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會的經歷對找工作有幫助嗎?
從收作業的組長;到幫老師發卷子的課代表;再到組織活動的部長。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和各種各樣的學生干部打交道,到了大學更是如此。
前有查寢的霸道學姐張美玉;后有沒收電腦的囂張學長花臂哥。
學生會的風評也因此頗受影響。
那么,在找工作時,學生會的工作經歷到底有沒有幫助呢?
HR會怎么看待呢?
先說結論吧,沒有什么影響。
大部分HR對同學們在學生會的經歷并不是很care。淘汰和錄用的標準往往是根據申請崗位和簡歷總體內容匹配度來決定的。
01 學生會經歷到底有什么用?
在參加校招前,很多同學都覺得自己在學生會的經歷很有用,但實際情況可能正好相反。
首先,在校招期間,一個HR要看成百上千份簡歷。這其中,學生會主席都很常見,更別說什么干部了。
所以,閱“歷“無數的HR早就無感了。
其次,同學們在學生會期間策劃并舉辦過活動,拉過贊助,跑過流程,開過很多會,客觀上做了一些實際的工作。在具體的工作溝通和技巧方面有一些優勢,但這些優勢只會后置地體現在參加求職結束后,并不能直接幫助大家在校招中脫穎而出。
最后,真正對大家有幫助的并不是單純的學生干部經驗,而是由此培養出來的思維能力、變通能力、溝通能力和執行能力。
所以,所謂的學生會經歷并不是一種神奇的光環,在求職過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你自身的能力和積累與企業的人才訴求是否契合!
02 經歷比頭銜重要
很多同學在簡歷中強調了自己在學生會的職位和頭銜,但是沒有寫出相關的經歷去配合這個頭銜。
這就會給HR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讓他們覺得你似乎并沒有做什么實際的事情,只是在白混資歷而已。
這可是一個大大的減分項啊。
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在簡歷中豐富自己在學生會的經歷,以此來增強說服力。
我們仔細看過很多最終被錄用的同學的簡歷,他們的簡歷上同樣會有“主席”、“部長”之類的字眼,但是他們寫了很多實際經歷在下面作補充說明,通過校園經歷包裝了自己的能力:
而這四點能力,在職場上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被當做職場“元能力”了。
對于這樣的人,企業當然會覺得更合適,因此也會更愿意發放啊。
我們寫簡歷是為了找工作,而HR看簡歷是為了判斷我們是否適合這個工作,所以我們在寫經歷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如何做到人崗匹配,考慮HR到底想了解些什么經歷的內容,依照崗位的要求來表達自己的校園經歷。
03 簡歷到底應該怎么寫?
沒有數字的簡歷不是好簡歷!有數字的經歷看起來更真實,數字也讓我們可以橫向對比,更精確的感受程度和水平。
比如一段社團(打雜)經歷,如果把數字加進去,描述為“聯系23個參演社團的200多名工作人員,共通知了6次會議,記錄會議摘要1萬多字,協調排練場地34次”,就清晰地表現出了執行力。
任何一段文字內容的安排順序,如果不符合人的思維習慣,讀起來就會很吃力。下面兩種敘述方式是最適合校園經歷的:
時間順序
也可以叫做流程順序。如果要描述地是一個獨立的項目,可以把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依次寫出來,交代清楚。
邏輯順序
如果在一個組織中參與了多個項目,或者做了很多彼此關聯度不大的事情,可以一句話寫一個項目,描述清楚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結果如何。一件事寫清楚,另起一點寫下一件事。
其實,就算沒有實習經歷,只要寫好校園經歷,我們的簡歷一樣可以脫穎而出,關鍵是如何梳理和描述經歷去打動HR。
“學生會主席、干部”并不是加分/扣分項,重要的是你在其中所鍛煉的能力是否匹配崗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