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歸”的成語大全(197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歸邪轉曜、滿車而歸、原璧歸趙等含“歸”的成語197個,其中“歸”開頭的38個,“歸”結尾的83個,“歸”在中間的76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歸”開頭的成語
【第1句】:歸邪轉曜[guī xié zhuǎn yào]
【解釋】曜:光明。改除邪惡,歸依正道。
【出處】唐·韋表微《麟臺碑銘》:“周雖不綱,孔實嗣圣,《詩》、《書》、載刪,《禮》、《樂》大定,片惡勸善,歸邪反正。”
【示例】歸邪轉曜,不煩一矢之加;飛盅全收,已倍萬箱之貯。 ——清·林則徐《祭海神文》
【第2句】:歸真反璞[guī zhēn fǎn pú]
【解釋】歸: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蘊藏有玉的石頭,也指未雕琢的玉。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示例】“歸真反璞”是要回到現在的口語,還有語錄派,更主張回到中古的的口語。 ——朱自清《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
【第3句】:歸全反真[guī quán fǎn zhēn]
【解釋】回歸到完善的、原本的境界。
【出處】唐·白居易《故僥州刺史吳府君神道碑銘序》:“無室家累,無子孫憂,屈伸寵辱,委順而已,未嘗一日戚戚其心顏,以至于歸全反真,故予所謂達人之徒歟?信矣!”
【第4句】:歸邪返正[guī xié fǎn zhèng]
【解釋】返:回歸。指改正錯誤,返回正確道路。
【出處】唐·韋表微《麟臺碑銘》:“周雖不綱,孔實嗣圣,《詩》《書》載刪,《禮》《樂》大定,懲惡勸善,歸邪返正。”
【第5句】:歸根結蒂[guī gēn jié dì]
【解釋】歸結到根本上。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
【示例】歸根結蒂,俄國的力量是在工農兵蘇維埃這方面。 ——毛澤東《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
【第6句】:歸全返真[guī quán fǎn zhēn]
【解釋】回復到完滿的本原的境界。
【出處】唐·白居易《故饒州刺史吳府君神道碑銘序》:“無子孫憂,屈伸寵辱,委順而已,未嘗一日戚戚其心顏,以至于歸全返真,故予所謂達人之徒歟?”
【第7句】:歸老林下[guī lǎo lín xià]
【解釋】林下:指隱居之地。回到林間幽境安度晚年。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趙雄因見滿朝之人都生忌妒,遂上表辭朝而回,歸老林泉。”
【示例】大業已歸老林下,意侄已死,忽攜佳孫美婦歸,喜如獲寶。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翩翩》
【第8句】:歸正反本[guī zhèng fǎn běn]
【解釋】指返歸于根本之源。
【出處】《三國志·蜀志·馬超傳》:“海內怨憤,歸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義。”
【示例】上書勸壽歸正反本,釋帝稱王。 ——晉·常璩《華陽國志·李特雄壽勢志》
【第9句】:歸正返本[guī zhèng fǎn běn]
【解釋】歸:回返。返歸于根本之源。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李特雄壽勢志》:“上書勸壽歸正返本,釋帝稱王。”
【第10句】:歸老田間[guī lǎo tián jiān]
【解釋】指回到幽雅處所,度過晚年。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1回:“我明日即行辭職,還是歸老田間罷。”
【第11句】:歸正邱首[guī zhèng qiū shǒu]
【解釋】指死后歸葬于故鄉。同“歸正首丘”。
【出處】明·宋濂《故檢校孔君權厝志》:“吾出千成死至此,吾意能歸正邱首,豈知死于道路。”
【第12句】:歸根結底[guī gēn jié dǐ]
【解釋】歸結到根本上。同“歸根結蒂”。
【出處】周立波《山鄉巨變》:“如今是人力世界,歸根結底,還是靠做。”
【示例】歸根結底,還是體制上出了問題。
【第13句】:歸心如箭[guī xīn rú jiàn]
【解釋】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樣快。形容回家心切。
【出處】明·名教中人《好俅傳》第十二回:“承長兄厚愛,本當領教,只奈歸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
【示例】盧師越離家已久,歸心如箭,恐怕淹留,連忙催促安道全作別。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三回
【第14句】:歸遺細君[guī yí xì jūn]
【解釋】歸:回家;遺:給予;細君:妻子。指夫妻情深。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歸遺細君,又何仁也。”
【第15句】:歸馬放牛[guī mǎ fàng niú]
【解釋】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示例】那些王侯將相何嘗得一日的安閑?好容易海晏河清,歸馬放牛。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第16句】:歸根到底[guī gēn dào dǐ]
【解釋】歸結到根本上。
