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呂氏春秋·盡數》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呂氏春秋·盡數》原文鑒賞
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①,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②。畢數之務,在乎去害③。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④,五者充形則生害矣⑤。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⑥。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⑦,七者動精則生害矣⑧。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精氣之集也⑨,必有入也⑩。集千羽鳥,與為飛揚(11);集于走獸,與為流行(12);集于珠玉,與為精朗(13);集于樹木,與為茂長(14);集于圣人,與為夐明(15)。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16),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 因長而養之,因智而明之。
流水不腐,戶樞不螻(17),動也。形氣亦然(18)。形不動則精不流,清不流則氣郁(19)。郁處頭則為腫、為風(20),處耳則為揭、為聾(21),處目則為蔑、為盲(22),處鼻則為鼽、為窒(23),處腹則為張、為疛(24),處足則為痿、為蹷(25)。
輕水所(26),多禿與癭人(27);重水所(28),多尰與躄人(29);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30),多疽與痤人(31);苦水所,多尪與傴人(32)。
凡食,無強厚味(33),無以烈味重酒(34),是以謂之疾首(35)。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36)。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37),百節虞歡(38),咸進受氣(39)。飲必小咽,端直無戾(40)。
今世上卜筮禱祠(41),故疾病愈來。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42),何益于中?夫以湯止沸([email protected],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故巫醫毒藥(44),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
【注釋】 ①便:利。 ②畢:盡。數:指壽數,人的自然的壽命。 ③去:避開。 ④大:指過分,超過正常限度。 ⑤充:塞。形:形體,與文中的“精”、“神”相對。 ⑥接神:與精神交接。 ⑦霖:連下幾天的大雨。 ⑧動:搖動。精:指人體內的精氣。 ⑨精氣:指形成萬物的陰陽元氣。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者認為,精氣是一種原始物質,萬物的形成與變化是精氣的表現和作用。 ⑩入:指所入之形。 (11)與:猶“因”,憑借。 (12)流:流動,這里引申為行走。 (13)朗:明亮。 (14)茂長:繁茂生長。 (15)復(xiong兇去聲)明:聰明睿智。 (16)因:依。輕:指輕盈的形體,即上文的“羽鳥”之類。 (17)戶樞:門上的轉軸。螻:天螻,秦晉之間謂之“蠹”。這里用如動詞,生蟲蛀蝕。 (18)氣:中國古醫家把人體生理上的新陳代謝、內部機能活動的原動力稱作“氣”。 (19)郁:郁結,滯積。 (20)風:指臉腫。 (21)挶(ju局):耳病。 (22)蔑(mie滅):眼眶紅腫。 (23)鼽(qiu求)、窒:都指鼻道堵塞不通。 (24)張、疛(zhang zhou丈肘):都是腹部疾病。張:脹,指腹部脹滿。疛:小腹疼痛。 (25)痿、蹷(wei jue委厥):都是足部疾病。 (26)輕水:含鹽份及其它礦物質過少的水。 (27)癭(ying影):頸部生囊狀瘤。 (28)重水:含鹽分及其它礦物質過多的水。 (29)馗(zhong腫):腳腫。躄(bi必):跛腳。 (30)辛:辛辣。 (31)疽(ju居);毒瘡。痤(cuo錯陽平):癰。 (32)尪(wang汪):骨骼彎曲癥。胸、脛、背骨骼彎曲都稱“尪”。傴(yu魚):脊背彎曲。 (33)強厚:指具有濃烈厚味的食物,即下文的“烈味”、“重酒”。味:涉下句而衍。 (34)重:濃烈。(35)疾首:導致疾病的開端。 (36)五藏(zang葬):即五臟,指脾、肺、腎、肝、心。葆:安。古醫家以“胃為五藏之本”,胃調和,五臟就安適了。(37)將:養。神氣:即精氣,精神。 (38)百節:指周身關節。本書《達郁》篇說“凡人三百六十節”,說“百節”,稱其全數。虞:娛,舒適。(39)咸:都。受氣:受到精氣的滋養。 (40)戾:這里是扭轉的意思。(41)上:尚,崇尚。卜筮(shi士):古時用龜甲占吉兇叫卜,用蓍(shi)草占吉兇叫筮。禱詞:祈神求福叫禱,得福后祭神報謝叫祠。 (42)招:箭靶。 (43)湯:滾開的水。 (44)毒藥:這里指治病的藥物,其味多苦辛,故稱。
