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芝閣記》唐宋散文鑒賞
《王安石·芝閣記》唐宋散文鑒賞
祥符①時,封泰山②以文天下之平③,四方以芝④來告者萬數。其大吏,則天子賜書以寵嘉⑤之,小吏若民,輒錫⑥金帛。方是時,希世⑦有力之大臣,窮搜而遠采,山農野老,攀緣狙杙⑧,以上至不測之高,下至澗溪壑谷,分崩裂絕,幽窮隱伏,人跡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間,蓋幾于盡矣。
至今上即位,謙讓不德⑨。自大臣不敢言封禪,詔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納。于是神奇之產,銷藏委翳⑩于蒿藜榛莽{11}之間,而山農野老不復知其為瑞也。則知因一時之好惡,而能成天下之風俗,況于行先王之治哉?
太丘{12}陳君,學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識其為芝,惜其可獻而莫售{13}也,故閣于其居之東偏,掇{14}取而藏之。蓋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或貴于天子,或貴于士,或辱{15}于凡民,夫豈不以時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貴賤,而卒所以貴賤者,何以異哉?此予之所以嘆也。皇祐五年十月日記。
【注】
①祥符:全稱為“大中祥符”,為北宋真宗趙恒年號。②封泰山:是指在泰山上筑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在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封:封禪,指歷代帝王封泰山的祭天地的典禮。③文天下之平:保佑天下太平。文,文飾,粉飾。平,平安。④芝:靈芝草,一種菌類植物,舊時稱為祥瑞。⑤寵嘉:恩寵嘉獎。⑥錫:同“賜”,賜予。⑦希世:迎合世俗。⑧狙(jū居)杙(yì亦):像猿猴一樣攀援。杙,小木樁。⑨不德:不認為自己有德。⑩委翳(yì亦):丟棄和遮蔽。{11}蒿藜榛(zhēn真)莽:泛指深山老林、草木叢生之處。榛,一種落葉喬木。{12}太丘:古縣名,一作泰丘、敬丘,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北。{13}莫售:無法實現。售,達成某種希望。{14}掇(duō多)取:拾取,摘取。{15}辱:忽視,輕視。
這篇雜記寫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當時作者33歲,正擔任舒州殿中丞通判。芝閣,顧名思義應是收藏靈芝的樓閣。本文是作者為文中好奇之士陳君筑閣藏靈芝而寫的碑記。陳是作者的友人,一個好文而愛奇的人。他偶然在自己的庭院里發現了一棵靈芝草,當然非常高興,就特意在住宅偏東處建了一座樓閣,并將靈芝摘來收藏在樓閣上面,將它命名為芝閣,特意請作者寫一篇記。
作者首先回顧往事,揭露和批評宋真宗祥符年間,朝野以靈芝為祥瑞,一時上上下下窮搜遠采,致使九州四海之間,靈芝“蓋幾于盡矣”。接著,表揚“今上(宋仁宗趙禎)即位,謙讓不德”,故而大臣們不敢言封禪、告祥瑞,因此才能求得社會安定,百姓樂業,即使是山農野老,都不識靈芝為何物,更加用不著攀巖入谷,四處尋求。作者感嘆當時民風淳樸,也暗含了對君王不因為自己一時的好惡,讓老百姓疲于奔命的需求。因為一旦連天下的風俗也改變了,百姓將難以安居樂業,就更不用說推行“先王之治”了。
然后,作者正面點出陳君因庭院發現靈芝而建芝閣的事,指出這件事情是因為好奇,而不是將靈芝作為祥瑞上獻報功,然后有所感慨,“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貴賤,而卒所以貴賤者,何以異哉?”也就是天下有道之士雖然堅守自己的操守,并不希望因“貴賤”而被驅使,但最終的遭際,卻往往有天壤之別,與這靈芝又有什么區別呢!
本文重在議論,議論又以今昔對比之法,由大及小,從抽象到具體,寫得簡練從容。作者巧妙借靈芝之題,表達自己的感慨:士人如靈芝,進退榮辱皆取決于時運,側面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郁結之情。
后人評論
沈德潛:“峭而折,用意多在題外。”(《唐宋八大家古文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