【出處】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歸根結柢,把一場著水人命一盤摙歸去,還虧有錢使得鬼推磨。”
【示例】但是歸根到底它是細致的工作,精雕細刻的工作,很深入的工作,結果得益處大,兵就不跑。 ——鄧小平《提倡深入細致的工作》
【第17句】:歸正首邱[guī zhèng shǒu qiū]
【解釋】指死后歸葬于故鄉。同“歸正首丘”。
【出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狀》第八五回:“我昨天說叫他回去調理的話,就是叫他早點歸正首邱了。”
【第18句】:歸師勿掩,窮寇莫追[guī shī wù yǎn, qóng kòu mò zhuī]
【解釋】歸師:撤退的軍隊;掩:乘人不備進行襲擊;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不能襲擊撤退的軍隊,也不能追殺走投無路的敵人。
【出處】清·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歸師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
【第19句】:歸了包堆[guī le bāo duī]
【解釋】所有的都包括在內,總共。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歸了包堆今天你這一趟你一共要多少錢?”
【第20句】:歸真反樸[guī zhēn fǎn pǔ]
【解釋】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同“歸真反璞”。
【出處】朱自清《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他(魯迅)贊成語言的歐化而反對劉半農先生'歸真反樸’的主張。”
【第21句】:歸根結柢[guī gēn jié dǐ]
【解釋】歸結到根本上。同“歸根結蒂”。
【出處】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歸根結柢,把一場著水人命一盤摙歸去,還虧有錢使得鬼推磨。”
【示例】歸根結柢,誰能不為著自己呢? ——洪深《五奎橋》第一幕
【第22句】:歸之如市[guī zhī rú shì]
【解釋】歸附的人很多,像鬧市一樣。形容人心所向。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從之者如歸市。”
【示例】由是士無賢愚,歸之如市。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四回
【第23句】:歸心似箭[guī xīn sì jiàn]
【解釋】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樣快。形容回家心切。
【出處】明·名教中人《好俅傳》第十二回:“承長兄厚愛,本當領教,只奈歸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
【示例】不多時,穿過松林,渡過小溪,過了水月村,越過鏡花嶺,真是歸心似箭。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一回
【第24句】:歸之若水[guī zhī ruò shuǐ]
【解釋】歸附好似流水之匯流大海。比喻人心所向。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德行教訓,加于諸侯;慈愛利澤,加于百姓。故海內歸之若流水。”
【第25句】:歸老林泉[guī lǎo lín quán]
【解釋】林泉:山林泉水之境,指隱居之地。回到林間幽境安度晚年。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趙雄因見滿朝之人都生忌妒,遂上表辭朝而回,歸老林泉。”
【第26句】:歸正守丘[guī zhèng shǒu qiū]
【解釋】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出處】《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第27句】:歸華別業[guī huá bié yè]
【解釋】華:花。花已落下,葉已離枝。形容秋風過后,花木凋零。
【出處】南朝·宋·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歸華先委露,別葉早辭風。”
【第28句】:歸十歸一[guī shí guī yī]
【解釋】指有條有理。
【出處】白誠仁、何紀光《小紅軍》:“你看他,又背紅纓槍又拿手榴彈,收拾得歸十歸一,真像個久經鍛煉的紅軍戰士了。”
【第29句】:歸奇顧怪[guī qí gù guài]
【解釋】歸:清代歸莊;顧:清代顧炎武。歸莊奇特,顧炎武怪異。
【出處】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顧炎武》:“讀書一目十行,性耿介,絕不與人交,獨與晨莊歸莊善,同游復社,相傳有歸奇顧怪之目。”
【示例】國初,昆山歸處士莊與亭林齊名,時有歸奇顧怪之目。 ——清·陳康奇《郎潛紀聞》卷八
【第30句】:歸根究柢[guī gēn jiū dǐ]
【解釋】追究底細。
【出處】歐陽予倩《潘金蓮》第五幕:“歸根究柢,害你哥哥的人,就是張大戶。”
【第31句】:歸忌往亡[guī jì wǎng wáng]
【解釋】歸:回;忌:忌諱;往亡:舊黃歷上不吉利的日子。舊時指不宜回家的忌日。
【出處】歸:回;忌:忌諱;往亡:舊黃歷上不吉利的日子。舊時指不宜回家的忌日。
【示例】《后漢書·郭躬傳》附陳伯敬:“桓帝時,汝南有陳伯敬者,行必規步,坐必端膝,呵叱狗馬,終不言死,目有所見,不食其肉,行路聞兇,便解駕留止,還觸歸忌,則寄宿鄉亭。”
