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秋日宴季處士宅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王勃:秋日宴季處士宅序
王勃
若夫爭名于朝廷者,則冠蓋相趨;遁跡于丘園者,則林泉見托。雖語默非一,物我不同,而逍遙皆得性之場,動息非自然之地,故有季處士者,遠辭濠上,來游鏡中。披白云以開筵,俯青溪而命酌,昔時西北,則我地之琳瑯;今日東南,乃他鄉之竹箭,又此夜乘槎之客,猶對仙家;坐菊之賓,尚臨清賞,既而依稀舊識,歡吳鄭之班荊,樂莫新交,申孔程之傾蓋。向時朱夏,俄涉素秋,金風生而景物清,白露下而光陰晚。庭前柳葉,才聽蟬鳴;野外蘆花,行看鷗上。數人之內,幾度琴樽;百年之中,少時風月。蘭亭有昔時之會,竹林無今日之歡。丈夫不縱志于生平,何屈節于名利?人之情矣,豈曰不然。人賦一言,各申其志,使夫千載之下,四海之中,后之視今,知我詠懷抱于茲日。
王勃為“初唐四杰”之一。他散文創作上主要部分是駢文。他用駢文寫過不少賦、序、碑、啟一類的文章,其中以序文最為令人注目。在他的序文中,除著名的《滕王閣序》而外,尚有不少篇章很值得一讀。這篇《秋日宴季處士宅序》就是一例。它是王勃于龍朔三年(663)秋游越州(今浙江紹興市)時所作。當時,作者才十四歲。在越州,他受到一位姓季的處士的接待。在季家的一次宴會上,他寫了這篇序文。
文章開始,交代與季處士相識之緣。從“季處士者,遠辭濠上,來游鏡中”幾句看,這位季處士可能也是從北方來到越州的。濠水在今安徽省鳳陽縣境內。鏡中指山陰南湖(今紹興市鑒湖)。鑒湖為當時游覽勝地,在此宴飲賞景,自然別有情趣。
接下來作者便寫宴會的情景。“披白云以開筵,俯青溪而命酌”,寫開筵,卻即景道來,頗見豪情,接以“昔時西北”四句點明自己與季處士一樣,皆為羈留他鄉之人。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感到寂寞。在友人的陪同之下,他乘槎夜游,“猶對仙家”,心神十分暢快?!白罩e,尚臨清賞”,一邊飲酒,一邊賞景,更是樂在其中。下面“既而依稀舊識,歡吳鄭之班荊,樂莫新交,申孔程之傾蓋”幾句,寫宴會上的氣氛,給人以和諧、熱烈之感?!鞍嗲G”,是化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班荊相與食”之句,貼切而不冷僻。這宴會是在秋季的一天傍晚舉行的:“向時朱夏,俄涉素秋,金風生而景物清,白露下而光陰晚”。時令交代清楚之后,接著的四句,作者便集中具體地描繪了當時所見的景物:“庭前柳葉,才聽蟬鳴;野外蘆花,行看鷗上?!边@一描寫,不僅文筆精潔,且靜中含動,動中有靜,有聲有色,極富詩情畫意。寫了景色之后,又將筆鋒轉到宴會上來,寫道:“數人之內,幾度琴樽;百年之中,少時風月?!睆倪@里可以看出,當時參加宴會的都是一些青少年。
序言的寫作是有感而發,并非一般的游覽記事,“蘭亭”二句,在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以下,文章便進入議論。“丈夫不縱志于生平,何屈節于名利?”這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其積極的一面。作者說這是人之常情所在。最后以“使夫千載之下,四海之中,后之視今,知我詠懷抱于茲日”,點破作序的旨意。
綜觀全文,寫景記事,文筆流暢;抒懷述志,感情濃烈。從行文看,全文多用四六對句,并時加一些虛詞,讀來情韻抑揚,兼具聲色之美。有人說:初唐文是‘辭賦家之文”。從本文即可見其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