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覆”的成語大全(100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覆餗之釁、器滿則覆、反覆無常等含“覆”的成語100個,其中“覆”開頭的39個,“覆”結尾的19個,“覆”在中間的42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覆”開頭的成語
【第1句】:覆餗之釁[fù sù zhī xìn]
【解釋】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壞了,食物倒出。指因不勝其力而壞事。
【出處】《晉書·蔡謨傳》:“上虧圣朝棟隆之舉,下增微臣覆餗之釁,惶懼戰灼,寄顏無所?!?/p>
【第2句】:覆巢毀卵[fù cháo huǐ luǎn]
【解釋】覆:翻倒;巢:鳥窩;毀:破壞;卵:蛋。翻倒了鳥窩,打破了鳥蛋。比喻整體毀滅了,各部分都不復存在。
【出處】《戰國策·趙策四》:“臣聞之:有覆巢毀卵而鳳皇不翔,刳胎焚夭碢騏驎不至?!?/p>
【示例】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有覆巢毀卵,而鳳皇不翔?!?/p>
【第3句】:覆載之下[fù zài zhī xià]
【解釋】覆載:天覆地載,指天地的代稱。生存于天地之間。
【出處】唐·陳玄佑《離魂記》:“覆載之下,胡顏獨存也?”
【第4句】:覆是為非[fù shì wéi fēi]
【解釋】是:正確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翻過來當成錯誤的。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豐之鼎》:“讒言亂國,覆是為非,伯奇乖難,恭子憂哀。”
【第5句】:覆車繼軌[fù chē jì guǐ]
【解釋】軌:車轍。前車翻倒了,后面的車仍沿著前車留下的轍行進。比喻不吸取教訓,繼續錯誤行事。
【出處】三國·魏·李康《運命論》:“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前鑒不遠,覆車繼軌。”
【示例】《舊唐書·辛替否傳》:“千帝百王,飾彌盛而國彌空,役彌重而禍彌大。覆車繼軌,曾不改途。”
【第6句】:覆舟之戒[fù zhōu zhī jiè]
【解釋】推翻船的教訓。比喻失敗的教訓。
【出處】明·陳子龍《陳涉論》:“后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p>
【第7句】:覆餗之患[fù sù zhī huàn]
【解釋】覆:翻倒;餗:鼎中的食品。鼎足壞了,食物從鼎中翻出。比喻因不能勝任而壞事。
【出處】《周易·鼎》:“鼎折足,覆公餗?!薄度龂尽侵尽ず钨鐐鳌罚骸肮驅?,古之造士也,必擢時雋,搜揚英逸,得其人則穹道之任隆,非其才則覆餗之患至?!?/p>
【第8句】:覆宗滅祀[fù zōng miè sì]
【解釋】宗:祖廟;祀:祭祀;滅祀:滅了香火,引申為絕后。毀壞宗廟,斷絕后代。
【出處】漢·張超《誚青衣賦》:“晉獲驪戎,斃懷恭子,有夏取仍覆宗滅祀?!?/p>
【第9句】:覆軍殺將[fù jūn shā jiàng]
【解釋】覆:消滅。軍隊被消滅,將領被殺死。
【出處】《孫臏兵法·月戰》:“故戰之道,有多殺人而不得將卒者,有得將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將軍者,有覆軍殺將者。”
【示例】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軍殺將,喪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財者,非其變發于隱伏,而起于倉卒也。 ——宋·曾鞏《與孫同封書》
【第10句】:覆巢傾卵[fù cháo qīng luǎn]
【解釋】覆:翻。翻倒鳥窩,破碎鳥蛋。比喻毀滅性的打擊降臨于眾時,無一可以幸免。
【出處】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詞》:“覆巢傾卵之中,箋傳《燕子》,焚屋沉舟之際,唱出《春燈》?!?/p>
【第11句】:覆車之鑒[fù chē zhī jiàn]
【解釋】覆:傾覆;鑒:鏡子。把翻車作為鏡子。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后的教訓。
【出處】《三國志·蜀志·后主傳》裴松之注引王隱《蜀記》:“隗器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鑒?!?/p>
【示例】覆車之鑒,近可信矣。 ——《魏書·陽尼傳》
【第12句】:覆巢破卵[fù cháo pò luǎn]
【解釋】覆:翻;破:打破。翻倒鳥窩,破碎鳥蛋。比喻毀滅性的打擊降臨于眾時,無一可以幸免。