【第32句】:歸老菟裘[guī lǎo tú qiú]
【解釋】菟裘:古邑名。本指魯隱公想歸老于菟裘。后用以指歸隱。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示例】望吾王仁愍,太傅哀憐,與一小鎮,休兵養疾,一二年間即歸老菟裘,幸也。 ——《舊五代史·梁書·李罕之傳》
【第33句】:歸師勿掩,窮寇勿追[guī shī wù yǎn, qóng kòu wù zhuī]
【解釋】掩:乘人不備進行襲擊。不能襲擊撤退的軍隊,也不能追殺走投無路的敵人。指特定情況下要防止敵人拼死反擊,以免不測的犧牲。
【出處】《孫子·軍事》:“歸師勿遏,師必闕,窮寇勿追。”
【示例】歸師勿掩,窮寇勿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第34句】:歸之若流[guī zhī ruò liú]
【解釋】歸附好似流水之匯流大海。比喻人心所向。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德行教訓,加于諸侯;慈愛利澤,加于百姓。故海內歸之若流水。”
【第35句】:歸正首丘[guī zhèng shǒu qiū]
【解釋】首:向;丘:土丘。傳說狐貍即將死在外邊,也要把頭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指死后歸葬于故鄉。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上》:“禮,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示例】從此故鄉日離日遠,我們幾個人,看這光景,不知還有歸正首丘的日子么? ——《苦社會》第25回
【第36句】:歸去來兮[guī qù lái xī]
【解釋】歸:返回。回去吧。指歸隱鄉里。
【出處】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示例】自不合剛下山來惹是非,不如歸去來兮。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三折
【第37句】:歸心如飛[guī xīn rú fēi]
【解釋】歸心:回家的念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樣飛快。形容回家心情十分急切。
【出處】宋·陳亮《復陸伯壽書》:“兼又新得罪于人,意況不佳,雖欲陪款語而歸心如飛,破雨東渡,但劇悵仰。”
【第38句】:歸真返璞[guī zhēn fǎn pǔ]
【解釋】真:本真;璞:未加工的玉。指去掉外飾,恢復其自然原始的面貌。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歸真返璞,則終身不辱也。”
“歸”結尾的成語
【第1句】:滿車而歸[mǎn chē ér guī]
【解釋】滿:滿滿地;歸:返回。東西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極豐富。
【出處】明·李贄《又與焦弱侯》:“然林汝寧向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茲尚未厭足,如餓狗思想隔日屎,乃敢欺我以為游嵩少。”
【第2句】:馬去馬歸[mǎ qù mǎ guī]
【解釋】比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出處】據《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老翁失馬,人以為禍,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人皆賀之,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致殘,鄉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邊塞丁壯戰死者十九,其子卻因腿跛而全。
【示例】褐衣褐見,莫陳漢戍之便宜;馬去馬歸,敢計塞翁之倚伏。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六
【第3句】:生寄死歸[shēng jì sǐ guī]
【解釋】寄:暫居。生似暫寓,死如歸去。指不把生死當作一回事。
【出處】《淮南子·精神訓》:“生:寄也;死:歸也。”
【示例】吾游遍靈境,頗有所遇,已知生寄死歸,亦思乘化而游,當更無所墨礙耳。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記·續編》
【第4句】:殊涂同歸[shū tú tóng guī]
【解釋】本指由不同途徑達到同一目的地。后比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結果。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孔穎達疏:“言天下萬事終則同歸于一,但初時殊異其涂路也。”
【第5句】:譽望所歸[yù wàng suǒ guī]
【解釋】譽望:名譽和威望;歸:歸向。指為聲譽所托,為眾人所敬仰。多指某人擔任某項重要職務是受到群眾擁護的,和他的聲譽相稱。
【出處】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自營郃分司,盧欽兼掌,譽望所歸,允集茲日。”
【第6句】:乘興而來,敗興而歸[chéng xìng ér lái,bài xìng ér guī]
【解釋】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
【出處】《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
