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襲”的成語(32個)
本文整理了襲衣兼食、軒冕相襲、循故襲常等含“襲”的成語32個,其中“襲”開頭的成語11個,“襲”結尾的成語2個,“襲”在中間的成語19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襲”開頭的成語【第1句】:襲衣兼食[xí yī jiān shí]
【解釋】成套衣服,多盤菜肴。指生活優(yōu)裕。
【出處】明·何景明《徐太母潘氏墓志銘》:“居家甚勤儉,無襲衣兼食,然施族仁下,不有所害。”
【第2句】:襲常綴瑣[xí cháng zhuì suǒ]
【解釋】襲用常言,堆砌瑣語。謂行文風格不高。
【出處】清·方苞《書〈歸震川文集〉后》:“震川之文,鄉(xiāng)曲應酬者十六七,而又徇請者之意,襲常綴瑣,雖欲大遠于俗言,其道無由。”
【第3句】:襲故守常[xí gù shǒu cháng]
【解釋】按照成例、常規(guī)辦事。
【出處】宋·司馬光《與王安石書》:“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nèi)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nóng)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示例】襲故守常的做法我不贊成
【第4句】:襲以成俗[xí yǐ chéng sú]
【解釋】襲:因襲。因襲舊有的東西已成為習俗。
【出處】清·朱彝尊《朱佑傳》:“世代沿革,襲以成俗,無復古意。”
【第5句】:襲凡蹈故[xí fán dǎo gù]
【解釋】因襲俗套,遵循舊規(guī)。
【出處】明·方孝孺《與舒君書》:“世人或不察其立辭之說,而徒取其所謂襲凡蹈故,綴輯成篇者。”
【第6句】:襲人故智[xí rén ɡù zhì]
【解釋】襲:因襲,套用。智:指計算。套用別人使用過的計策。
【示例】我不想襲人故智,要自己想別的辦法。
【第7句】:襲蹈前人[xí dǎo qián rén]
【解釋】襲:因襲;蹈:踩,引申為遵循。因襲前人,缺乏創(chuàng)新。
【出處】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然而必出于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
【示例】至它文,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 ——《新唐書·韓愈傳》
【第8句】:襲人故技[xí rén gù jì]
【解釋】襲:因襲,套用;故:過去。沿用別人使用過的伎倆。
【示例】襲人故技一般是難以成功。
【第9句】:襲冶承弓[xí yě chéng gōng]
【解釋】指繼承父業(yè)。
【出處】語出《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襲;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示例】枕經(jīng)籍史,銷燈火于三余;襲冶承弓,覬風云于一旦。 ——明·陳汝元《金蓮記·就逮》
【第10句】:襲故蹈常[xí gù dǎo cháng]
【解釋】襲:沿襲;故:老辦法;蹈:踩,引伸為遵循;常:常規(guī),老規(guī)矩。因循守舊,照老規(guī)矩辦事。
【出處】宋·蘇軾《伊尹論》:“后之君子,蹈常而襲故,惴惴焉懼不免于天下。”
【第11句】:襲人故伎[xí rén ɡù jì]
【解釋】襲:因襲,套用。沿用別人使用過的伎倆。
“襲”結尾的成語【第1句】:軒冕相襲[xuān miǎn xiāng xí]
【解釋】軒冕:原指古代卿大夫的車服,也指官位爵祿或顯貴的人;襲:沿襲。指官位爵祿世代相繼。
【出處】《晉書·應貞傳》:“自漢至魏,世以文章顯,軒冕相襲,為郡盛族。”
【第2句】:東抄西襲[dōng chāo xī xí]
【解釋】胡亂抄襲別人的文章。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34回:“毓生又會想法,把人家譯就的西文書籍,東抄西襲,作為自己譯的東文稿子。印出來的,人家看得佩服,就有幾位維新朋友慕名來訪他。”
【示例】寫文章不能東抄西襲。
“襲”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循故襲常[xún gù xí cháng]
【解釋】循故:遵循舊的;襲常:沿襲常規(guī)。指因襲保守,不求建樹。
【出處】《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又中世之選三公也,務于清箻謹慎,循常習故者。”
【示例】貴乎循故襲常,無煩于更洽也。 ——宋·蔡襄《明諫》
【第2句】:重雍襲熙[chóng yōng xí xī]
【解釋】雍、熙:和樂。指太平和樂的景象。
【出處】漢·崔骃《東巡頌》:“盛哉大漢,既重雍而襲熙。”
【第3句】:潛師襲遠[qián shī xí yuǎn]
【解釋】潛師:秘密調(diào)動兵力。秘密發(fā)兵,襲擊遠距離的敵人。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第4句】:蹈常襲故[dǎo cháng xí gù]
【解釋】蹈:踩,引伸為遵循;常:常規(guī),老規(guī)矩;襲:沿襲;故:老辦法。因循守舊,照老規(guī)矩辦事。
