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填”的成語(26個)
本文整理了填坑滿谷、欲壑難填、挑雪填井等含“填”的成語26個,其中“填”開頭的成語3個,“填”結尾的成語2個,“填”在中間的成語21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填”開頭的成語【第1句】:填坑滿谷[tián kēng mǎn gǔ]
【解釋】塞滿坑谷。比喻物資豐富充足。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佗佗籍籍,填坑滿谷,掩平彌澤?!?/p>
【第2句】:填街溢巷[tián jiē yì xiàng]
【解釋】形容人非常多。
【出處】《南齊書·虞玩之傳》:“又生不長發,便謂為道人,填街溢巷,是處皆然?!?/p>
【第3句】:填街塞巷[tián jiē sāi xiàng]
【解釋】形容人非常多。
【出處】《南齊書·虞玩之傳》:“又生不長發,便謂為道人,填街溢巷,是處皆然。”
“填”結尾的成語【第1句】:欲壑難填[yù hè nán tián]
【解釋】欲:欲望;壑:深谷。形容欲望象深谷一樣,很難填滿。指貪心重,沒法滿足。
【出處】《國語·晉語八》:“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必以賄死。’”
【示例】衙門口人欲壑難填,也不好太懦弱了,盡著他們的口胃,他們得著口胃,就咽不滿的饞涎了。 ——清·頤瑣《黃繡球》第四回
【第2句】:恨海難填[hèn hǎi nán tián]
【解釋】恨海:怨恨如海;難填:難于填塞。比喻怨氣難平。
【出處】《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p>“填”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挑雪填井[tiāo xuě tián jǐng]
【解釋】比喻勞而無功。
【出處】唐·顧況《行路難三首》:“君不見擔雪塞井空用力,炊沙作飯豈堪吃?!彼巍め屨堋都翁┢諢翡洝罚骸岸嗌侔V禪和尚挑雪去填井。”
【第2句】:悲憤填膺[bēi fèn tián yīng]
【解釋】膺:胸。悲痛和憤怒充滿胸中。
【出處】清·傷時子《蒼鷹擊》第六折:“草頭朝露,貴賤都虛度。悲憤填膺莫訴,壯懷孤負?!?/p>
【示例】曹植聽了這個題目,不禁悲憤填膺。 ——羽人《文化五千年·文壇三杰——曹氏父子》
【第3句】:移山填海[yí shān tián hǎi]
【解釋】移動山岳,填平大海。指仙術法力高超?,F多比喻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和氣魄。
【出處】明·無名氏《八仙過?!返诙郏骸鞍潮娤筛魇┥裢?,移山填海,水盡枯干,教你無處潛藏。”
【示例】最后浮士德因憂愁了盲了目,在盲目中想象到他所從事著的移山填海的工作和在那新土地上人民安居樂業的烏托邦景象。 ——郭沫若《努力把自己改造成為無產階級的文化工人》
【第4句】:雙珠填耳[shuāng zhū tián ěr]
【解釋】填:填塞。兩顆珠子填塞了耳朵。形容被蒙蔽。
【出處】漢·桓譚《新論·專學》:“兩葉掩目,則冥默無睹;雙珠填耳,必寂寞無聞?!?/p>
【第5句】:精衛填海[jīng wèi tián hǎi]
【解釋】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后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出處】《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p>
【示例】賓南如精衛填海,每不自量。 ——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
【第6句】:義憤填胸[yì fèn tián xiōng]
【解釋】指胸中充滿義憤。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十三妹]把白臉兒狼、傻狗二人商量的傷天害理的這段陰謀聽了個仔細,登時義憤填胸。”
【示例】畿輔士民,屢遭虜騎蹂躪,莫不義憤填胸,恨之切骨。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第7句】:擔雪填井[dān xuě tián jǐng]
【解釋】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勞無功。
【出處】《五燈會元·智海平禪師法嗣·凈因繼成禪師》:“大似擔雪填井,傍若無人。”
【示例】催趲各處徑調軍馬前去策應,正如擔雪填井一般。 ——《水滸傳》第八三回
【第8句】:氣憤填胸[qì fèn tián xiōng]
【解釋】形容憤怒之情充滿胸中。
【出處】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筑壘清野,秣馬訓兵,憤氣填胸,誓雪國恥?!薄杜f唐書·文宗紀下》:“我每思貞觀開元之時,觀今日之事,往往憤氣填膺耳。
