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喜雨亭記
喜雨亭記
喜雨亭記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74];漢武得鼎,以名其年[75];叔孫勝狄,以名其子[76]。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fēng)之明年,始治官舍[77],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78]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79]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80]。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yōu)游[81]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yōu)游而樂于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82];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繄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83]。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釋】
[74]周公得禾,以名其書:周公,周成王的叔父姬旦。相傳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得到了一株生長特殊的禾,認(rèn)為是吉利的象征,就獻(xiàn)給成王。成王轉(zhuǎn)送給在東土的周公,周公就寫了一篇文章,叫《嘉禾》,來紀(jì)念這件事。這篇文章已失傳。
[75]漢武得鼎,以名其年:漢武,即漢武帝。據(jù)《史記孝武本紀(jì)》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得寶鼎于汾水上,改年號為元鼎元年。
[76]叔孫勝狄,以名其子:據(jù)《左傳·文公十一年》記載,狄入侵魯,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擊敗狄軍,獲其首領(lǐng)長狄僑如。為記其功,叔孫得臣將其子宣伯改名僑如。
[77]治:修建。
[78]彌:滿。
[79]商賈:商人。
[80]滋熾:更加猖獗。滋,更加,副詞。熾,旺盛。
[81]優(yōu)游:疊韻連綿字,從容不迫的樣子。
[82]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是”。
[83]太空:天空。
【譯文】
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為了記載喜事。古代有了喜事,就用喜事來命名事物,表示不遺忘。例如周公得到了嘉禾,就用“嘉禾”命名他的文章;漢武帝得到了寶鼎,就用“元鼎”命名他的年號;叔孫得臣戰(zhàn)勝了狄人僑如,就用“僑如”命名他的兒子。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它們表示不忘記的意思是一致的。
我到扶風(fēng)的第二年,才開始修建官舍。在廳堂的北面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作為休息的場所。這一年的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了一下這件事,預(yù)示為豐收年。后來整整一個(gè)月沒有下雨,老百姓才因此擔(dān)憂,過了三月份,到了四月初二才下雨。四月十一日又下雨,老百姓還認(rèn)為不滿足。四月十四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下了三天才停住。于是官吏們在廳堂中一起慶賀,商人們在市場上一起歌唱,農(nóng)夫們在田野里一起歡欣,憂愁的人因此快樂,生病的人因此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好建成。
于是我在亭子里舉杯請客飲酒,并且問他們說:“再過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你們會說:‘再過五天不下雨就沒有麥子了。’再過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你們會說:‘再過十天不下雨就沒有禾苗了。’沒有麥子,沒有禾苗,就要頻頻發(fā)生饑荒,訴訟案件增多而且盜賊更加猖獗。那么,我和諸位即使想在這個(gè)亭子上悠閑游樂,難道有可能嗎?現(xiàn)在上天不遺棄這里的百姓,剛開始旱就賜給他們的雨。使我和諸位能夠在這個(gè)亭子上悠閑游樂,都是雨的恩賜啊,難道能夠忘記嗎?”
已經(jīng)用喜雨命名亭子了,又接著用歌來贊頌這件事。歌詞說:“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凍的人不能把它當(dāng)作短襖;假使上天下白玉,挨餓的人不能把它當(dāng)作糧食。一場雨下三天,是誰的力量?老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種力量。歸功于天子,天子否認(rèn)。歸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把它作為自己的功勞,歸功于天空,天空高遠(yuǎn),不可能來命名,我只好用雨來命名我這個(gè)亭子。”
【解析】
本文是蘇軾于嘉佑六年(1061)在風(fēng)翔府任判官時(shí)所作。文章僅五百來字,卻寫出了異樣的色彩。嘉佑六年,蘇軾于鳳翔府任簽書判官,第二年修建此亭,恰逢喜降春雨,于是命名為“喜雨亭”文章從該亭命名的緣由寫起,記述建亭經(jīng)過,表達(dá)人們久旱逢雨時(shí)的喜悅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農(nóng)、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靈活,筆調(diào)活潑,在風(fēng)趣的對話中輕松含蓄地發(fā)表見解,給人以舉重若輕的感覺。
這篇文章善于立意,巧于布局,很有特色。在官府之內(nèi)修建亭子,作為官吏們“休息之所”,本與老百姓毫無關(guān)系;但作者卻把它寫得與百姓“憂”、“喜”相關(guān),表現(xiàn)了作者關(guān)心民生疾苦,與百姓同憂患、共歡樂的思想感情。全文圍繞著“雨”這個(gè)中心,層層展開,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層次清楚,語言流暢,句法靈活,筆法多變,在記敘中有議論,有抒情,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行云流水,變化莫測的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