【示例】張懷芝偕馮同至濟南,中途告別,馮總統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自回北京去了。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九十一回
【第7句】:袞衣西歸[gǔn yī xī guī]
【解釋】謂功勛卓著,位拜三公而歸。
【出處】相傳周公東征,周大夫為作《九罭》之詩,其辭曰:“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袞衣繡裳。”又曰:“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無使我心悲兮。”
【示例】卿未照朕心,殊乖素望。新政俟才,宜速銓補;俟東方化洽,當袞衣西歸。 ——《資治通鑒·晉簡文帝咸安元年》
【第8句】:視死猶歸[shì sǐ yóu guī]
【解釋】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同“視死如歸”。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行品》:“然而膽勁心方,不畏強御,義正所在,視死猶歸。”
【第9句】:具瞻所歸[jù zhān suǒ guī]
【解釋】具:同“俱”,全;瞻:視;所歸:所向。為眾人所敬慕、瞻仰。
【出處】《三國志·魏志·賈詡傳》裴松之注引《荀勖別傳》:“三公,俱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
【示例】王位兼臺輔,親懿莫二,朝野屬賴,具瞻所歸。 ——《魏書·北海王傳》
【第10句】:自拔來歸[zì bá lái guī]
【解釋】拔:擺脫,離開。自覺離開惡劣環境,歸向光明。指敵方人員投奔過來。
【出處】《新唐書·李勣傳》:“自拔以歸,從秦王伐東都,戰有功。”
【示例】自拔來歸的將日益增多,紅軍擴充,又是一條來路。 ——《毛澤東選集·井崗山的斗爭》
【第11句】:視死如歸[shì sǐ rú guī]
【解釋】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示例】我們已經是視死如歸,我們大踏步地走著我們的大路。 ——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詩
【第12句】:樂而忘歸[lè ér wàng guī]
【解釋】非常快樂,竟忘記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種場合,舍不得離開。
【出處】《史記·秦本紀》:“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
【第13句】:臨難如歸[lín nàn rú guī]
【解釋】猶言視死如歸。
【出處】《魏書·節義傳序》:“至于輕生蹈節,臨難如歸,殺身成仁,死而無悔,自非耿介苦心之人,郁怏激氣之士,亦何能若斯。”
【示例】模雄壯之烈,楷忠貞之操,殺身成義,臨難如歸,非大丈夫亦何能若此矣。 ——《北史·崔挺等傳論》
【第14句】:無家可歸[wú jiā kě guī]
【解釋】沒有家可回。指流離失所。
【出處】唐·陸贄《平朱泚后車駕還京大赦制》:“如無家可歸者,給田宅,使得存濟。”
【示例】寺僧見了他無了根蒂,漸漸怠慢,不肯相留。要回故鄉,已此無家可歸。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第15句】:破鏡重歸[pò jìng chóng guī]
【解釋】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重新團聚與和好。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侯》:“破鏡重歸,盟心不改,義實可嘉。”
【第16句】:實至名歸[shí zhì míng guī]
【解釋】實:實際的成就;至:達到;名:名譽;歸:到來。有了真正的學識、本領或功業,自然就有聲譽。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倫修行,終受當事之知;實至名歸,反作終身之玷。”
【示例】王主任要電報看了,贊他實至名歸。 ——錢鐘書《圍城》
【第17句】:白首同歸[bái shǒu tóng guī]
【解釋】歸:歸向、歸宿。一直到頭發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誼長久,始終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時去世。
【出處】晉·潘岳《金谷集作詩》:“春榮誰不慕,歲寒良獨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示例】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唐·白居易《九年十一月十一日感事而作》詩
【第18句】:罪有攸歸[zuì yǒu yōu guī]
【解釋】攸:所。罪責有所歸屬。指罪犯必受懲治。
【出處】明·陳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賜爾姬昌等節鉞,便宜行事,往懲其忤,毋得寬縱,罪有攸歸。”
【示例】清平之世,何出此逛誕之言?請敕下山西巡撫方輅查奏。如果臣言不謬,自應罪有攸歸。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三回
【第19句】:赴死如歸[fù sǐ rú guī]
【解釋】形容不怕犧牲。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季布欒布田叔傳贊》:“欒布哭彭越,田叔隨張敖,赴死如歸,彼誠知所處,雖古烈士,何以加哉!”