【出處】漢·陸賈《新語·輔政》:“秦以刑罰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
【第13句】:覆盆難照[fù pén nán zhào]
【解釋】覆盆:翻扣的盆子。翻過來扣著的盆子,陽光照不到里面。比喻暗無天日。
【出處】《抱樸子·辨問》:“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豈可以圣人所不為,便云天下無仙,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p>
【示例】久知覆盆難照,已拚畢命于此,幸遇高賢大俠,倘蒙憐而垂手,則死之日,猶生之年矣。 ——明·明教中人《好逑傳》第五回
【第14句】:覆車之轍[fù chē zhī zhé]
【解釋】轍:車轍。翻車的轍跡。比喻失敗的教訓。
【出處】漢·陳忠《清盜源疏》:“今公克平禍亂,安國定家,故復因前傾敗之法,尋中間覆車之軌,卻冀長存,非所敢聞?!?/p>
【示例】明·陸贄《翰苑集》第15卷:“愿陛下惟事無大小,皆以覆車之轍為戒。”
【第15句】:覆地翻天[fù dì fān tiān]
【解釋】指發生極大的事。也比喻亡國。
【出處】唐·劉商《胡茄十八拍》詩:“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示例】你道他兩個覆地翻天,射影吹沙,舞爪張牙,那恢恢天網,終久還他帶鎖披枷。 ——明·楊珽《龍膏記·脫難》
【第16句】:覆盂之安[fù yú zhī ān]
【解釋】象覆置的盂那樣安穩。形容穩固,不可動搖。
【出處】漢·東方朔《答客難》:“天下震懾,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于覆盂?!?/p>
【示例】四海有覆盂之安。 ——唐·張說《開元正歷握乾符頌》
【第17句】:覆舟載舟[fù zhōu zài zhōu]
【解釋】覆:顛覆;載:承載。比喻民心向背決定國家興亡。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酥^也?!?/p>
【第18句】:覆窟傾巢[fù kū qīng cháo]
【解釋】窟:洞穴;巢:鳥窩。翻了洞穴,塌了鳥窩。比喻家室傾毀。
【出處】《宋書·沈攸之傳》:“彼四子者,皆當世雄杰,以犯順取禍,覆窟傾巢,為豎子笑。”
【第19句】:覆雨翻云[fù yǔ fān yún]
【解釋】形容人反復無?;驊T于耍手段。
【出處】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示例】覆雨翻云四十年,專房共輦承恩顧。 ——清·吳偉業《銀泉山》
【第20句】:覆亡無日[fù wáng wú rì]
【解釋】馬上就會滅亡,已經沒有可以推延的時間了。
【出處】《清史稿·康有為傳》:“四夷交侵,覆亡無日,非維新變舊,不能自強。”
【示例】夜中彷徨,焦思達旦,竊慮覆亡無日。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90回
【第21句】:覆海移山[fù hǎi yí shān]
【解釋】翻轉大海,移動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阿修羅眾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須彌福德強,平扶日月感神煞?!?/p>
【第22句】:覆鹿遺蕉[fù lù yí jiāo]
【解釋】覆:遮蓋;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夢幻而一再失誤。
【出處】清·王闿運《桂陽州志序》:“羅平沼成,明社已屋,覆鹿遺蕉,亡猿災木?!?/p>
【第23句】:覆鹿尋蕉[fù lù xún jiāo]
【解釋】覆:遮蓋;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夢幻而一再失誤。
【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勝其喜?!?/p>
【示例】烏輪兔駕迅長空,覆鹿尋蕉恍夢中。 ——明·陳汝元《金蓮記·慈訓》
【第24句】:覆前戒后[fù qián jiè hòu]
【解釋】覆:傾覆;戒:防備。指前面事情的失敗可以為后面事情的借鑒。
【出處】《舊唐書·王方慶傳》:“覽古人成敗之所由,鑒既往存亡之異軌,覆前戒后,居安思危?!?/p>
【第25句】:覆水不收[fù shuǐ bù shōu]
【解釋】覆:倒。倒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出處】《后漢書·何進傳》:“國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p>
【示例】晉·潘岳《傷弱子辭》:“葉落永離,覆水不收,赤子何辜,罪我之由?”
