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歐陽修: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這篇游記是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寫的。全文四段。第一段寫醉翁亭的方位、地點、亭名的由來和山水之樂。第二段寫山中朝暮、四時的景態變化及游觀之樂。第三段寫游人之多和飲宴之樂。第四段寫禽鳥之樂和與民同游之樂。全文緊緊圍繞一個樂字來寫,主線鮮明一貫到底。
在第一段中,作者運用畫框漸縮法,逐層展示,漸次深入。先寫環滁群山,次寫西南諸峰,再次寫瑯琊山,又次寫雙峰釀泉,最后點出主體景物醉翁亭,這樣如同剝筍似地層層剝去,終于顯露出獨擅勝境的醉翁亭來。雖然著墨無多,卻是一步一景,由大而小,由遠而近,一景勝似一景。而釀泉以外諸景的勾勒,都是陪襯烘托之筆,目的都是為了寫醉翁亭,猶如沙里淘金,玉中選璧,故這段描寫又有烘云托月之妙。中心景物點出來了,趁勢交代醉翁亭所以得名的緣由和含義,水到渠成,十分自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意味悠長,形象地說明山水之美勝過酒味之美。而酒也自有其增進樂山樂水情懷的妙用,故又說:“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本瞥闪松剿畬徝阑顒又斜夭豢缮俚钠跻铮@正是古代作家普遍存在的文化心態。
第二段,先寫山中的晦明變化,結出朝暮的景觀變化,再由野芳發、佳木秀、風霜高潔、水落石出四種典型景觀結出四時的景觀變化,然后總結出“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簡潔秀朗,玲瓏剔透,表現出賞愛不絕的幽韻雅興。文中駢句、動詞和而字的運用極為成功,生動地描寫出景物的動態美和大自然有節奏的和諧律動。其中“風霜高潔”,是“風高霜潔”的錯置交換。按駢句要求,此句應寫作“風高而霜潔”以與“水落而石出”相駢對,但作者去掉而字并變換詞序,有意拆駢為散。而“朝而往,暮而歸”又是由“朝往而暮歸”變化而成的,造成散句偶化的格式。這種駢散變換,使文章語言變化多姿,更富于美感。
第三段,先寫游人之多,各色人等前呼后應,往來不絕,樵歌問答,熙熙而樂。山水美而滁人樂,描繪出和樂安寧的升平景象,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圖景。他將自己的快樂融入百性的快樂,喜其可樂,樂其所樂。而醉翁亭中歡宴賓客之樂,乃是這種快樂的一種表達方式,筆觸細膩地描述了他們臨溪而漁,釀泉為酒,雜陳山肴野蔌的情景。他們不用官場通常習用的雅樂,而是以投壺、下棋助興。這種半是質野半是清雅的山亭飲宴,既切合太守及其賓客的身分,又符合與民同樂的情致。當賓客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興高采烈,得意忘形時,作者自己則是“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太守醉也”,活脫脫地繪畫出一個不守官場禮儀約束,醉容滿面,醉態可掬,形神俱醉的醉翁形象,從而把醉翁亭上醉翁的山水之樂推向高潮。
第四段,先以“已而”收束上文,引出夕陽在山,游人在暮色中乘興而歸的情景,然后由人及鳥,再由鳥及人,即景議論,說明禽鳥之樂、游人之樂與太守之樂的區別。禽鳥知山林之樂,是物性自然之樂,故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乃安閑豐成之樂,故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逐層推進,最后點出太守之樂不僅在于山水,更在于與民同樂,從而把本文的中心主題深刻有力地揭示出來。
作者所強調的與民同樂思想,是孟子仁政學說的重要內容。孟子認為,只有與民同樂才是真正的快樂,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作者正是繼承并發揮了孟子的思想,把個人的山水之樂推而廣之,成為與民同享山水之樂,這在今天仍然是可貴的。清人過珙曾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及‘太守之樂其樂’兩段,有無限樂民之樂意,隱見言外。若止作風月文章,便失千里。”這對我們正確理解本文思想內容也是頗有價值的。
在很大程度上,作者是把滁州的山水、風物、民情、政績融合為一種理想境界,視之為兼濟天下的成功典型。這里沒有戰亂之禍、苛政之苦,而有豐收之樂、太平之福,自己貶來滁州的悒郁情懷也感到莫大的欣慰,故而以歡快的筆調寫人之樂、鳥之樂、與民同樂。
本文是傳統名篇之一。全篇緊扣中心,不蔓不枝,層次分明,渾然成篇。語言特色尤為突出,駢散兼用,造成一種整齊勻稱而又參差錯落、文氣徐緩而又節奏明快的藝術效果。在偶句鑄造上,或單句為偶,或雙句、三句為偶。短句多而長句少,四字六字駢句最多,長短間錯,疏朗爽口,很有情味,極富韻致。在虛詞運用上,最突出的是“也”字和“而”字。全文共用了二十一個也字,而字除已而、然而之外,也用了二十一次,對增強文章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具有極好的效果。同時,也字還有標志層次、段落的作用。這些都表現出作者在語言藝術上圓熟精到的創造功夫。故羅大經《鶴林玉露》說:“韓柳猶用奇字、重字,歐陽唯用平常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據《朱子語類》記載,歐陽修這篇文章在語言上是頗下了一番功夫的,說“歐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闭捎谇уN百煉,語言精工,才使這篇文章成為傳誦千古的優秀作品,滁州的瑯琊的醉翁亭也因此名聞遐邇,成為旅游勝地,這正如屠隆所說的“一代文章萬古稀,山川賴爾亦增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