【示例】……真可謂赴死如歸者矣。 ——明·歸有光《王烈婦墓碣》
【第20句】:左歸右歸[zuǒ guī yòu guī]
【解釋】歸:終歸。指任憑如何打算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老爺似乎也不以為可,但左歸右歸,總歸不出個道理來。”
【第21句】:拂袖而歸[fú xiù ér guī]
【解釋】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決。指毫無留戀,回到家鄉歸隱。
【出處】元·周文質《斗鵪鶉·自悟》套曲:“您都待重裀而臥,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歸。”
【示例】厭紅塵,拂袖而歸,為丘壑情濃,名利心灰。 ——元·汪元亨《折桂令·歸隱》
【第22句】:一心同歸[yī xīn tóng guī]
【解釋】齊心趨向同一目的。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
【第23句】:掛冠而歸[guà guān ér guī]
【解釋】掛冠:把官帽掛起來。脫下官帽隨即離去。比喻辭官歸隱。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5回:“嗣因讒奸當道,朝政日非,老夫……隨即掛冠而歸。”
【示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5回:“嗣因讒奸當道,朝政日非,老夫勤王無計,恥食周祿,隨即掛冠而歸。”
【第24句】:久假不歸[jiǔ jiǎ bù guī]
【解釋】假:借;歸:歸還。原指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真正實行,后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
【出處】《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示例】謝山《鮚埼亭集》本欲仿此,然謝山歿后,其遺稿為杭世駿借去,久假不歸,后之編刻者,多未能如原恉也。 ——謝國楨《平景孫事輯·著述考》
【第25句】:袞衣以歸[gǔn yī yǐ guī]
【解釋】指功勛卓著,位拜三公而歸。同“袞衣西歸”。
【出處】相傳周公東征,周大夫為作《九罭》之詩,其辭曰:“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袞衣繡裳。”又曰:“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無使我心悲兮。”
【示例】繡斧既定,袞衣以歸。 ——唐·劉禹錫《賀門下裴相公啟》
【第26句】:物望所歸[wù wàng suǒ guī]
【解釋】物:指人,公眾;物望:眾人的希望。形容眾人所期望的。指得到群眾的信任。
【出處】《舊五代史·末帝紀》:“郢王殺君害父,篡居大位,宮中荒淫,靡所不至。洛下人情已去,東京物望所歸,公若因而成之,則有輔立之功,討賊之效。”
【示例】魏王泰未死,吳王恪物望所歸,洎執生殺之權以誅異己,欺太子之柔,唯其志以逞,何求而不得?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高祖》
【第27句】:晝錦榮歸[zhòu jǐn róng guī]
【解釋】大白天穿著錦繡衣裳回歸故里。比喻做官后重回故鄉,顯耀之極。
【出處】明·王彥貞《雍熙樂府·小桃紅·西廂百詠》:“承恩親自是邊來,端的喝聲采,晝錦榮歸寵光大。”
【第28句】:龍標奪歸[lóng biāo duó guī]
【解釋】科舉時代指狀元及第。
【出處】宋·胡繼宗《書言故事·科第類》:“大魁首奪龍標,盧肇黃頗緣宜春人,同舉。郡守獨餞頗,明年,肇狀元及第。歸。郡守接甚厚。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守大慚。”
【第29句】:捆載而歸[kǔn zǎi ér guī]
【解釋】形容帶回的東西很多。
【出處】明·馮夢龍《精忠旗·北朝復地》:“垂纛而入,轉眼捆載而歸。”
【第30句】:迷不知歸[mí bù zhī guī]
【解釋】迷:分辨不清。犯了錯誤卻不知悔改。
【出處】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矛盾自相,迷不知歸,以窘人者自窘。”
【第31句】:江海同歸[jiāng hǎi tóng guī]
【解釋】大江大海同歸于大洋。指殊途而同歸。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乙:“貞元十二年天子誕日,詔儒官與緇黃講論。初若矛楯相向,后類江海同歸。三殿談經,自此始也。”
【第32句】:異涂同歸[yì tú tóng guī]