【第26句】:覆餗僨轅[fù sù fè yuán]
【解釋】覆:翻倒;餗:鼎中的食品;僨:仆倒。翻倒鼎中的食物,仆倒車轅。比喻因不能勝任而失敗。
【出處】清·侯方域《豫省試策》:“圣人能以所甚惜,奪所甚愛。故天下之中,人皆可全于功名之途,而不致有覆餗僨轅之傷。”
【第27句】:覆車之戒[fù chē zhī jiè]
【解釋】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后的教訓。
【出處】《晉書·庾純傳》:“純以凡才,備位卿尹,不惟謙敬之節,不忌覆車之戒矣?!?/p>
【第28句】:覆醬燒薪[fù jiàng shāo xīn]
【解釋】指著作無價值或不受重視。
【出處】康有為《與菽園論詩》詩:“吟風弄月各自得,覆醬燒薪空爾悲?!?/p>
【第29句】:覆瓿之用[fù bù zhī yòng]
【解釋】覆:蓋;瓿:古代容器,用陶或青銅制成。用來蓋瓿。形容著作沒有什么價值,只能用來蓋盛醬的瓦罐。
【出處】《漢書·揚雄傳下》:“空自苦,今學者又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醬瓿也?!?/p>
【示例】著書反供覆瓿之用,雖多亦奚以為? ——清·李漁《曲話·結構》
【第30句】:覆宗絕嗣[fù zōng jué sì]
【解釋】宗:祖廟;嗣:后代;絕嗣:滅了香火,引申為絕后。毀壞宗廟,斷絕后代。
【出處】漢·張超《誚青衣賦》:“晉獲驪戎,斃懷恭子,有夏取仍覆宗滅祀?!?/p>
【第31句】:覆餗之憂[fù sù zhī yōu]
【解釋】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壞了,食物倒出。指因不勝其力而壞事。
【出處】《晉書·韓伯傳》:“于時疆場多虞,憲章罕備,天子居綴旆之運,人臣微覆餗之憂?!?/p>
【第32句】:覆盆之冤[fù pén zhī yuān]
【解釋】翻過來放的盆子,陽光照不到里面。形容無處申訴的冤枉。
【出處】《抱樸子·辨問》:“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豈可以圣人所不為,便云天下無仙,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p>
【示例】辱示運宜被劫事,頃蘇、松按院已直將本官論劾,若不得大疏存此說,則覆盆之冤誰與雪之。 ——明·張居正《答應天張按院》
【第33句】:覆水難收[fù shuǐ nán shōu]
【解釋】覆:倒。倒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出處】《后漢書·何進傳》:“國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p>
【示例】如此才人,足以快婚,爾女已是覆水難收,何不宛轉成就了他。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通閨闥堅心燈火》
【第34句】:覆蕉尋鹿[fù jiāo xún lù]
【解釋】覆:遮蓋;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夢幻而一再失誤。
【出處】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序:“守株待兔之舉,視若不二法門,覆蕉尋鹿之徒,尊為無上妙品。”
【第35句】:覆公折足[fù gōng zhé zú]
【解釋】比喻不勝重任,敗壞公事。
【出處】《周易·鼎》:“鼎折足,覆公餗。”
【示例】太尉樊裬,司徒許相,皆竊位懷祿,茍進無恥,終無匡救之益,必有覆公折足之患。 ——晉·袁宏《后漢紀·獻帝紀》
【第36句】:覆巢無完卵[fù cháo wú wán luǎn]
【解釋】覆:翻倒。翻倒的鳥窩里不會有完好的卵。比喻滅門大禍,無一幸免。又比喻整體毀滅,個體也不能幸存。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示例】你是知道覆巢無完卵的結局的。
【第37句】:覆去翻來[fù qù fān lái]
【解釋】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來回翻動身體。
【出處】宋·趙長卿《減字木蘭花》詞:“終宵無寐。覆去翻來真個是。屈指歸期。”
【示例】惡暖憎寒,覆去翻來病幾般。 ——明·全道人《懶畫眉》
【第38句】:覆車之軌[fù chē zhī guǐ]
【解釋】軌:車轍。翻車的轍跡。比喻失敗的教訓。
【出處】漢·陳忠《清盜源疏》:“可為至戒,覆車之軌,其跡不遠。”
【示例】青之號令不得行,是循覆車之軌也。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第13卷
【第39句】:覆盂之固[fù yú zhī gù]
【解釋】象覆置的盂那樣安穩。形容穩固,不可動搖。
【出處】漢·東方朔《答客難》:“天下震懾,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于覆盂。”
“覆”結尾的成語
【第1句】:器滿則覆[qì mǎn zé fù]
【解釋】容器滿溢,則將傾覆。比喻事物發展超過一定界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亦以喻驕傲自滿將導致失敗。亦作“器滿將覆”。
