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明月山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庾信:明月山銘
庾信
竹窗標岳,四面臨虛。山危檐迥,葉落窗疏。看椽有笛,對樹無風。風生石洞,云出山根。霜朝唳鶴,秋夜鳴猿。堤梁似堰,野路疑村。船橫埭下,樹夾津門。寧殊華蓋,詎識桃源?
庾信的銘文共有十二篇,大多用來描繪山水,《明月山銘》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據劉勰看法,“銘實表器”,“銘題于器”,“銘兼褒贊”、“體貴弘潤”、“文約為美”(《文心雕龍·銘箴》)。即是說,銘是用來彰明器物、品題器物的,兼有褒揚贊美的作用,其體以弘大潤澤為貴,文辭則以簡要為美。這篇賦短小精悍,生動地描繪出明月山深幽誘人的秋天景色。
開端四句,從所在竹亭開始描繪,向竹窗外眺望是高山,竹亭的周圍也是山丘;走出竹亭觀望,山是高高的,亭檐是伸展得遠遠的;樹葉裊裊落下,飄經雕有花紋的竹窗。這是一幅高山竹亭秋景圖,由窗及山,由亭及丘,由高山遠檐及葉落窗格,遠景近景結合,靜景動景相兼,山之高,亭之美,宛然可見。
緊接四句,以“看”字領起。“看椽有笛”一句,寫近看竹亭,椽管有清音如笛,使人不禁想起蔡邕《長笛賦序》,“邕避難江南,宿之柯亭。柯亭之館以竹為椽,邕仰而盼之曰:‘良竹也。’取以為笛,奇聲獨絕”,這亭子的竹,不也是良竹嗎,簡直可以用來制笛吹奏了。而“對樹無風”一句,又不禁使人想起《管輅別傳》中說的:“輅與倪清河既刻雨期,言樹上已有少女微風”,面對亭前的這棵樹,不也是這種情景嗎?由景及典,典中寓情,確實是“銘兼褒贊”了!遠看石洞、山根,風從石洞徐徐吹來,云從山根緩緩騰起。如果說近看是浮想連翩,那么遠看是“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了!
接著六句,移步換形,描寫徐行于月下山路,猶如步向桃花源。周處《風土記》曰:“白鶴夜警,至八月露降則鳴。”故“霜朝唳鶴”,則寫秋夜白鶴警鳴。而“秋夜鳴猿”一句,則寫月下猿猱悲鳴的凄清之景。這兩句既寫鶴唳猿鳴,亦寫山間皎月,以聲覺襯托視覺,而扣山名“明月”。秋月朗朗,山路通幽。河堤、橋涵朦朧似河堰之景,山路、村落曲折逶迤,在幽暗的夜色下,遠遠望去也不甚分明。忽見漁船橫泊于土堤之下,幾行霜樹夾植于渡口津門兩傍,這些景色,是那樣地隱約縹緲,恍若仙境。頓使作者聯想起《西京雜記》所寫的華蓋樹和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的桃源仙境,覺得這明月山的夜景,仿佛和它沒有什么兩樣。故而結尾兩句說:“寧殊華蓋,詎識桃源。”奇樹仙境都不必它求,這眼前的美景是以令人心醉了。寫到這里,全文結束,而余韻不絕,令人遐想不已。
銘文原多警戒之語,后世很少再寫;庾信這篇銘文,以描述山水為題,僅十六句,即勾勒出似桃花源的山間勝景;這應該說是成功的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