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稚珪《北山移文》原文以及賞析
《北山移文》
鐘山之英,草堂之靈,馳煙驛路,勒移山庭。夫以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度白雪以方潔,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萬乘其如脫,聞鳳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瀨,固亦有焉。豈期終始參差,蒼黃翻覆,淚翟子之悲,慟朱公之哭,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后黷,何其謬哉!嗚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學遁東魯,習隱南郭,偶吹草堂,濫巾北岳,誘我松桂,欺我云壑,雖假容于江皋,乃纓情于好爵。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蔑王侯。風情張日,霜氣橫秋。或嘆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游。談空空于釋部,核玄玄于道流。務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爾乃眉軒席次,袂聳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風云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至其紐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張英風于海甸,馳妙譽于浙右。道帙長殯,法筵久埋。敲撲喧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琴歌既斷,酒賦無續。常綢繆于結課,每紛綸于折獄。籠張、趙于往圖,架卓、魯于前箓,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
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松落陰,白云誰侶?澗戶摧絕無與歸,石徑荒涼徒延佇。至于還飆入幕,寫霧出楹,蕙帳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曉猿驚。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于是南岳獻嘲,北壟騰笑,列壑爭譏,攢峰竦誚。慨游子之我欺,悲無人以赴吊。故其林慚無盡,澗愧不歇,秋桂遺風,春蘿罷月,騁西山之逸議,馳東皋之素謁。
今又促裝下邑,浪栧上京,雖情投于魏闕,或假步于山扃。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無恥,碧嶺再辱,丹崖重滓,塵游躅于蕙路,污淥池以洗耳。宜扃岫幌,掩云關,斂輕霧,藏鳴湍,截來轅于谷口,杜妄轡于郊端。于是叢條瞋膽,疊穎怒魄,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
〔注〕
鳳吹: 《列仙傳》: “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常游于伊、洛之間。”
薪歌: 《文選·北山移文》呂向注: “蘇門先生游于延瀨,見一人采薪,謂之曰: ‘子以終此乎?’采薪人曰: ‘吾聞圣人無懷,以道德為心,何怪乎而為哀也。’遂為歌二章而去。”
“淚翟子”二句: 《淮南子·說林訓》: “楊子見歧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翟子,墨翟。朱公,楊朱。
“尚生”二句: 《后漢書·逸民·向長傳》: “向長字子平(注: “《高士傳》‘向’字作‘尚’。”)河內朝歌人也。隱居不仕。……建武中,男女娶嫁既畢,敕斷家事,勿相關當,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終。”仲氏,《后漢書·仲長統傳》: “仲長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人也。……每州郡命召,輒稱疾不就。常以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揚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滅,優游偃仰,可以自娛。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