【示例】一連三疏,請圣上還都,誰知被汪伯豢、黃潛善所遏,氣憤填胸。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七回
【第9句】:憤氣填膺[fèn qì tián yīng]
【解釋】填:填塞;膺:胸。憤怒之氣充滿胸膛。形容十分氣憤。
【出處】宋·張孝祥《六州歌頭》詞:“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示例】啟戶逕出,大罵曰:'何物婢子,如此倔強,令人憤氣填膺! ——清·俞樾《右臺仙館筆記·秦娘》
【第10句】:車馬填門[chē mǎ tián mén]
【解釋】車子充滿門庭,比喻賓客很多。同“車馬盈門”。
【出處】《北史·拓跋深傳》:“是故馀人攝選,車馬填門;及臣居邊,賓游罕至?!?/p>
【示例】這里接連著親戚族中的人來來去去,鬧鬧穰穰,車馬填門,貂蟬滿座。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五回
【第11句】:憤氣填胸[fèn qì tián xiōng]
【解釋】形容憤怒之情充滿胸中。
【出處】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筑壘清野,秣馬訓兵,憤氣填胸,誓雪國恥。”
【示例】王陵憤氣填胸,只恨口眾我寡,不便再言。 ——蔡東蕃《前漢演義》第四十四回
【第12句】:銜石填海[xián shí tián hǎi]
【解釋】比喻為實現既定目標,堅韌不拔地奮斗到底。
【出處】《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示例】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此日之銜石填海,他日未必不收入人材蔚起之效?!?/p>
【第13句】:車填馬隘[chē tián mǎ ài]
【解釋】指車馬填塞門庭道路。形容賓客眾多。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牛相教女》:“棨戟門前,平沙堤上,何事車填馬隘?”
【第14句】:溢巷填街[yì xiàng tián jiē]
【解釋】形容人非常多。
【出處】《南齊書·虞玩之傳》:“又生不長發,便謂為道人,填街溢巷,是處皆然?!?/p>
【示例】公卿命士,更吊迭唁,溢巷填街,為之縞素。 ——唐·張說《祁國公碑》
【第15句】:怒氣填胸[nù qì tián xiōng]
【解釋】胸中充滿了憤怒。形容憤怒到了極點。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于馬下,左右急救歸船?!?/p>
【示例】滿屋里尋了一會,不見個蹤跡,急的怒氣填胸。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
【第16句】:激忿填膺[jī fèn tián yīng]
【解釋】膺:胸。強烈的忿怒填滿胸中。形容氣憤已極。
【出處】明·陶宗儀《輟耕錄》:“顧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學,不迨于至,以超圣人之域,煥乎賢者之業?!?/p>
【第17句】:銜沙填海[xián shā tián hǎi]
【解釋】猶言銜石填海。比喻為實現既定目標,堅韌不拔地奮斗到底。
【出處】明·何景明《送呂子遷右給事中》詩:“銜沙填海志,煉石補天情?!?/p>
【第18句】:擔雪填河[dān xuě tián hé]
【解釋】挑雪去填塞河。比喻徒勞無功。
【出處】《全元散曲·普天樂·嘲風情》:“姐姐每鉆冰取火,婆婆每指山賣磨,哥哥每擔雪填河。”
【第19句】:精禽填海[jīng qín tián hǎi]
【解釋】精禽:傳說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靈魂化作精衛鳥,常銜西山木石填東海。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出處】梁啟超《新羅馬》楔子:“精禽填海,斥鷃笑其大愚;杜宇啼枝,行人聞而墮淚?!?/p>
【示例】精禽填海感沉冤,六月霜飛鑒水昏。 ——柳亞子《巢南初度將及》
【第20句】:義憤填膺[yì fèn tián yīng]
【解釋】義憤:對違反正義的事情所產生的憤怒;膺:胸。發于正義的憤懣充滿胸中。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玨齋不禁義憤填膺,自己辦了個長電奏,力請宣戰?!?/p>
【示例】畿輔士民,屢遭虜騎蹂躪,莫不義憤填膺,恨之切骨。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第21句】:氣憤填膺[qì fèn tián yīng]
【解釋】膺:胸。形容憤怒之情充滿胸中。亦作“憤氣填膺”、“憤氣填胸”、“激憤填膺”。
【出處】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筑壘清野,秣馬訓兵,憤氣填胸,誓雪國恥。”《舊唐書·文宗紀下》:“我每思貞觀開元之時,觀今日之事,往往憤氣填膺耳。
【示例】秦媽媽氣憤填膺,盯著徐義德。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