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漏院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待漏院記
簡介
本篇選自《小畜集》。作者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文學家,宋初倡導詩文革新的先驅者之一,于文簡古曉暢,于詩淡雅平易,所作詩文反映生活較為深刻。《小畜集》系王禹偁自編,三十卷,凡賦二卷,詩十一卷,文十七卷。本文運用對比的手法對兩類宰相待漏時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描繪,箴規(guī)宰相須勤政安民、正直無私,而不應諂君固位、私心用事。待漏院是古代宮廷百官清晨在朝廷外等待朝見皇帝而休息的地方。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①、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圣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勞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②,自咎、夔至房、魏,可數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爾。況夙興夜寐③,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
朝廷自國初因舊制,設宰臣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④。相君至止,噦噦鑾聲⑤。金門未辟,玉漏猶滴。撤蓋下車,于焉以息。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人立朝⑥,我將斥之;六氣不和,災眚薦至,愿避位以禳之⑦;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⑧。憂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門既啟,四聰甚邇。相君言焉,時君納焉。皇風于是乎清夷,蒼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則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復,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玩器,何以取之;奸人附勢,我將陟之⑨;直士抗言,我將黜之;三時告災,上有憂色,構巧詞以悅之;群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私心慆慆⑩,假寐而坐。九門既開,重瞳屢回。相君言焉,時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則死下獄,投遠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復有無毀無譽,旅進旅退,竊位而茍祿,備員而全身者,亦無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為文⑬,請志院壁,用規(guī)于執(zhí)政者。
注釋
①品:眾;亨:通達順利。 ②相(xiànɡ):輔佐。 ③夙(sù)興夜寐:早起晚睡。 ④煌(huánɡ)煌:明亮。 ⑤噦(huì)噦:有節(jié)奏的鈴聲。 ⑥佞(nìnɡ)人:慣用花言巧語諂媚他人的人。⑦災眚(shěnɡ):災禍;禳(rǎnɡ):祈禱消災。 ⑧厘:整治。 ⑨陟(zhì):升遷。 ⑩慆(tāo)慆:紛亂的樣子。 重瞳:指天子;重瞳屢回:指天子頻繁注視。 隳(huī):毀壞、墮落。⑬棘(jí)寺:大理寺的別名,宋朝中央政府掌握刑獄的最高機關。
譯文
蒼天不言,卻能使萬物順利生長,莊稼獲得豐收,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天上有分管四時的天神和統管五行的天官的輔佐,疏通了它的元氣。圣人不語,而能使百姓親和、萬邦安寧,這又是什么道理呢?這是因為朝廷有三公商討治國之道,六卿履行自己的職責,以推廣圣人的教化。由此而知,君主悠閑安逸于上,臣子辛勤勞苦于下,是取法自然之道。古代善于做宰相輔佐天子治理天下的人,從堯時的皋陶、夔到唐代的房玄齡、魏徵,歷歷可數。他們不僅有高尚的品德,而且都勤于職守。早起晚睡以侍奉國君,連卿大夫們都是如此,更何況做宰相的!
朝廷自開國以來就沿襲唐代的舊制,在丹鳳門的右邊設置了宰臣待漏院,來顯示宰相臣子勤于政務。在那曙光映照宮門望樓,東方還未破曉時分,宰相們就啟身赴朝,那燭火輝映,如同火城一般。宰相到了宮外停下,馬車的鑾鈴聲還在回響。宮門未開,玉漏之水還在流滴,宰相掀開車蓋,走下車來,就地等待休息。待漏之際,宰相們該有所思吧!
大概有的人想到的是百姓尚未安定,如何能夠使得他們泰平;周圍的異族尚未歸附,怎樣使得他們歸順朝廷;戰(zhàn)爭尚未停息,如何加以平定;田地多有荒蕪,怎樣進行開辟;賢人還屈身草野,我要盡力引進;諂媚奸邪的小人立身朝廷,我應貶斥他們;氣候不能調和,災害接踵而至,情愿退位向上天祈禱消災;各種酷刑還未廢止,欺詐之事每日都有發(fā)生,我將請求圣君修明德政以整治矯正。憂患之心忐忑不安啊,期待著天明入宮上朝。皇宮的大門打開了,遠方的消息變近了。宰相進諫,圣君納言。皇朝的風氣因此而清爽,百姓的生活因之而富足。如此這般,宰相總領百官,俸祿優(yōu)厚,非是僥幸受寵,而是理所當然。
大概另有其人想著的是私仇未復,要如何驅逐他的仇敵;舊恩未報,要設法使得恩人榮華富貴;美女玉帛,怎樣才能搜集;車馬玩物,怎樣才能獲取;奸邪小人依附權勢,我就將他提拔;正人君子直言抗爭,我就將其罷黜;一日三時報告災情,皇上面呈憂色,我就編造花言巧語取悅他;官吏們玩弄權術,貪贓枉法,皇上聽到怨言,我就以諂媚的樣子博得他的歡心。私心雜念紛至沓來,坐在那里假睡。等到宮門開了之后,國君頻繁注視他們。宰相進讒言,皇上被蒙蔽。國家政權因此而毀壞,帝王之位因此而危殆。如是這樣,那么宰相被下獄處死,流放遠方,就不是他的不幸,也是理應如此。
由此而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全都掌握在宰相的手里,能夠不慎重對待嗎!此外,還有那些沒有毀謗,也沒有贊譽,每天跟著眾人一起上朝、退朝,竊居高位而無功受祿,聊以充數而明哲保身的人,也都是毫不足取的。
大理寺的小吏王禹偁作此文,希望書于待漏院的墻壁上,以此箴規(guī)執(zhí)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