學遁東魯: 《莊子·讓王》: “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顏闔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飯牛。魯君之使者至,顏闔自對之。使者曰: ‘此顏闔之家與?’顏闔對曰: ‘此闔之家也。’使者致幣,顏闔對曰: ‘恐聽謬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使者還,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已。故若顏闔者,真惡富貴也。”習隱南郭: 《莊子·齊物論》: “南郭子綦隱幾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文中所謂“學遁”、“習隱”,是說周子只是學習隱遁者的姿態。
王孫: 指隱士。《楚辭·招隱士》: “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空空: 佛教般若學說,認為一切皆空。空是假名,假名亦空,故稱空空。《大智度論》卷四六: “何等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滅故。”釋部: 佛家典籍。
玄玄: 《老子》: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家用以形容“道”的深遠微妙。道流: 道家。
務光: 《列仙傳》: “務光者,夏時人也。殷湯伐桀,因光而謀,光曰: ‘非吾事也。’湯得天下,已而讓光,光遂負石沉窾水而自匿。”涓子: 《列仙傳》: “涓子者,齊人也。好餌術,隱于宕山。”
芰制、荷衣: 屈原《離騷》: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此指隱士的衣服。
張: 西漢張敞,拜膠東相,有治績,擢守京兆尹。趙: 西漢趙廣漢,為陽翟令,以治行尤異,遷京輔都尉,守京兆尹。卓: 東漢卓茂,為密縣令,人納其訓,吏懷其恩,數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遺。魯: 東漢魯恭,拜中牟令,專以德化為治,不任刑罰。籠: 籠蓋。往圖,過去的記載。架: 同“駕”,超越。箓: 簿籍。
三輔: 漢代稱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三輔豪,治理三輔的能吏。九州牧: 天下各處的地方長官。
落: 遺留、剩余。
謝: 辭絕。逋客: 逃亡者,指周子,謂其從退隱的山林中逃亡。
《北山移文》是南朝駢文中的一篇名作。北山,即鐘山,因在建康城(南朝京都,今江蘇南京市)北,故名。移文,古代官府文書的一種,旨在曉喻或責備對方。本篇借用這一文體,假托北山山靈口吻,對周颙表面愛好棲隱、實際貪求官位的行為予以揭露和鞭撻。文中的周子,是指當時著名文人周颙。《文選》呂向注說: 周颙初隱居鐘山,“后應詔出為海鹽縣令,欲卻過此山。孔生(孔稚珪)乃假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得至”。但考《南齊書·周颙傳》,颙曾為剡令、山陰縣令,未嘗為海鹽縣令;一生仕宦不絕,未嘗有隱而復出之事。他在鐘山立隱舍,系在中央朝廷任職時供假日休憩之用。呂向之說,與正史記載不合,不足憑信。本文實際是一篇游戲文章,故其中所言不一定合于事實。魏晉南北朝時代,游戲文學頗為發達,作品眾多,故《文心雕龍》有《諧隱》專篇著重論述這類文章。孔稚珪與周颙均在朝廷任職,又都擅長文學,是文酒之交。孔稚珪為人富有風趣。本文就是作者在當時游戲文學發達的歷史背景下,借用移文這一形式,和朋友開開玩笑的。
文章首段一開始指出: 鐘山和周子所居草堂的神靈,為了譴責周子的行為,刻這篇移文于山庭。接著以對照手法,描寫世間有真假兩種隱士。真隱士為人耿介有節操,超脫世俗,與白雪青云比高潔,視千金之重為草芥,萬乘之尊如敝屣。假隱士則是不能始終如一,反覆無常,其心被利祿所染,不能保持節操。如果墨翟、楊朱看到他們的所作所為,一定會悲痛哭泣。作者慨嘆像尚子平、仲長統這樣高潔之士已經不在,世間真隱士少假隱士多,致使美麗的山林非常寂寥,長期無人賞識。描寫兩種隱士,主旨是揭露批評假隱士的反覆無常,為下文直接描寫周子作張本。寫真隱士的高潔和蔑視爵祿,是作為一種陪襯,對照出假隱士的虛偽和庸俗。全段富于抒情氣息。開頭“鐘山之英”四句,運用短促的四字句,語調沉重,仿佛透露著鐘山和草堂英靈的憤怒情緒。下面具體描寫中,穿插了“吾方知之矣”,“固亦有焉”,“何其謬哉”等感嘆語句,逐步渲染著贊美真隱士,批評假隱士的感情。又結以“尚生不存”四句,把這種感情引到了高峰。
第二段描寫周子由隱居而出山。周子博學能文,不失為流俗中特出的士人。他學習隱居,表面裝得像隱遁東魯的顏闔和南郭子綦那樣,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帶著隱士頭巾居于北山草堂,欺騙山中的松桂云壑,實際內心牽掛爵祿。他初至北山時,氣概不可一世,把古代著名隱士巢父、許由以至百家名士、王公大人等都不放在眼里,還慨嘆沒有幽人佳士與之作伴。他在草堂談玄講佛,議論風生,其風度連古代隱士務光、涓子都不能比擬。可是,當朝廷使者帶著征召文書,乘著車馬來到山中時,周子為之“形馳魄散,志變神動”,立刻顯現假隱士的原形。他高興得在席間筵上眉目飛揚,衣袖聳舉,很快撕毀了隱士服裝,露出一副塵俗之相。接著作者以擬人化手法,寫山中風云、泉石、林巒、草木等目擊周子變節行為,為之憤怒凄愴,若有所失。本文長于夸張手法,中間兩段尤為突出。本段寫周子隱居時的昂揚意氣,寫他準備應詔出山時的庸俗神態和行為,寫山中景物的悲憤感情,都出以夸張的筆墨,形象鮮明生動。