【出處】《新唐書·蘇安恒傳》:“物極則復,器滿則覆,當斷不斷,將受其亂?!?/p>
【第2句】:并容遍覆[bìng róng biàn fù]
【解釋】并:兼;覆:遮蓋掩蔽。廣為包容覆庇。比喻德化寬廣,庇護天下。
【出處】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真宗皇帝繼統遵業,以涵煦生養,蕃育齊民;以并容遍覆,擾服異類。”
【第3句】:一日三覆[yī rì sān fù]
【解釋】指在一天之內多次反復玩味。
【出處】《孔子家語·弟子行》:“獨居思仁,公言仁義。其于詩也,則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宮絳之行也?!卑?,《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薄都艺Z》本此。
【第4句】:發奸露覆[fā jiān lù fù]
【解釋】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出處】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序》:“竊怪二千年來,通人大儒,肩背相望,而咸為瞀惑,無一人焉發奸露覆,雪先圣之沉冤。”
【第5句】:反反覆覆[fǎn fǎn fù fù]
【解釋】反:翻轉。形容一次又一次重復。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人治一家一國,尚且有照管不到處,況天下之大,所以反反覆覆說,不是大著個心去理會,如何照管得?!?/p>
【第6句】:三反四覆[sān fǎn sì fù]
【解釋】指反復無常。
【出處】清·蔣士銓《空谷香·殺艙》:“阿呀!這廝三反四覆,可惱,可惱。”
【第7句】:巢傾卵覆[cháo qīng luǎn fù]
【解釋】比喻滅門之禍,無一得免。亦以喻整體被毀,其中的個別也不可能幸存。
【出處】見“巢傾卵破”。
【示例】一身網羅不敢惜,巢傾卵覆將奈何! ——清·黃遵憲《五禽言》詩
【第8句】:鼎折餗覆[dǐng shé sù fù]
【解釋】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出處】參見“鼎折覆餗”。
【示例】如吾子言,幾欲舉全國命脈托諸此輩,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問。 ——梁啟超《中國立國大方針》
【第9句】:三番四覆[sān fān sì fù]
【解釋】【第3句】:四:指次數之多;番、覆:反復,翻悔。形容變化無常,反復多次。
【出處】明·張岱《石匱書后集·烈帝本紀》:“先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財,渴于用人,驟于行法,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番四覆,夕改朝更?!?/p>
【示例】魯迅《書信集·致阮善先》:“其實楊在上海,最早不能用真姓名發表文章的了,因為大抵知道他為人三番四覆,不要看他的文章?!?/p>
【第10句】:并容徧覆[bìng róng biàn fù]
【解釋】廣為包容覆庇。比喻德化之廣。
【出處】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真宗皇帝繼統遵業,以涵煦生養,蕃息齊民;以并容徧覆,擾服異類?!?/p>
【第11句】:蒼黃翻覆[cāng huáng fān fù]
【解釋】蒼:青色;蒼黃:青色和黃色;反覆:反復無常。比喻變化不定,反復無常。
【出處】春秋·魯·墨翟《墨子·所染》:“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p>
【示例】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覆。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
【第12句】:玄黃翻覆[xuán huáng fān fù]
【解釋】玄黃:天地之色。天翻地覆。形容動亂極大。
【出處】《周易·坤》:“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p>
【第13句】:云翻雨覆[yún fān yǔ fù]
【解釋】比喻人情世態反復無常。
【出處】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示例】今我國民,輕棄信義,權謀詭詐,云翻雨覆,苛刻涼薄馴至盡人皆機心,舉國皆荊棘者,曰惟小說之故。 ——梁啟超《小說與群治關系》
【第14句】:并容偏覆[bìng róng piān fù]
【解釋】并:一并;容:容納;偏覆:偏愛遮蓋、庇護。一并容納庇護。指使用安撫的手段。
【出處】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疏》:“以并容偏覆,撫服異類?!?/p>
【第15句】:翻翻覆覆[fān fān fù fù]
