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散文名篇·答吳充秀才書》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歐陽修散文名篇·答吳充①秀才書》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修頓首白先輩②吳君足下。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百言爾。非夫辭豐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勢,何以至此!然猶自患倀倀③莫有開之使前者,此好學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時,仕不足榮于世,其毀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世之欲假譽以為重,借力而后進者,奚取于修焉?先輩學精文雄,其施于時,又非待修譽而為重、力而后進者也。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非急于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
夫學者未始④不為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于人遠也,學者有所溺⑤焉爾。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甚者至棄百事不關于心,曰:“吾文士也,職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鮮也。
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⑥。然讀《易》者如無《春秋》⑦,讀《書》者如無《詩》,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⑧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⑨。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于軒序⑩,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于淵泉,無不之也。
先輩之文浩乎沛然,可謂善矣。而又志于為道,猶自以為未廣,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悅,而溺于所止。因吾子{11}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
①吳充:字沖卿,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②先輩:唐宋應科舉的士子互相推敬謂之先輩,此處作一般敬稱用。③倀(chāng昌)倀:無所適從的樣子。④未始:未嘗。⑤溺:沉迷。⑥數年之頃爾:只用了幾年的時間。頃,頃刻,短時間。⑦“然讀《易》者句”:意謂六經各自有創意,互不雷同。⑧皇皇:奔忙不定的樣子。⑨“荀卿蓋亦”句:荀子先在齊國做官,后至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荀卿,即荀子,名況。⑩軒序:指屋子。軒是窗戶,序是堂屋的東西墻。{11}吾子:對對方的敬愛稱呼。
本文作于康定元年(1040),時歐陽修回京復任館閣校勘。該年尚未考中進士的吳充進京赴試,及門投書給歐陽修,向他請教作文之道,歐公即以此信作答。這是一篇論文的書信,為歐陽修文論的代表作。
這篇用書信體寫成的論文著重闡述了“文”與“道”的關系,歐陽修提出了自己三個方面的文論主張。其一,他反對重文輕道,一味溺于文辭,只在技巧形式上下工夫的做法,反對片面講究形式而忽視內容的傾向,他振臂提倡重道以充文,把作品的思想內容放在首位。文中的中心論點“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強調的就是這個意思。其二,他主張文章要來源于現實,而后反映現實,促使現實改善。這種思想主要是他政治革新精神和憂國憂民思想在文學觀上的體現。其三,他主張要繼承前人優良文風,但是不可一味模仿,拾人牙慧,即主張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觀點。
本文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說理充分,有正有反。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作者舉出了正反兩方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是:孟子東奔西走,沒有閑暇的時間寫書;荀子早先并未寫作,直到晚年才進行著述。他們留下的不朽著作,正是“道勝而文不難自至”的明證。而對于一些沉溺于為文而忽略道的修養的學者,歐陽修舉出揚雄、王通等只能寫出一些模仿圣人之作的人來,進一步說明只有“足道”才能有所建樹,并加以總結:“后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采用這種寫法,就容易收到娓娓道來,服人以理,又靈動多變的效果。
此文作為一篇書信,能夠有理論文的氣勢,論據充分,有的放矢,可以說和作者深厚的文筆是分不開的。在論證時候又能邊立邊破,層層推理,步步為營,可謂是歐陽修“紆徐平易,一唱三嘆”風格的最佳體現。
后人評論
金圣嘆《批才子古文》卷十三:“卓然有主于胸中,而筆底又能行之以清折。看他筆筆清深,筆筆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