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智的近義詞
[mark_b]
鼓智的相關詞: 鼓腮、鼓洽、鼓搗、鼓足、鼓包、鼓錘、鼓勵、鼓氣、鼓脹、鼓吹
[/mark_b]
鼓智的意思:運用智慧。
鼓智的拼音:[ gǔ zhì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鼓洽:謂普遍鼓動推行。《舊唐書·文宗紀上》:“朕方推表大信,置人心腹,庶使諸侯方岳,鼓洽道化,夷貊飛走,暢泳治功。”
【第2句】:鼓脹:凸起;脹起:手背上暴出幾條~的青筋。
【第3句】:鼓勵:鼓勵,指激發;勉勵。也指振作精神。鼓勵使人進步,打擊使人落后。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人們都把由衷的夸獎和鼓勵看作是人類心靈的甘泉。
【第4句】:鼓掌:“鼓掌”古稱“拊掌”,今謂之“拍手”,是表示高興的肌體語言,是內心激動、興奮情緒的外部表現,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鼓掌起源于何時何地,今已無從考證。在我國,對鼓掌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的《韓非子·功名》一文,文曰:“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言下之意,兩手相拍,才會有聲音。當然它的本意與后來人們常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意思已相去甚遠。這說明公元前230年左右已經有了鼓掌之說。鼓掌是指兩只手互拍,表示認可和贊同的一種肢體反應。鼓掌的標準禮儀為:雙手置于胸前,用右手掌輕擊左手掌,通常不少于10次,表示鼓勵或歡迎。掌聲的時間越長,就表示越熱情越歡迎。
【第5句】:鼓吹:鼓吹,指一般的儀仗樂隊;提倡鼓動;贊揚、宣傳。漢代列於殿庭的樂隊,宴群臣及君上餐食時所用。大駕出游,有黃門前後部鼓吹,則用於儀仗之間;又賞賜有功之臣時,如班超拜長史,假鼓吹麾幢,即是臣下受特賜之例。
【第6句】:鼓角:鼓角,指戰鼓和號角的總稱。古代軍隊中為了發號施令而制作的吹擂之物。語出《后漢書·公孫瓚傳》:“袁氏之攻,狀若鬼神,梯沖舞吾樓上,鼓角鳴於地中,日窮月急,不遑啟處。”
【第7句】:鼓搗:鼓搗:反復撥弄的意思。《紅樓夢》第六三回:“一罈酒我們都鼓搗光了,一個個喝的把臊都丟了。
【第8句】:鼓足:詞目:鼓足拼音:gǔzú引證解釋:指鼓架的四足。借指鼓架。《禮記·明堂位》:“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縣鼓。”鄭玄注:“足,謂四足也。”《隋書·音樂志下》:“夏后氏加四足,謂之鼓足。”
【第9句】:鼓浪:鼓浪,讀音gǔlàng,漢語詞語,指鼓起波浪。
【第10句】:鼓蕩:【第1句】:亦作“鼓盪”。鼓動激蕩。
【第11句】:鼓包:【第1句】:(~兒)
【第12句】:鼓朄:擊小鼓。
【第13句】:鼓舌:鼓舌。指掉弄口舌。多指花言巧語。
【第14句】:鼓缶:鼓缶是古人用來表達敲奏一種瓦質樂器,也指喪妻。
【第15句】:鼓氣:鼓氣,深吸一個口氣進肚腔,通過肉體進行壓縮,其間肩膀會下沉,使人說話會有力(一般常見句例,深吸一口氣大喊出來),且腦子會處在超一般的清醒狀態,小力于四肢一般作用于精細行為,例如,人們常囑咐,深吸一口氣,其實一般都沒呼出來。大力于四肢,可以鞏固于腰肢,麻痹一些感官,起到氣拔山河之勢。鼓氣,鼓起氣勢;鼓舞士氣。例如:老師不斷為緊張的學生~|看到兒子想打退堂鼓,爸爸忙為孩子~。反義詞:泄氣xièqì,例如:你現在可別~|凡事不可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