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域”的成語(9個)
本文整理了阽危之域、絕域殊方等含“域”的成語9個,其中“域”結尾的成語6個,“域”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域”結尾的成語【第1句】:阽危之域[diàn wēi zhī yù]
【解釋】阽危:危險;域:境地。危險的境地。
【出處】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故能出人于阽危之域,躋俗于仁壽之地?!?/p>
【第2句】:遐方絕域[xiá fāng jué yù]
【解釋】指邊遠偏僻的地區。
【出處】宋·李清照《金石錄后序》:“后二年,出任宦,便有飯蔬衣餗,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p>
【示例】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訛》:“名山大川,遐方絕域,固本治水作貢之文。”
【第3句】:大同境域[dà tóng jìng yù]
【解釋】古代儒家宣揚的“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也指共產主義社會。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p>
【示例】使人類進到大同境域。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第4句】:殊方絕域[shū fāng jué yù]
【解釋】指極遠的地方。
【出處】唐·呂溫《地志圖序》:“名山大川,隨顧奔走;殊方絕域,舉意而到。”
【示例】《元史·揭傒斯傳》:“殊方絕域,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為榮云?!?/p>
【第5句】:不分畛域[bù fēn zhěn yù]
【解釋】畛域:范圍,界限。不分界限、范圍。也比喻不分彼此。
【出處】《莊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示例】我們善堂是不分畛域的,往時各省有了災荒,沒一處不去賑濟。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八回
【第6句】:殊方異域[shū fāng yì yù]
【解釋】殊方:遠方;異域:異邦。泛指遠方或國外。
【出處】晉·裴秀《禹貢九州地域圖論》:“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峰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p>
【示例】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阇國》
“域”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絕域殊方[jué yù shū fāng]
【解釋】指邊遠偏僻的地方。
【出處】《晉書·裴秀傳》:“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峰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p>
【第2句】:異域殊方[yì yù shū fāng]
【解釋】異域:不同地區。殊方:異地他鄉。指邊遠偏僻的地方。
【出處】晉·裴秀《禹貢九州地域圖論》:“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峰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p>
【示例】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游子懷鄉兮不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兮殊海之中。 ——明·五守仁《瘞旅文》
【第3句】:絕域異方[jué yù yì fāng]
【解釋】絕域:極其遙遠的地方;異方:異地他鄉。指邊遠偏僻的地方。
【出處】晉·裴秀《禹貢九州地域圖論》:“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峰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p>
【示例】朝廷置靈武于度內,幾百年矣,議者以為絕域異方,曾不敢近,而況于取之乎。 ——宋·蘇軾《御試制科策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