【解釋】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論儒》:“圣人異涂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第33句】:天與人歸[tiān yǔ rén guī]
【解釋】與:賜予。舊指帝王受命于天,并得到人民擁護。后比喻人心所向。
【出處】《孟子·萬章上》:“'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明·史可法《復清攝政睿親王書》:“名正言順,天與人歸。”
【示例】當天與人歸之時,群臣備法駕大樂,恭詣南內,奏請臨朝。 ——《明史·陳循傳》
【第34句】:眾毀所歸[zhōng huǐ suǒ guī]
【解釋】眾人的毀謗集中之處。形容被大家所不齒。
【出處】漢·楊惲《報孫會宗書》:“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污辱之處,惲親行之。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栗。”
【第35句】:人望所歸[rén wàng suǒ guī]
【解釋】人望:眾望;歸:歸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眾的信任。
【出處】《隋書·高祖紀上》:“內史上大夫鄭澤、御正大夫劉昉,以高祖皇后之父,眾望所歸,遂矯詔引高祖入總朝政。”宋·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晉史》:“擁節度之重權,人望所歸,天心攸屬。”
【示例】所以當他少年時代,他已是民間人望所歸了。 ——胡適《說儒·自序》
【第36句】:異途同歸[yì tú tóng guī]
【解釋】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示例】天步悠長,人道短矣,異途同歸,無早晚矣。 ——晉·陸機《思親賦》
【第37句】:異路同歸[yì lù tóng guī]
【解釋】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文子·精誠》:“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
【示例】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 ——《淮南子·本經訓》
【第38句】:人心所歸[rén xīn suǒ huī]
【解釋】大眾所擁護的,向往的。
【出處】《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第39句】:鎩羽而歸[shā yǔ ér guī]
【解釋】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敗或不得志。指失敗或不得志而歸。
【出處】南朝宋·鮑照《拜侍郎上疏》:“鎩羽暴鱗,復見翻躍。”
【示例】這一批被斬了魔爪,“鎩羽而歸”,另一批又破門出來。 ——秦牧《手莫伸》
【第40句】:稇載而歸[kǔn zài ér guī]
【解釋】稇載:滿載;歸:返回。東西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極豐富。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國語·齊語》:“諸侯之使垂橐而入,稇載而歸。”
【第41句】:衣錦榮歸[yī jǐn róng guī]
【解釋】衣:衣服。錦:有多彩圖案的絲織品。還鄉:回家、探親。古時指做官以后,穿了錦繡的衣服,回到故鄉向親友夸耀。也說衣錦還鄉。
【出處】明·臧懋循《元曲選·石君寶〈秋胡戲妻〉三》:“謝得魯昭公可憐,賜小官黃金一餅,以充膳母之資,如今衣錦榮歸。”
【示例】一年半的工夫,果然鄉試連捷,并且探花及第,衣錦榮歸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
【第42句】:載譽而歸[zài yù ér guī]
【解釋】載:裝載。獲得榮譽后歸來。
【示例】是弟的那一個僥幸活了下來并且載譽而歸。(梁曉聲《泯滅》五)
【第43句】:責有所歸[zé yǒu suǒ guī]
【解釋】指責任有所歸屬。
【出處】明·王守仁《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寧府庫藏》:“二司掌印官并該道分巡官,不時巡視閘點,毋得視常虛應故事,儻致疏失,責有所歸。”
【示例】那堪中途脫夘,旋且待罪軍門,責有所歸,難委之某甲某乙。 ——清·徐述夔《快士傳》第十三卷
【第44句】:片甲不歸[piàn jiǎ bù guī]
【解釋】片:單,只;甲:鎧甲。形容全軍覆沒。