【解釋】反復顛倒位置。形容一次又一次。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床上臥了兩個多月,翻翻覆覆只是不愈?!?/p>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回:“秋宵耿耿,且是難得成夢,翻翻覆覆,睡得一覺?!?/p>
【第16句】:天翻地覆[tiān fān dì fù]
【解釋】覆:翻過來。形容變化巨大。也形容鬧得很兇。
【出處】唐·劉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p>
【示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第17句】:三翻四覆[sān fān sì fù]
【解釋】翻:轉。反復無常。
【出處】明·張岱《石匱書后集·烈帝本紀》:“先帝焦于治,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
【示例】因此革命的文學者,就不但應該留心迎面的當然,還必須防備自己一面的三翻四覆的暗探了。 ——魯迅《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
【第18句】:發奸摘覆[fā jiān zhāi fù]
【解釋】發:揭發。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出處】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彼鋪張于條教號令之末,矜詡于發奸摘覆之神,曷足語知道?”
【第19句】:器滿將覆[qì mǎn jiāng fù]
【解釋】比喻事物發展超過一定界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亦以喻驕傲自滿將導致失敗。同“器滿則覆”。
【出處】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仇鸞談兵之舛》:“不敢具賓主,若兵備則竟隅侍,鸞晏然受之。人謂其器滿將覆矣。”
“覆”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反覆無常[fǎn fù wú cháng]
【解釋】指變化不定。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三回:“操曰:'袁譚小子,反覆無常,吾難準信?!?/p>
【示例】噯呀!你們底感情,真是反覆無常。 ——許地山《綴網勞蛛·命命鳥》
【第2句】:折鼎覆餗[zhé dǐng fù sù]
【解釋】餗,鼎內食物。比喻力不能勝任,必至敗事。
【出處】《南史·張弘策傳》:“祏怯而無斷,喧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p>
【示例】今也抑意陳書,引年求退,懼折鼎覆餗之患,避牝雞司晨之譏。 ——元·耶律楚材《答楊行者書》
【第3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shuǐ néng zài zhōu,yì néng fù zhōu]
【解釋】載:承載;覆:傾覆。比喻在平時要想到可能發生的困難和危險,事物有利有害。
【出處】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故喻君為舟,喻人為水,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順水之道則浮,違則沒?!?/p>
【示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電報亦是如此,非得托付給很妥當的人不可,否則機密容易外泄。 ——高陽《胡雪巖全傳·燈火樓臺》
【第4句】:捩手覆羹[liè shǒu fù gēng]
【解釋】指手一動就把羹倒翻。比喻動輒闖禍。
【出處】唐·韓愈《送窮文》:“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p>
【第5句】:蹈襲覆轍[dǎo xí fù zhé]
【解釋】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出處】《宋史·米芾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軋轍?!?/p>
【第6句】:再蹈覆轍[zài dǎo fù zhé]
【解釋】再:重復;蹈:踩、踏;轍:車跡、道路。重復走翻車的道路,指不接受教訓
【出處】郭沫若《抱箭集·第二輯·曼陀羅華》:“這也是一種經驗呢,我們都是年青人,將來還有生育的機會,我們可以不再蹈覆轍了。”
【第7句】:買臣覆水[mǎi chén fù shuǐ]
【解釋】覆:潑。比喻事成定局,無法挽回。
【出處】相傳漢代朱買臣貧賤時,其妻出走,顯達后,其妻又回來,朱買臣潑水于地,令妻收回。
【示例】今日無意忽逢,雖不能有相如解渴之情,卻悵然有買臣覆水之悲。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回
【第8句】:翻手為云,覆手為雨[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
【解釋】形容人反復無?;驊T于耍手段。
