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取巧的意思是什么(投機取巧解釋和意思)
躲懶粵語有多種說法,比如偷雞,蛇王,還有吞脬。
躲懶為什么叫偷雞?
投機取巧的”投機”,是”偷雞”的諧音。
投機取巧,指利用時機和巧妙方法謀取個人私利,也指不愿下苦功夫,憑小聰明僥幸取得成功。指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私利。也指靠小聰明占便宜。
哪些詐病不上班、逃學的人,就是耍小聰明,投機取巧的人。粵語中的”機”與”雞”諧音,所以就把投機取巧的”投機”,說成”偷雞”了。
躲懶為什么又叫“吞脬”?
粵語的脬就是普通話的泡:pào ,本義:用液體浸物品。如:泡茶、泡菜、泡飯、泡湯(喻事情或愿望落空)。
衍義:引申指“氣體在液體內使液體鼓起來的球狀體”。如:泡沫、泡影。
清李家寶《官場現形記》四十六回:“童某吃的是本土,是不相干的。”王爺說:“吃煙吞泡還不是一樣嗎,怎么叫做不相干呢?”
泡指氣體在液體內使液體鼓起來造成的球狀或半球狀體:水泡。肥皂泡兒。
那么,偷懶為什么叫吞脬?廣東人把吃鴉片這動作叫做”吞泡”,由于吃鴉片需要很多時間,所以”吞泡”又有偷懶的意思。
舊香港時代,吸食鴉片煙仍然普遍。據說當時有位男影星亦有此好,每當未需“埋位”(上場表演)時會挨靠在一旁,吸食鴉片。吸食鴉片的原理是用一支煙槍,一端盛著鴉片,另一端用口吸。當鴉片被火燃著,會形成一個“泡”,用家就是用吸泡內的空氣。
片場的人問:“XX在那里?”另一人答:“他在吞泡。”故此,“吞泡”最早指的是吸食鴉片煙。引伸到以後“偷懶”有“吞泡”這俗稱。
泡:pāo 衍義:引申指“鼓起而松軟的東西”。如:眼泡、豆腐泡兒。
泡粵語讀作脬(pāo)”,《頭條百科》:脬,指的是鼓起而輕軟之物,如魚的氣囊一類。(常叫:魚脬)。
所以,吞泡的粵語是“吞脬”。
躲懶粵語又為什么叫”蛇王”?
是因為以前香港盛行鴉片,吸鴉片的人是睡在床上,像蛇冬眠時一樣,卷縮成一團,由于人們用煙槍壺吸煙時,鴉片會因受熱而漲成泡泡,漲成泡泡后,人們又把它吸回去,所以人們把吃鴉片這動作叫做”吞泡”,由于吃鴉片需要很多時間,所以”吞泡”又有偷懶的意思,慢慢,”吞泡”演變成”吞脬”。
躲懶粵語為什么叫”蛇王”?另外有一種說法:
蛇王不是指廣東人對蛇專家的稱謂,而是另有所指。蛇王中的蛇其實是卸的諧音,卸指卸責,即不肯承擔,應做的沒去做,相當于躲懶;
那么,“蛇王”就是卸中稱王,異常躲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