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舜欽《滄浪亭記》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蘇舜欽
【原文】:
予以罪廢無所歸(1),扁舟南游,旅于吳中(2)。始僦舍以處(3),時盛夏蒸燠(4),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5),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6),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7),不類乎城中。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8),三向皆水也。杠之南(9),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10),近戚孫承祐之池館也?!臂曷賱荩z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亨北碕(11),號淪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12),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13),尤與風月為相宜。
予時榜小舟(14),幅巾以往(15),至則灑然忘其歸。箕而浩歌(16),踞而仰嘯(17),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18),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19)。唯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20)。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因之復能見乎內外失得之源,沃然有得,笑傲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21)。
【作者簡介】:
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梓州桐山(今四川中江縣)人,遷居開封。曾任大理評事、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在政治上屬于以范仲淹為首的革新集團。后被人借故彈劾,廢居蘇州多年,并在此建滄浪亭。其后曾任湖州長史。
蘇舜欽是北宋中葉的優秀詩人,與梅堯臣齊名,時稱蘇梅。其詩風格雄健超邁,軒昂不羈,有《蘇學士集》。
【鑒賞】:
據說屈原被放逐之后,徘徊于江邊,形容枯槁,憂心忡忡,遇一漁人問其故,屈原嘆曰:“舉世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漁人笑而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彼鞊P長而去。淪浪亭之得名,莫非緣于此歌?
讀《滄浪亭記》,最突出之感就是一個“悟”字。失意文人逃情于山水是不足為怪的事,但大都意氣之舉,只堪一笑。而蘇舜欽的《淪浪亭記》則通篇洋溢著一種恍然自悔與怡然自得的情緒,內中隱含著一種真悟。
文中開首直敘自己被廢的處境,借盛夏的悶熱來映襯沉郁的心境,而思“高爽虛辟”之地而不可得更是使滿腔憂思無處排解,在這里,作者還沉溺于得失之中而不能自拔,當然也談不到什么“悟”了。接著作者承接上文,寫偶然之中得遇佳處,這使得作者驚喜交集,他采用了移步換形之法,使讀者跟著他的腳步,隨著他的筆勢盡情游覽了一番,這種筆法無疑是得益于柳宗元的山水游記的。作者面對“前竹后水”、“澄川翠干”的清幽之境,喜不自勝,徘徊不能去,終于重幣購之,這里作者只是取清靜之地,遣郁悶之情,仍然與“悟”無緣。
既建淪浪亭,便時時游于滄浪園,這一段描寫極具神情,有超越飛升之勢。作者以一種酒脫放曠的筆致描繪出一幅寒江獨釣般的意境,觀者仿佛見一扁舟游蕩于湖光竹影之間,舟中人衣袖飄飄,且歌且嘯,陶然自處,而與魚鳥相問答,遺世獨立之意味盡在其中。作者既受自然萬物之靈氣,又復自思往日奔忙于利害之碌碌,恍然自省,不禁愧悔于失此人生“真趣”,充分展示出一種與自然美景心領神會,相融為一的意趣。行文至此已有一種領悟孕育其中,而最后的一段議論則是以文字寫出了這種內心的感受,惋惜于沉緬仕宦之過,抒發了笑傲萬古的情懷,而以曠達高遠的心態完成了一次境界的升華。
但是作者的領悟并不徹底,尚不能忘懷于萬物。距禪境還相去甚遠。作者自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說“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不過雖不能做到漁人一般的不著形跡,比起屈原的執著卻還是瀟灑超脫的多了。至于這兩種情懷的孰高孰低,那就另當別論了。
這篇散文從總的風格上講,超邁俊逸,豪情充塞于灑脫之中,而其表達的境界也都與蘇軾頗有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