【出處】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p>
【示例】猴子雖然有手,卻不會制造工具,至于“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猴子更不會。 ——茅盾《手的故事》
【第9句】:翻手為云覆手雨[fān shǒu wéi yún fù shǒu yǔ]
【解釋】翻:反轉;覆:反覆。形容人反復無常或慣于玩弄權術。
【出處】宋·王安石《老人行》:“翻手為云覆手雨,當面論心背后笑。”
【第10句】:生棟覆屋[shēng dòng fù wū]
【解釋】造房子用新伐的木頭做屋梁,木頭容易變形,房屋容易倒塌。比喻禍由自取。
【出處】《管子·形勢》:“生棟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垂?!?/p>
【第11句】:雨覆云翻[yǔ fù yún fān]
【解釋】比喻變化無常。
【出處】明·陶宗儀《念奴嬌·九日有感》詞:“黃花白發,又匆匆佳節,感今懷昔。雨覆云翻無限態,故國寒煙榛棘?!?/p>
【第12句】:以功覆過[yǐ gōng fù guò]
【解釋】用功勞來補償過錯。
【出處】《三國志·吳志·朱據傳》:“據以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過,棄瑕取用,舉清厲濁,足以沮功,若一時貶黜,懼有后咎。”
【第13句】:翻來覆去[fān lái fù qù]
【解釋】翻:翻轉。形容做事多次重復。
【出處】宋·朱熹《朱子全書性理·理》:“橫說世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復去說都如此?!?/p>
【示例】他早飯也沒吃,把自己關在房里,翻來覆去考慮該怎么辦,一時竟找不出主意。 ——魯彥周《彩虹坪》
【第14句】:地覆天翻[dì fù tiān fān]
【解釋】覆:翻過來。形容變化巨大。也形容鬧得很兇。
【出處】唐·劉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p>
【示例】地覆天翻,河清海淺,朱顏常駐。 ——宋·劉克莊《水龍吟·林中書生曰·六月十九日》
【第15句】:翻手作云覆手雨[fān shǒu zuò yún fù shǒu yǔ]
【解釋】翻:反轉;覆:反覆。形容人反復無常或慣于玩弄權術。
【出處】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第16句】:折足覆餗[zhé zú fù sù]
【解釋】餗,鼎內食物。比喻力不能勝任,必至敗事。
【出處】《易·系辭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圆粍倨淙我?。”《后漢書·謝弼傳》:“今之四公,唯司空劉寵斷斷守善,余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兇?!?/p>
【示例】二子審己量,乃視其力小任重,折足覆餗而猶不止者有異矣。 ——明·楊慎《審己》
【第17句】:番天覆地[fān tiān fù dì]
【解釋】番:通“翻”;覆:翻過來。形容變化巨大而徹底,也形容事情鬧得很兇。
【出處】明·無名氏《精忠記·勝敵》:“快送二圣皇帝出來,萬事全休,不然交你番天覆地,社稷蕩為丘墟,生靈涂作魑魅?!?/p>
【第18句】:列功覆過[liè gōng fù guò]
【解釋】羅列功績,掩蓋過錯。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陳湯傳》:“言威武勤勞則大于方叔、吉甫,列功覆過則優于齊桓、貳師?!?/p>
【第19句】:鳥覆危巢[niǎo fù wēi cháo]
【解釋】鳥巢因建于弱枝而傾覆。比喻處境極端危險。
【出處】唐·李商隱《行次昭應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詩:“魚游沸鼎知無日,鳥覆危巢豈待風?!?/p>
【示例】諒鳥覆危巢豈待風。釜底魚,跡漫逃,負嵎虎,勢莫容。 ——《清史稿·樂志五》
【第20句】:雖覆能復[suī fù néng fù]
【解釋】覆:翻倒;復:復原。雖然已經翻倒,但還能復原。后也指反復無常的手段。
【出處】《鬼谷子·飛箝》:“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覆,不失其度?!?/p>
【示例】“雖覆能復”很有些可怕。但這一種手段,我們在社會上是時常遇見的。 ——魯迅《補白·二》
【第21句】:水則載舟,水則覆舟[shuǐ zé zài zhōu,shuǐ zé fù zhōu]
【解釋】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擁護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出處】《孫卿子》:“孔子對魯哀公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不危焉?!?/p>
【第22句】:翻手云覆手雨[fān shǒu yún fù shǒu yǔ]
【解釋】比喻反覆無?;蛲媾侄?。
【出處】語出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p>
