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論語·子之武城》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論語·子之武城》原文鑒賞
子之武城①,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②,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③:‘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注釋】 ①子:指孔子。武城:魯國的城邑,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 ②莞爾:微微一笑的樣子。 ③偃:子游之名。
【今譯】 孔子來到子游作縣長的武城,遠遠就聽到了城中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一只雞哪里用得著宰牛刀?”子游回答說:“以前我曾聽老師說過這樣的話,叫做‘君子學習得道,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習得道,也就容易聽使喚。”孔子聽罷對旁邊的學生們說:“弟子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那句話不過是同他開個玩笑罷了。”
【集評】 清·俞廷鑣《四書評本》:“且笑且言,藏得‘戲,字在。‘牛刀’似譽,‘割雞’似嘲,夾入‘焉用’,似警似惜,似傷感,似傾倒。一時喜動顏色之情,溢于言表。”
清·牛運震《論語隨筆》:“前言戲之耳,只帶我一句,意旨在不即不離之間。不重解門人之惑,正是夫子喜氣洋溢,抑揚歆動,想見莞爾神態宛然未斷。”
【總案】 這篇短文選自《論語·陽貨》,它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展示了孔子的思想,也成功地表達出了孔子性格的一個方面。
孔子一貫主張禮樂治國。作為一個思想家,他不僅認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可以引導社會個體積少成多,從無到有,最終抵達仁境;而且也同時肯定制禮作樂、禮樂教化,比“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在治理國家方面會收到更加明顯的效果。作為一個師長,他不僅誨人不倦,不失長者之風,而且還不時表現出自己的瀟灑風度,本文所記述的就是這樣的例子。作為武城宰,子游“弦歌”治之無疑是正確的,孔子卻故意同他開“割雞焉用牛刀”的玩笑。當子游據理力爭,以孔子往日對學生的教誨反駁今日之玩笑時,孔子坦率地肯定了子游的說法和怍法,由此可見孔子性格之一斑。“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是情理咸富的生花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