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劉義慶·嵇康臨刑》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劉義慶·嵇康臨刑》原文鑒賞
嵇中散臨刑東市1,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2。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3,吾靳固不與4,《廣陵散》于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5,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6。
【注釋】 1嵇中散:即嵇康(223-262),字叔夜,譙郡铚縣(今安徽宿縣西南)人。“竹林七賢”之一。三國時著名文學家、音樂家、思想家。曾任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因蔑視當權者。抨擊禮教,觸怒司馬昭,因而被公開斬首。東市:洛陽舊有三市,馬市在城東,所以稱東市,乃處決死囚之處。2《廣陵散》:琴曲名,又名《廣陵止息》。3袁孝尼:即袁準,字孝尼,陳郡(治今河南淮陽)人。西晉時曾任給事中。4靳固:吝惜而固守。5太學生:古代最高學府中的學生。太學是傳授儒經的最高學府。6文王:即司馬昭。
【今譯】 中散大夫嵇康在東市即將受刑,神態氣質依然如故,然后與人要來一把琴,彈奏了一曲《廣陵散》。彈完之后,他說:“袁準曾經要學這支曲子,但是我吝惜固守沒有教他,《廣陵散》從今之后便絕傳了!”京師的太學生有三千人上書朝廷,請求(饒恕嵇康)讓他擔任太學中的教師,但未被獲準。(嵇康被殺)不久,司馬昭便后悔了。
【總案】 嵇康是魏晉名士中的代表人物,他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死亡本人生之巨痛,面對死亡驚恐失措亦屢見不鮮,然而嵇康在臨刑之際,神色依舊,還瀟灑地要過琴來,彈奏了一曲《廣陵散》。作者以此表現了嵇康無所畏懼的氣概,以及瀟灑飄逸的名士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