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送石昌言使北引》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鑒賞
《蘇洵·送石昌言使北引》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鑒賞
昌言舉進士時,吾始數歲,未學也。憶與群兒戲先府君①側,昌言從旁取棗栗啖我②。家居相近,又以親戚故,甚狎。昌言舉進士,日有名。吾后漸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③、屬對④、聲律⑤,未成而廢。昌言聞吾廢學,雖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馀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聞。吾日以壯大,乃能感悔,摧折⑥復學。又數年,游京師,見昌言長安,相與勞苦如平生歡。出文十數首,昌言甚喜稱善。吾晚學無師,雖日為文,中甚自慚。及聞昌言說,乃頗自喜。
今十馀年,又來京師,而昌言官兩制⑦,乃為天子出使萬里外強悍不屈之虜庭,建大旆⑧,從騎數百,送車千乘,出都門,意氣慨然。自思為兒時,見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貴不足怪,吾于昌言獨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為將,得為使,折沖口舌⑨之間,足矣。
往年彭任從富公⑩使還,為我言曰:“既出境,宿驛亭,聞介馬{11}數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從者怛然{12}失色。及明,視道上馬跡,尚心掉不自禁。”凡虜所以夸耀中國者,多此類也。中國之人不測也,故或至于震懼而失辭,以為夷狄笑。嗚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13}使冒頓{14},壯士大馬皆匿不見,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無能為也。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況于夷狄!請以為贈。
【注】
①先府君:猶言“先父”,此處指已死去的父親。府君,漢代稱太守為府君,后來成了子孫對自己父祖的敬稱。②啖(dàn淡)我:給我吃。③句讀(dòu逗):斷句。④屬對:古義指對對子。⑤聲律:聲韻和格律。⑥摧折:猶言“折節”,指改變過去廢學的行為。⑦兩制:宋代以翰林學士掌內制,以知制誥掌外制,并稱“兩制”。當時石昌言任知制誥,因此稱“官兩制”。⑧旆(pèi佩):旗幟。⑨折沖口舌:指外交上以善辯而取勝。⑩富公:富弼,北宋大臣,曾于慶歷二年(1042)出使契丹。{11}介馬:披上戰甲的馬。{12}怛(dá達)然:畏懼、驚恐的樣子。{13}奉春君:婁敬,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賜姓劉,封號奉春君。{14}冒頓(mòdú默毒):匈奴單于,姓攣提。秦二世元年(前209)殺父頭曼自立,加強內部組織,建立軍事政治制度,使匈奴空前強大。西漢初年,經常騷擾中原的邊地。
本文是一篇贈序,作于嘉祐元年(1056)。石昌言名揚休,眉州人,與蘇洵既是同鄉又是親戚。當時石昌言在京師任刑部員外郎、知制誥,和蘇洵兩人在京城得以相遇。后來石昌言將奉命出使北國,慶賀契丹國母生辰,蘇洵于是寫了這篇文章,為他送行。因為蘇洵的父親名序,為避家諱,不稱序而改稱引。
當時,北宋在北方的強大威脅就是契丹,在數次征戰失敗以后,北宋王朝長期對它采取輸幣納款的屈辱妥協政策。石昌言出使敵國如何才能不辱使命,保持民族和國家的尊嚴呢?蘇洵于是對他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既要委婉不使對方感到難堪,又要句句實用、中肯。
文章先是從敘舊情聊親誼開始,兩家是鄰居又是親戚。“從旁取棗栗啖我”,可見關系的融洽。后來昌言舉進士,離鄉在京做官,兩人不再能經常見面,但一直互相關心。在蘇洵“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時,“昌言聞吾廢學,雖不言,察其意,甚恨”。這些文字看起來是閑筆,其實是為了說明兩人關系非常親密,相互之間十分信任,彼此說話可以推心置腹。
接下來,作者水到渠成地引入文章的正題:得知昌言要“為天子出使萬里外強悍不屈之虜廷”,作者鼓勵他“大丈夫生不為將,得為使,折沖口舌之間,足矣”,希望他在外交上取勝回來。同時,作者將筆鋒一轉,舉古今使臣出使的事為昌言示例,將文章深入一層。
契丹的騎兵馬隊經過,有的人“聞介馬數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嚇得膽戰心驚,“至于震懼而失辭,以為夷狄笑”。蘇洵用這些人的懦怯委婉地提醒昌言,決不可像這些人那樣做出有損于國格的事。而西漢奉春君婁敬到匈奴后,經過仔細考察,識破了匈奴藏匿壯士、馬匹的奸計,認為是“伏奇兵以爭利”,匈奴不可擊。而劉邦不聽婁敬的勸告,出擊匈奴,結果被匈奴圍困在平城整整七日,險些丟了性命。這個例子又從另一角度建議昌言要謹慎小心,防范契丹的陰謀詭計。
兩個事例一正一反,從兩個方面向昌言作了囑咐。那么,到底該持什么態度呢?作者最后擲地有聲以孟子的話來激勵昌言:“‘說大人,則藐之。’況于夷狄!”也就是說,去見的是契丹王,更可以藐視他們,不要為契丹的虛張聲勢所嚇倒,要長自己的志氣和威風,要敢于“折沖口舌之間”,奪取外交上的勝利。蘇洵的這番贈言,在當時無疑是很有見地的,表現了不畏強暴、大義凜然的愛國主義精神。
總的來說,文章的前半部分,行文如兄弟相對促膝談心,情真意摯,真切動人。后半部分列舉史實,分條剖析。結尾處慷慨激昂,正氣凜然,全文情理兼勝,文質俱佳。
后人評論
劉大槐評說此文:“波瀾跌宕,極為老成,句調聲響,中寂合節,幾并昌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