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戰(zhàn)國策·唐且說信陵君戒驕(魏策四)》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戰(zhàn)國策·唐且說信陵君戒驕(魏策四)》原文鑒賞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①。
唐且謂信陵君曰②:“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③。人之有德亍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④,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注釋】 ①趙王:趙孝成王丹。自:親自。②唐且:魏人。且:通“睢”(ju,音居)。③不可得而知:人不能知。④卒:通
【今譯】 信陵君殺掉了晉鄙,營救了邯鄲,打敗了秦軍,保全了趙國。趙王親自到城外迎接信陵君。
唐且對信陵君說道:“我聽說:世上的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道:“這話是什么意思呢?”唐且答道:“別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別人,不可以讓人知道。別人對我有恩德,不可以忘掉;我對別人有恩德,不可以不忘掉。如今您殺掉了晉鄙,營救了邯鄲,打敗了秦軍,保全了趙國,這是您的大恩大德。現(xiàn)在趙王親自到城外迎接您,猝然見到趙王,我希望您忘掉自己的恩德。”信陵君道:“無忌謹從尊教。”
【集評】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少年眼見此等文,始能駕出如杠大筆。”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謂信陵君,只須說不可不忘,卻先說不可忘。亦只須說不可忘、不可不忘,卻又先說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文有寬而不懈者,其勢急也;詞有復而不板者,其氣逸也。”
【總案】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軍圍攻趙都邯鄲。魏王在趙國幾次請求下,派晉鄙率兵前往營救。兵至邊境,又怕秦軍移兵攻魏,便不敢再前進。信陵君聽從門客的建議,竊得兵符,派人椎殺晉鄙,親自統(tǒng)兵救趙,終于打敗秦軍,解了邯鄲之圍。趙王感恩戴德,想封信陵君五城,信陵君聽訊后,“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于是才有本文唐且相勸之事。
唐且勸戒信陵君,采取的是屈曲迂回的手法。開門見山,一針見血,固然淋漓痛快,然而有時也往往容易令人產(chǎn)生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相反,話說得曲折些,委婉些,有時倒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唐且就是如此,他一番言語的主旨明明是勸信陵君忘掉救趙的功德,卻又偏偏不肯開章明義,先是“不可”、“不可不”地兜了個圈子,提出兩組對立的抽象命題,引起信陵君的深思和追問。然后才在解說這些命題的末尾,拈出信陵君破秦救趙事,點明真意:希望信陵君忘掉對趙的“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