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大學》
簡介
《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它提出了儒學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構成了儒家政治學和倫理學的理論基石。北宋司馬光著《大學廣義》,第一次將《大學》單列成書,南宋朱熹把它編入“四書”,將正文稱為“經”,又在后面附加解釋著作,說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四書章句集注》)。
(第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①,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②,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③。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釋
①親民:按北宋程頤考證,應為新民。②脩:同“修”。 ③格:研究。
譯文
(第一章)《大學》的根本宗旨,在于彰顯美德,在于改變百姓的不良品質,使他們成為新人,在于引導人們最終達到最高程度的善。
知道了最終目標以后才有確定的方向,確定了方向以后才能保持心靈的寧靜,心靈寧靜了以后態度才會安詳,態度安詳了以后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了以后才能達到目標。
每一樣東西都有本有末,任何一樣事情都有始有終,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離道就不遠了。
古代那些要在世界上彰顯美德的人,先把他的國家治理好;想要把他的國家治理好的人,先整治他的家庭;想要整治他的家庭的人,先進行自身修養;想要進行自身修養的人,先端正他的思想;想要端正他的思想的人,先使他的意念誠實;想要他的意念誠實的人,先增進他的認識和知識;而增進認識和知識就在于研究事物。
研究了事物以后就會獲得透徹的認識,獲得透徹的認識以后就會使意念誠實,意念誠實以后思想就會端正,思想端正以后就能做好自身修養,做好自身修養以后就能整治好家庭,整治好家庭以后國家就能獲得治理,國家獲得治理以后天下就會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一律都以自身修養為根本。擾亂了根本而要解決枝節問題,這是不可能的,忽略重要的方面,想要次要的方面狀況良好,這樣的事從來沒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