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靴”的成語(9個)
本文整理了靴刀誓死、氈襪裹腳靴、隔靴爬癢等含“靴”的成語9個,其中“靴”開頭的成語1個,“靴”結尾的成語1個,“靴”在中間的成語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靴”開頭的成語【第1句】:靴刀誓死[xuē dāo shì sǐ]
【解釋】指戰死沙場的決心。
【出處】《舊唐書·李光弼傳》:“及是擊賊,常納短刀于靴中,有決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軍感動。”
“靴”結尾的成語【第1句】:氈襪裹腳靴[zhān wà guǒ jiǎo xuē]
【解釋】氈襪、裹腳、靴子,都是穿在腳上的東西。比喻彼此都一樣。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而今這銀子我也不問是你出是他出,你們原是氈襪裹腳靴,但須要我效勞的來。”
“靴”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隔靴爬癢[gé xuē pá yǎng]
【解釋】比喻說話作文不中肯,不貼切,沒有抓住要點。或做事沒有抓住關鍵。同“隔靴搔癢”。
【出處】清·錢大昭《邇言》卷六:“《朱子語類》云:圣人只是識得性。百家紛紛,只是不識性字。揚子鶻鶻突突,荀子又所謂隔靴爬癢。”
【第2句】:脫靴磨墨[tuō xuē mó mò]
【解釋】指極力侍侯與討好文人。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2回:“當殿揮毫,番書草就番人嚇。脫靴磨墨,宿憾今朝釋。”
【第3句】:面似靴皮[miàn sì xuē pí]
【解釋】臉上皮膚如同靴皮。形容滿臉皺紋。
【出處】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田元均為人寬厚長者,其在三同,深厭干請者,雖不能從,然不欲峻拒之,每溫顏強笑之,嘗謂人曰:'作三司使數年,強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第4句】:隔靴抓癢[gé xuē zhuā yǎng]
【解釋】比喻說話作文不中肯,不貼切,沒有抓住要點。或做事沒有抓住關鍵。同“隔靴搔癢”。
【出處】《續景德傳燈錄·安德子勝禪師》:“若也揚眉瞬目,又是鬼弄精魂,更或拈拂敲床,大似隔靴抓癢。”
【第5句】:穿靴戴帽[chuān xuē dài mào]
【解釋】穿著衣服鞋帽的方式或習慣。比喻在寫文章或講話的前后硬加進一些例行的政治說教。
【出處】《雍熙樂府》第五卷:“捷譏的扮官員穿靴戴帽,付凈的取歡笑搽土抹灰。”
【示例】穿靴戴帽,各有所好。
【第6句】:穿靴帶帽[chuān xuē dài mào]
【解釋】原指官員的打扮。現也比喻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生硬地加上公式化的套話。
【出處】《雍熙樂府·第五卷·點絳唇(風月佳期)》:“捷譏的扮官員穿靴帶帽,付凈的取笑搽土抹灰。”
【第7句】:隔靴搔癢[gé xuē sāo yǎng]
【解釋】搔:抓。隔著靴子搔癢癢。比喻說話作文不中肯,不貼切,沒有抓住要點。或做事沒有抓住關鍵。
【出處】宋·嚴羽《滄浪詩語·詩法》:“意貴透澈,不可隔靴搔癢。”
【示例】批語家也必須深入生活,否則,隔靴搔癢的事情,總是難免的吧! ——秦牧《鮮荔枝和干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