【今譯】 天生出陰陽、寒暑、燥濕、四時的更替、萬物的變化,沒有一樣不給人帶來益處,也沒有一樣不對人產生危害。圣人能洞察陰陽變化對人適宜的一面,能辨析萬物對人有利的地方,以利于生命,因此,精神安守在形體之中,壽命能夠長久。所謂長久,不是說壽命本來短而使它延長,而是使壽命終其天年。終其天年的關鍵在于避開危害。什么叫避開危害?過甜、過酸、過苦、過辣、過咸,這五種東西充滿形體,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過喜、過怒、過憂、過恐、過哀,這五種東西和精神交接,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過冷、過熱、過燥、過濕、過多的風、過多的雨、過多的霧,這七種東西搖動人的精氣,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所以,凡養生,沒有比懂得這個根本再重要的了,懂得了根本,疾病就無從產生了。
精氣聚集在一起,一定要有所寄托。聚集在飛禽身上,便表現為飛翔,聚集在走獸身上,便表現為奔走,聚集在珠玉上,便表現為精美;聚集在樹木上,便表現為繁茂;聚集在圣人身上,便表現為聰明睿智。精氣到來,依附在輕盈的形體上就使它飛翔,依附在可以跑動的形體上就使它奔走,依附在具有美好特性的形體上就使它精美,依附在具有生長特性的形體上就使它繁茂,依附在具有智慧的形體上就使它聰明。
流動的水不會腐惡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生蟲朽爛,這是由于不斷運動的緣故。人的形體、精氣也是這樣。形體不活動,體內的精氣就不運行;精氣不運行,氣就滯積。滯積在頭部就造成腫疾、風疾,滯積在耳部就造成挶疾、聾疾,滯積在眼部就造成蔑疾、盲疾,滯積在鼻部就造成鼽疾、窒疾,滯積在腹部就造成脹疾、疛疾,滯積在腳部就造成痿疾、蹷疾。
水中含鹽分及其它礦物質過少的地方,多頭上無發和頸上生瘤的人;水中含鹽分及其它礦物質過多的地方。多腳腫和跛腳的人;水味甜美的地方,多美麗和健康的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生長疽瘡和癰瘡的人;水味苦澀的地方,多患雞胸和駝背的人。
凡飲食,不要滋味過濃,不吃厚味,不飲烈酒,厚味烈酒是招致疾病的根源。飲食能有節制,身體必然沒災沒病。飲食的原則,要保持不饑不飽的狀態,這樣五臟就能得到安適。進食的時候,一定要吃可口的食物,要精神和諧,儀容端正,用精氣將養,這樣,周身就舒適愉快,都受到了精氣的滋養。飲食一定要小口下咽,坐要端正,不要歪斜。
如今社會上崇尚占卜祈禱,所以疾病反而愈增。這就象射箭的人,沒有射中箭靶,不糾正自己的毛病,反而去修正箭靶的位置,這對射中目標能有什么幫助?用滾開的水阻止水的沸騰,沸騰越發不能阻止,撤去下面的火,沸騰自然就止住了。巫醫、藥物其作用只能驅鬼治病,所以古人輕視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對于養生來說只是細枝末節啊。
【集評】 明·陳深《諸子品節》:“語意精絕(按:指“精氣之集也”一段)。”
民國·張之純《諸子菁華錄》;“精警。忽入韻語,絕不粘滯(按:指“精氣之集也”、“凡食,無強厚味”二段)。”
【總案】 這是《季春紀》第二篇,旨在論述養生之道。“盡數”就是終其天年的意思。文章指出,終其天年的關鍵在于“去害”,在于“知本”。“去害”即避害。作者認為五味、五情、以及寒、熱、燥、濕等自然環境,只要超過正常限度就會對生命造成危害。“知本”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本源。作者認為,“精氣”是宇宙萬物之本。正是由于精氣的作用,構成了千姿百態、性質迥異的萬物。這種樸素的唯物的“精氣”說發生在二千多年以前,應當說是很可貴的。作者還從物質運動的角度看待疾病的發生,指出,“精氣”在人體內的郁結是疾病產生的根源。這種說法從現代自然科學的觀點看來尚缺乏科學根據,但仍不失為一種樸素的唯物的觀點。文章議論精辟,句式整齊,音節和諧流暢,名句“流水不腐,戶樞不螻”至今膾炙人口,富于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