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三國兩晉南北朝兵法·劍閣銘》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三國兩晉南北朝兵法·劍閣銘》原文鑒賞
[原文]
巖巖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彭碣,高逾嵩華。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日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閉由往漢,開自有晉。秦得百二,并吞諸侯。齊得十二,田生獻籌。矧茲狹隘,土之外區。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見屈吳起。洞庭孟門,二國不祀。興實在德,險亦難恃。自古迄今,天命匪易。憑阻作昏,鮮不敗績。公孫既滅,劉氏銜璧。覆車之軌,無或重跡。勒銘山阿,敢告梁益。
[鑒賞]
《劍閣銘》,西晉張載著。張載,生卒年不詳,西晉文學家。字孟陽,安平(今屬河北)人。官至中書侍郎,領著作。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張孟陽集》。
《劍閣銘》屬于“箴銘”類文章,旨在規勸和警戒別人。文章先敘蜀地形勝:梁山岷山,橫亙云空,連山高峻,千仞壁立。上山的道路又高又陡,形同天梯;在懸崖絕壁之間,用木頭架成通道,成為石崖上的棧道。由天梯石棧鉤連而成的蜀道,尤其在劍州一帶,山勢峻峭如劍,大小劍山相對遙峙,架木其上,以通往來,連山絕險,棧道形似飛閣,故謂“劍閣”。文章轉敘劍閣鎮固。劍閣在四川劍閣縣北部,亦稱劍門關,既是入蜀的交通要道,又為歷代軍事上防守要地。所謂“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作者指出:劍閣形勝,其大可為鎮,其險可為固。務必由王朝親信的人防守,否則他便會據險叛亂,成為國家的禍害。
從歷史上看,那種憑恃地形險阻,而作昏作亂者不乏其人。作者列舉歷史事實告誡人們,立國之寶在于修德行,不在于山河之固。昔日三苗恃洞庭、鄱陽之險,商紂有孟山、太行為障,結果仍不免滅國。更以蜀地本身的史實論之,公孫述稱帝,其終如何?劉阿斗昏庸,亡于一旦。這豈不都是深刻的歷史教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