【示例】他翻手云覆手雨,沒定止性兒難據。 ——明·李唐賓《梧桐葉》第二折
【第23句】:背碑覆局[bèi bēi fù jú]
【解釋】看過的碑文能背誦,棋局亂后能復舊。指記憶力強。
【出處】《舊唐書·文苑傳上·張蘊古》:“張蘊古,相州洹水人也。性聰敏,博涉書傳,善綴文,能背碑覆局,尤曉時務,為州閭所稱?!?/p>
【示例】智周聰慧,舉朝無比,日誦數萬言,能背碑覆局。 ——《太平廣記》卷一四七引唐·韓琬《御史臺記·高智周》
【第24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shuǐ kě zài zhōu,yì kě fù zhōu]
【解釋】比喻在平時要想到可能發生的困難和危險。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皇甫規傳》李賢注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
【示例】作為統治者應該明白“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不能貪求無厭。
【第25句】:前車覆,后車戒[qián chē fù,hòu chē jiè]
【解釋】覆:翻;戒:警惕,前面的車翻了,后面的車要引以為戒。
【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周書》曰:'前車覆,后車戒?!w言其危?!?/p>
【第26句】:翻云覆雨[fān yún fù yǔ]
【解釋】形容人反復無常或慣于耍手段。
【出處】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示例】你不合打鳳牢龍,翻云覆雨,陷人坑阱。 ——元·喬孟符《揚州夢》第四折
【第27句】:翻天覆地[fān tiān fù dì]
【解釋】覆:翻過來。形容變化巨大而徹底。也指鬧得很兇。
【出處】唐·劉商《胡茄十八拍》詩:“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p>
【示例】真象翻天覆地的變動就快要臨頭了。 ——沙汀《獸道》
【第28句】:重蹈覆轍[chóng dǎo fù zhé]
【解釋】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出處】《后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示例】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第29句】:水覆難收[shuǐ fù nán shōu]
【解釋】覆:倒。倒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出處】《后漢書·何進傳》:“國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宋·張孝祥《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后詞》:“念璧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p>
【第30句】:前車已覆,后車當戒[qián chē yǐ fù,hòu chē dāng jiè]
【解釋】鑒:教訓。比喻從前人的失敗中得到的教訓。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邢君瑞二載幽期》:“前車已覆,后車當戒,仁兄不可……墮其術中,迷而不悟?!?/p>
【第31句】:禽困覆車[qín kùn fù chē]
【解釋】禽獸被圍捕急了,也會把人的車子撞翻。比喻人在走投無路時就會冒險。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韓公仲使蘇代謂向壽曰:'禽困覆車?!?/p>
【示例】韓公仲謂向壽曰:'禽困覆車’。 ——西漢·劉向《戰國策·韓策一》
【第32句】:安于覆盂[ān yú fù yú]
【解釋】盂:一種敞口裝液體的容器。比翻過來放著的盂還要安穩。比喻非常穩固。
【出處】漢·東方朔《答客難》:“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于覆盂?!?/p>
【第33句】:載舟覆舟[zài zhōu fù zhōu]
【解釋】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出處】《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酥^也?!?/p>
【示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報宜深慎。 ——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4句】:番來覆去[fān lái fù qù]
【解釋】①指不斷翻身。②指反復多次。參見“翻來覆去”。
【出處】明湯顯祖《紫簫記·勝游》:“自成了人后,夜里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番來覆去,那里睡來?”