【出處】《平鬼傳》第六回:“不如俺先殺向前去,給他一個措手不及,殺他一個片甲不歸,方知俺的厲害。”
【示例】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71回:“我也不是說一句大話,不費吹灰之力,管保把會匪一陣殺退,叫他片甲不歸。”
【第45句】:星行夜歸[xīng xíng yè guī]
【解釋】天沒亮就出去,天黑了才回來。
【出處】《晉書·隱逸傳·夏統傳》:“幼孤貧,養親以孝聞,睦于兄弟,每采梠求食,星行夜歸。”
【第46句】:千歲鶴歸[qiān suì hè guī]
【解釋】指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出處】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一:“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遂高上沖天。”
【第47句】:企而望歸[qǐ ér wàng guī]
【解釋】企:踮起腳后跟。踮起腳后跟盼望歸來。形容殷切地期望。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吏卒皆山東之人,日夜企而望歸。”
【第48句】:虛往實歸[xū wǎng shí guī]
【解釋】無所知而往,有所得而歸。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示例】昉樂人之樂,憂人之憂,虛往實歸,忘貧去吝。 ——《南史·任昉傳》
【第49句】:天命有歸[tiān mìng yǒu guī]
【解釋】天命:上天的意志;歸:歸宿。上天所安排的歸宿。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三分天下,周土已得二分,可見天命有歸,豈是人為。”
【示例】他原是妲己的舅公的干女婿,做著祭酒,因為知道天命有歸,便帶著五十車行李和八百個奴婢,來投明主了。 ——魯迅《故事新編·采薇》
【第50句】:怨曠思歸[yuàn kuàng sī guī]
【解釋】曠:久;怨曠:長期別離。長期別離,盼望早日還鄉。
【出處】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又操軍吏士,其可戰者皆自出幽冀,或故營部曲,咸怨曠思歸,流涕北顧。”
【示例】留義募將士既久,咸怨曠思歸,或有輒去者,乃題鄴城門。 ——《晉書·成都王穎傳》
【第51句】:眾望攸歸[zhòng wàng yōu guī]
【解釋】眾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眾中威望很高。
【出處】《晉書·解系閻鼎等傳論》:“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曾無與二。”
【第52句】:殊途同歸[shū tú tóng guī]
【解釋】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示例】一道題,往往有幾種解法,但殊途同歸,答案只能有一個。
【第53句】:賓入如歸[bīn rù rú guī]
【解釋】賓客來此如歸其家。形容招待客人熱情周到。
【出處】《國語·周語中》:“膳宰致饔,廩人獻餼,司馬陳芻,工人展車,百官以物至,賓入如歸。是故小大莫不懷愛。”
【第54句】:敗興而歸[bài xìng ér guī]
【解釋】敗興: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緒低落。掃興地歸來。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各軍士未及領賞,草草而散。正是: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第55句】:殊致同歸[shū zhì tóng guī]
【解釋】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同“殊涂同歸”。
【出處】《隋書·五行志上》:“夫神則陰陽不測,天則欲人遷善。均乎影響,殊致同歸。”
【第56句】:全受全歸[quán shòu quán guī]
【解釋】封建禮教認為人的身體來自父母,應當終身潔身自愛,以沒有受過污辱損害的身體回到父母生我時那樣。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于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示例】只聞古有孝子曾參,全受全歸,發膚無有毀傷者。 ——太平天國·洪仁隊⒔芄檎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