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廬山草堂記(節(jié)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節(jié)選)
白居易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大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洞北戶,來陰風(fēng),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墻,圬而已,不加白。磩階用石,冪窗用紙,竹簾,紵幃,率稱是焉。堂中設(shè)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
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云石,自辰及酉,應(yīng)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nèi)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后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問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輪廣十丈;中有平臺,半平地;臺南有方池,倍平臺。環(huán)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豎,如蓋張,如龍蛇走。松下多灌叢,蘿蔦枝蔓,駢織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風(fēng)氣如八九月時。下鋪白石,為出入道。堂北五步,據(jù)層崖積石,嵌空垤塊,雜木異草蓋覆其上。綠陰蒙蒙,朱實離離,不識其名,四時一色。又有飛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見,可以(銷)永日。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huán)珮琴筑聲。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脈分線懸,自檐注砌,累累如貫珠,霏微如雨露,滴瀝飄灑,隨風(fēng)運去。其四傍耳目杖屨可及者,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nèi)f狀,不可殫記,覶縷而言,故云甲廬山者。噫!凡人豐一屋,華一簀,而起居其間,尚不免有驕穩(wěn)之態(tài),今我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類至,又安得不外適內(nèi)和,體寧心恬哉?昔永、遠、宗、雷輩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載,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從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門,凡所止雖一日二日,輒復(fù)簣土為臺,聚拳石為山,環(huán)斗水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剝,來佐江郡,郡守以優(yōu)容而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員所羈,余累未盡,或往或來,未遑寧處。待予異時弟妹婚嫁畢,司馬歲秩滿,出處行止,得以自遂,則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書,終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實聞此言。
此文是作者貶為江州(今九江市)司馬之作。元和十一年(816)秋,白居易往游廬山,他最愛的是香爐峰北、遺愛寺南,介于峰寺之間的一帶地方,故文章開頭即寫:“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用“勝絕”、兩個“甲”字,突出這里風(fēng)景特勝。由于作者喜而愛之,因此在此著手修筑草堂。文章中,把草堂安排在一個景色優(yōu)美的具體環(huán)境中,用傳神的妙筆寫出一種境界。這樣讀者從這里得到的就不僅是草堂的位置,而且仿佛置身于圖畫之中。這樣處理,從文章布局來看,也為下面描寫草堂做了準(zhǔn)備。
翌年春天,草堂建成了。作者細(xì)膩地描繪了他的草堂:“木斫而已,不加丹;墻圬而已,不加白。堿階用石,冪窗用紙,竹簾、紵緯。”蓋房所用的木材,只加以消斫,不涂油漆;墻上只涂一層泥,不加粉刷。以石砌階,以紙糊窗,用竹編簾,用麻布做帳子,一切都簡單質(zhì)樸,而堂中的陳設(shè)是:“設(shè)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也極其簡樸。但在這簡樸之中卻充滿著高雅的情趣,反映出作者的品格和崇尚。
遷居草堂后,“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云石”,從早到晚,“應(yīng)接不暇”。仰、俯、睨三個動詞,描繪了盡情賞愛山水的情景。“物誘氣隨,外適內(nèi)和”,“不知其然而然”幾句寫山景相招,心與景應(yīng),身體舒適,內(nèi)心沖和。在草堂中生活,“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后則“頹然嗒然”,竟然是“不知其然而然”,進入莊子所說的忘我境界,這種微妙的情趣、心境,連自己也不知其所以了,只是覺得一片虛靈,一片清靜。
接下去,推進一層,自述其中緣故。他借用問答的形式,用較大的篇幅,集中說明住在草堂外適內(nèi)和,體寧心恬的原因。但他不是直接回答,而是放開筆墨,從草堂寫起。先運用白描手法,先記敘草堂周圍的景物說。堂前空曠、清幽、舒適。堂前有長寬十丈的平地,平地中間有平臺,平臺南面有方池,山竹野草環(huán)繞著方池,池中有白蓮白魚。這樣清美的環(huán)境自然有寧靜恬適之感。在寧靜的環(huán)境中,又添上一個熱鬧的動景——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古松、老杉的高枝“戛云”,低枝“拂潭”,形狀“如幢豎、如蓋張、如龍蛇走”。松下多叢生的灌木,蘿蔦的葉、蔓互相交結(jié),以至遮日,翳月,雖處盛夏,猶如涼秋。草堂之北則山高、石怪、林密,以層崖為背景,真山與假山相配取勝。在這奇景之上,“又有飛泉植茗”,在“飛泉”之下,又有一大片綠綠的種茶之地,真是美極了。堂東瀑布飛湍,氣勢磅礴。作者以“三尺”狀瀑布之長,雖然短小而趣味良多,它“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huán)佩琴筑聲”,有色可見,有聲可聽,聲色俱美。在草堂的西邊,剖竹架空,引崖上泉。泉水從屋檐滴到臺階,接連不斷,如貫珠,如雨露,以變化流動的筆法,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草堂四周的面貌。作者筆下的草堂景色似是一幅絢麗的山水畫,有山,有水,有泉,有林,但作者并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tǒng)一,充滿生機,熔鑄著熱愛山水的激情,表現(xiàn)了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描繪了草堂四周的景色后,接著又描寫距草堂稍遠處的景物,草堂附近望得到和走得到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供人游賞的名勝。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云,秋有虎溪明月,冬有爐峰晴雪。作者認(rèn)為香爐峰、遺愛寺一帶陰陽明顯,早晚吞吐煙云,千變?nèi)f狀,故以“甲廬山”三字賞譽之。作者是一位擅長議論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擅長議論的散文能手,他盡情地記敘了草堂周圍的景物后,以“故云甲廬山”一句收結(jié)前文,然后轉(zhuǎn)入帶有感情色彩的議論。先用感嘆詞“噫”字來加強語氣,引起讀者的注意。然后以凡人與自己對比,用一個反問句說明自己住在廬山能夠外適內(nèi)和,體寧心恬。又以古人為例,說明自己住在廬山與東晉僧人慧永、慧遠、隱士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入廬山、老死不返的心情是一樣的。
到此,作者已向讀者交代,原來自己在廬山筑草堂,是實現(xiàn)了自己喜愛山水的“病癖”。想到自己雖貶為江州司馬,但“郡守以優(yōu)容而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終于滿足了自己愛山水之癖。然而任江州司馬,仍受官職的束縛,因此作者表示任官年限期滿,準(zhǔn)備終老廬山,“以成就我平生之志”。他在《祭廬山文》中也說過,在廬山筑草堂,“不唯耽玩水石,以樂野性、亦欲擺去煩惱。”于是我們看到作者喜愛山水名勝,到處游賞,是表現(xiàn)他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由閑適生活的追求。
這篇散文,作者以草堂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記敘,中間穿插議論,敘議結(jié)合,并能夠細(xì)密而深刻地觀察客觀景物,把握住客觀景物的具體特征加以描繪,比喻恰當(dāng),讀后如身臨其境。
白居易一生提倡平易樸實的文風(fēng),本文的語言就是質(zhì)樸無華而又精煉含蓄。作者不求詞藻華麗,不用冷僻字眼,也不矯揉造作,故作驚人之語,一切皆自筆底自然流出。通篇全用長短不齊、錯落有致的散行句式,句中少至一字,多至九字,由于大量采用參差不齊的長短句,因而產(chǎn)生了文字活潑、富有變化的藝術(shù)魅力,讀后使人感到自然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