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莊子·應帝王(節選)》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莊子·應帝王(節選)》原文鑒賞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遇于渾沌之地①,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②,曰::“人皆有七竅以食聽視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注釋】 ①時:時常,經常。 ②謀報:商量報答;德,恩惠,好處。
【今譯】 南海之神名叫倏,北海之神名叫忽,中央之神名叫渾沌。倏與忽常常在混沌那里相會,渾沌對他們非常友善、倏與忽商量著打算報答渾沌對他們的厚待,說:“人都有眼、耳、口、鼻,用來吃、聽、看、呼吸,只有混沌沒有,我們試著給他鑿出七竅來吧。”倏與忽每天給渾沌鑿一竅,七天后,深沌死了。
【集評】 明·孫礦《南華真經》:“陡然撰出,真是奇絕,第是太險肆,不入雅境。”
清·林云銘《莊子因》:“鑿竅說是報德,妙甚。”
清·宣穎《南華經解》:“天下,一渾沌之天下也;古今,一渾沌之古也。今日立一法,明日設一政,機智豁盡,元氣消亡矣。從來帝王,除去幾人,其余皆倏也,忽也,皆鑿渾沌之竅,而致之死者也。”
又:“何以取名倏、忽而言其鑿竅?帝王相禪,一事倏造而有,一事忽廢而無。數番因革之后,淳樸琢盡矣。解此方知帝倏、帝忽取義之妙。”
又:“末一喻奇絕。以鑿空之文,寫難明之意,使人讀之意消。”
清·陸樹芝《莊子雪》:“自南海之帝以下,借喻指點,從反面托出,清言雋味,一往而深,正妙在不找正意。”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末用反掉之筆,撰出倏、忽、渾沌名目。南海、北海、中央地方,近取諸身,喻言之至精至妙者。……然則渾沌之竅,非倏、忽鑿之也,自鑿焉耳。七日而混沌死,險語足以破鬼膽。奇文,妙文。”
【總案】 倏、忽為渾沌鑿七竅而導致渾沌之死,說明統治者今日設一法,明日立一政的所謂有為而治,是人民受災受難的禍根。莊子以“有為”而治所招致的惡果,反證自己“無為”的主張,認為只有“無為”,才能使天下真正安寧。
這則寓言,揉合神話傳說,調遣鬼神為表達作者的思想服務,想像奇詭,構思獨特,在先秦寓言中,堪稱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