【出處】明·焦竑《焦氏筆乘·<尚書>敘錄》:“學者蹈常襲故,漫不復有所尋者。”
【示例】即唐詩亦非無蹈常襲故,充其膚廓,而神理蔑如者。 ——清·黃宗羲《張心友詩序》
【第5句】:傳爵襲紫[chuán jué xí zǐ]
【解釋】指繼承高爵顯位。漢制,公侯皆佩紫綬龜紐金印。
【第6句】:重規(guī)襲矩[chóng guī xí jǔ]
【解釋】指前后相合,合乎同樣的規(guī)矩法度。亦比喻因襲、重復。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思賢》:“雖相去百世,具年一紀,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征敗跡,若重規(guī)襲矩,稽節(jié)合符。”
【示例】爰有列圣,重規(guī)襲矩。 ——唐·楊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廟唐碑文》
【第7句】:重金襲湯[chóng jīn xí tāng]
【解釋】指幾重金城湯池,防守非常堅固。
【出處】宋·司馬光《評項羽誅韓生》:“疏斥忠良,猜忌有功,使臣下皆無親附之意,推此道理行之,雖重金襲湯,不能以一日守也。”
【第8句】:十襲珍藏[shí xí zhēn cáng]
【解釋】十襲:把物件一層層裹起來。形容很珍重地收藏。
【出處】宋·歐陽修《廟賜漢書表》:“十襲珍藏,但誓傳家而永寶。”
【示例】宣義大駭,曉得件奇寶,喚將銀匠來,把白金鑄了外層,將錦綺做了包袱十襲珍藏。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第9句】:突然襲擊[tū rán xí jī]
【解釋】指軍事上出其不意地攻擊。
【出處】胡雪《驚人相似的一幕》:“使用的戰(zhàn)術差不多,出其不意的突然襲擊。”
【示例】對同志不能搞突然襲擊。
【第10句】:因襲陳規(guī)[yīn xí chén guī]
【解釋】沿用老規(guī)章。因襲:繼續(xù)使用。陳規(guī):過時了的規(guī)章制度。
【示例】因襲陳規(guī)的做法行不通了。
【第11句】:勞師襲遠[láo shī xí yuǎn]
【解釋】發(fā)動軍隊襲擊遠方的敵人,多指冒險的軍事活動。
【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示例】剿賊于既聚之余,何如蹙賊以難聚之勢?又而無勞師襲遠之危,輕進損威之失,所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者是也。 ——《清史稿·毛昶熙傳》
【第12句】:傳龜襲紫[chuán guī xí zǐ]
【解釋】指繼承高爵顯位。漢制,公侯皆佩紫綬龜紐金印。
【出處】《后漢書·陰識傳贊》:“恂恂苗胤,傳龜襲紫。”李賢注:“公侯紫綬金印龜紐。”
【示例】夫孝者,非以傳龜襲紫為也,非以玉帛充牣為也。 ——明·宋濂《贈馬氏復姓序》
【第13句】:傳圭襲組[chuán guī xí zǔ]
【解釋】指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組,古代官員系印的絲帶,轉(zhuǎn)指官印。
【出處】明·宋濂《送黃仲恭赴官馀姚序》:“士君子非以傳圭襲組為難,能世其德業(yè)為難。”
【第14句】:什襲以藏[shí xí yǐ cáng]
【解釋】什:形容多;襲:重迭。一層又一層把東西包裹起來。形容十分珍重地收藏好物品。同“什襲而藏”。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十五回:“人家競相傳鈔,什襲以藏。”
【第15句】:蹈襲覆轍[dǎo xí fù zhé]
【解釋】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出處】《宋史·米芾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軋轍。”
【第16句】:仍陋襲簡[réng lòu xí jiǎn]
【解釋】因陋就簡。指憑借原有的簡陋條件辦事。
【出處】《明史·王銘傳》:“上疏曰:'臣所領鎮(zhèn),外控島夷,城池樓櫓仍陋襲簡,非獨不足壯國威,猝有風潮之變,捍御無所,勢須改為。”
【第17句】:什襲珍藏[shí xí zhēn cáng]
【解釋】什:形容多;襲:量詞,套,層。將物品層層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極珍重地收藏物品。
【出處】《太平御覽》卷五十一引《闞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冕玄服以發(fā)寶。華匱十重,緹巾十襲。”
【示例】今日無意中落于君手,此乃無價之寶,須什襲珍藏,不可輕示于人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
【第18句】:什襲而藏[shí xí ér cáng]
【解釋】什:形容多;襲:量詞,套,層。將物品層層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極珍重地收藏物品。
【出處】《太平御覽》卷五十一引《闞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冕玄服以發(fā)寶。華匱十重,緹巾十襲。”
【示例】此書無一字勅保庇胂蔫澡凳蠶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