚子里結塊的病,比喻問題的關鍵。比喻事?a href='.com/baike/222/3235【第77句】:html' target='_blank' >櫚木欄鴰蛭侍獾墓丶凇P穩莨鄄烊窶吹攪宋侍獾墓丶?/p>
【出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示例】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見癥結矣。”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
【第4句】:對癥用藥[duì zhèng yòng yào]
【解釋】癥:病癥。針對病癥用藥。比喻針對具體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處】宋·陽枋《編類錢氏小兒方證說》:“凡小兒關節脈理百髖九竅五臟六腑,粲然在目,故能察病論癥,對癥用藥,如指諸掌。”
【第5句】:對癥之藥[duì zhèng zhī yào]
【解釋】針對病根下的藥。比喻糾正缺點錯誤所用的相應辦法。
【出處】《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并起。”
【示例】終不能用而天下事已去矣,然后知先生之言為思陵對癥之藥也。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