【示例】亦作“番來復去”。一來一往無勝敗,番來復去沒輸贏。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下西川傳(續集)》
【第35句】:蹈其覆轍[dǎo qì fù zhé]
【解釋】蹈:踩;覆:顛倒;轍:車跡,指道路。重走別人翻車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訓,重犯別人犯過的錯誤。
【出處】《漢書·賈誼傳》:“前車覆,后車誡。”
【示例】實因鑒于自己看了翻版之《芥子園》而恨及創始之王氏兄弟,不俗自蹈其覆轍也。 ——魯迅《書信·致鄭正鐸》
【第36句】:鼎折覆餗[dǐng shé fù sù]
【解釋】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出處】《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孔穎達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兇?!?/p>
【示例】或純任權術,或曲謹小廉,依恃寬大,自命賢相,恐鼎折覆餗之譏,不待終日矣,可不危與!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九
【第37句】:前覆后戒[qián fù hòu jiè]
【解釋】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后的教訓。
【出處】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后車戒。”
【第38句】:兼覆無遺[jiān fù wú yí]
【解釋】兼:同時;覆:蓋;遺:遺漏。原指天穹覆蓋萬物。后用來比喻恩澤宏大,所施無一遺漏。
【出處】《荀子·王制》:“五疾,上收而養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p>
【第39句】:天覆地載[tiān fù dì zǎi]
【解釋】覆:蓋;載:承受。象天覆蓋萬物,地承受一切一樣。比喻范圍極廣大。也比喻恩澤深厚。
【出處】《禮記·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薄豆茏印ば男g下》:“是故圣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p>
【示例】將軍必須立下幾個大功,方能報陛下天覆地載之恩,也不負本督師一片厚望。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一章
【第40句】:全軍覆沒[quán jūn fù mò]
【解釋】整個軍隊全部被消滅。比喻事情徹底失敗。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三回:“梅山七怪化成人形,與周兵屢戰,俱被陸續誅滅,復現原形,大失朝廷體面,全軍覆沒;臣等只得逃回?!?/p>
【示例】太監郭敬監軍,諸將悉為所制,師無紀律,而宋濂朱冕全軍覆沒矣。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九
【第41句】:全軍覆滅[quán jūn fù miè]
【解釋】整個軍隊全部被消滅。比喻事情徹底失敗。
【出處】《舊唐書·李希烈傳》:“官軍皆為其所敗,荊南節度使張伯儀全軍覆沒?!?/p>
【示例】它的前途必然是眾叛親離,全軍覆滅。 ——毛澤東《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中》
【第42句】:卵覆鳥飛[luán fù niǎo fēi]
【解釋】鳥飛走了,卵也打破了。比喻兩頭空,一無所得。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霞》:“人之無良,舍其舊而新是謀,卒之卵覆而鳥亦飛,天之所報亦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