第三段寫周子出山做官和北山寂寥蒙恥的情狀。周子接受朝廷委任,佩帶了官員所用的銅印和黑色綬帶,在海濱地區浙右紹興一帶做方圓約百里大的一縣之長(周颙曾為山陰令、剡令),名聲很響。他平時忙于聽取訴訟、決斷案子、懲辦犯人、考核官吏等公務,隱居時的那種談玄講佛、彈琴唱歌、飲酒賦詩的風雅韻事一概拋棄了。周子做官很有政績,幾欲凌駕漢代張敞、趙廣漢、卓茂、魯恭等那些著名地方官吏之上。在周子忙于公務的同時,北山卻是非常凄清冷落。高霞、明月等美景,無人作伴;澗戶石徑,無人憩息;山中一片寂寥,徒聞夜鵠悲鳴,曉猿驚嘯。北山出了個“解蘭縛塵纓”的假隱士,于是附近的南岳、北壟等都加以譏誚,使北山蒙垢含恥,慚愧非常,山中秋桂春蘿,對著風月良辰,也是心情沉重而不能舒展。這一段和上一段一樣,也運用了夸張手法,寫得具體生動。下半寫北山凄涼和蒙恥部分,尤覺語言精警,色彩鮮明,富有詩情畫意。相傳宋代王安石誦此篇,特別賞愛“使我高霞孤映”四句,認為奇絕,是很有見地的。從結構上說,下半寫北山的蒙垢含恥和凄涼怨憤,為末段拒絕周子再度來臨作好了鋪墊。
末段寫北山擔心周子重來,決心擋駕,點明了移文的主旨。周子從地方進京,可能要重來北山游憩,這樣將使山中芳草、崖嶺等再度受辱。北山英靈決定閉山門,藏美景,在谷口郊端截住周子的車馬,不讓他入山。在山神的意志感召下,山中叢叢草樹,怒氣填膺,決心回俗士之車,謝絕離山出仕的逋逃客。本段寫得虎虎有生氣,充分表達了北山的憤怒心情和斷然行動。結尾“請回俗士駕”兩句,義正辭嚴,筆力勁健,與開頭“鐘山之英”四句互相呼應,有力地點明了寫作這篇移文的主旨。
六朝時代,由于老莊出世思想流行,貴族文人們在江南秀麗的山林環境中,往往愛好過隱居生活;但他們又不免貪戀官爵和榮華富貴。這種退隱與出仕的矛盾,在一部分文學作品中也有所反映。《文心雕龍·情采》所謂“志深軒冕,而泛詠皋壤”,就是批評當時文人那種心愛官爵而又吟詠山林之樂的虛假文風。如上所述,本篇雖是作者對友人開開玩笑的游戲文章,但在客觀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文人醉心做官、言行不一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認識意義。
本文的藝術成就很高。它寫人寫景,善于運用艷麗多姿的語言,描繪得形象鮮明生動,富有感染力。寫真隱士,是度白雪、干青云、芥千金、屣萬乘,其高潔之態躍然紙上。寫周子的行為神態,更為具體生動。例如“形馳魄散”以下,只短短六句,就使熱中功名富貴的假隱士原形畢露。文中用擬人法寫山林景色和情緒,尤覺絢爛多姿。寫怨憤則是“風云凄其帶憤”等等,寫凄清則是“高霞孤映”等等,寫慚愧則是“林慚無盡”等等,無不色彩繽紛,耀人眼目。在刻畫人物、景物時,除多用夸張筆墨外,還善于運用對比手法。第一段以真隱士與假隱士對比,顯示出假隱士的可鄙。第二段以周子原先的意氣和接受征聘時的舉動對比,顯示出周子的庸俗虛偽。第三段以周子的得意熱鬧和北山的失意凄涼對比,顯示出周子的負心。這樣對比來寫,更加突出了周子作為假隱士的丑惡面目,達到了譴責對方的目的。
全文富于抒情氣味。它構思奇巧,假托山靈口吻抒寫,把山中山巒草木等都擬人化,便于抒發種種感情。再穿插了“澗戶摧絕無與歸”,“蕙帳空兮夜鵠怨”等類似七言詩的句子,更顯得詩味濃郁。本文運用辭賦體裁,除句尾押韻外,還注意句中平仄協調,音韻鏗鏘。無論是意境或語言,都使人如讀一篇優美的抒情詩。
南朝駢文流行,本文也采用駢體,除重視辭藻、用典外,特別注意對偶的工巧。全文用了許多四言句、六言句(這是駢文最常用的句式),對偶整齊工致。此外更穿插運用了若干三言、五言、七言句;除對偶句外,還穿插了少數散句。這樣就使文章于整齊中具有流動的韻致,避免了一般駢文容易發生的呆板之病。短句節奏較緊促,長句較舒緩,交錯使用,宜于表現不同的情景和感情。例如“將欲排巢父,拉許由,傲百氏,蔑王侯。風情張日,霜氣橫秋”諸句,句短而語氣緊急,很好表現了周子的高昂氣概。又如“蕙帳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曉猿驚。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諸句,句長而語氣舒緩搖曳,很好表現了北山哀怨悵惘之情。
《北山移文》卓越的藝術成就,標志著南朝駢文藝術達到了高峰。
作者介紹:孔稚珪(447~501)南朝齊駢文家。一作孔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劉宋時,曾任尚書殿中郎。齊武帝永明年間,任御史中丞。齊明帝建武初年,上書建議北征。東昏侯永元元年(499),遷太子詹事。死后追贈金紫光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