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祭田橫墓文》文章鑒賞
《韓愈·祭田橫墓文》文章鑒賞
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東京②,道出田橫墓下,感橫義高能得士③,因取酒以祭,為文而吊之,其辭曰:
事有曠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埽霝槭褂囔[⑤而不可禁?余既博觀乎天下,曷有庶幾乎夫子之所為?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當秦氏之敗亂,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擾擾⑥,而不能脫夫子于劍铓⑦?抑所寶之非賢,亦天命之有常?昔闕里⑧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⑨。茍余行之不迷,雖顛沛其何傷?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陳辭而薦酒,魂仿佛而來享。
【注】
①田橫:戰國時齊王之后,曾自立為齊王。齊國被秦消滅以后,田氏家族堅持反秦。秦朝末年,田氏起兵恢復齊國。秦亡后,群雄逐鹿,劉邦派韓信攻破齊國,田橫自立為齊王,率部下五百余人退守海島。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后,遣使招降,田橫帶隨從二人往洛陽。未至二十里,羞為漢臣,田橫自殺。島上五百部屬聞田橫死亦全部自殺。史稱“田橫五百士”。②東京:唐代以洛陽為東都。③義高能得士:重義氣就能夠得到賢士的擁戴和幫助。④稀:作“希”,崇尚。⑤欷歔:悲傷,嘆息。⑥擾擾:煩擾,多而亂。⑦劍铓(máng芒):劍鋒,劍刃。⑧闕里:孔子故居和講學授徒之處,孔子生于魯國曲阜闕里,此處用以指代孔門。⑨遑遑:奔走不停息的樣子。
這是一篇撫今追昔的文章。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韓愈28歲,進士及第,但從此直至貞元十一年(795)這四年間,仕途多舛。他在長安三試博學宏辭科,皆不中選;三上宰相書以謀官職,均未被理睬,毫無結果。于是他帶著滿懷的失意不遇之情,悵然離開了長安,到河南孟縣去掃祖墓。當他路過田橫墓時,田橫這位死于千年之前的古人,其“義高能得士”的遺風,正好與他失意不遇的情懷,相互映射感發。于是他借祭田橫而發泄自己的一腔憤慨,寫下了這篇十分具有特色的祭奠文。
作者并沒有沿著借古慨今這一思路一直寫下去,而是掉轉筆鋒,波瀾突起,使文章不顯得平直、呆板??梢哉f,文章雖然以懷古為主調,但卻重在傷今。借對田橫能得士來諷刺當權者的無能,從而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這篇祭文不過150個字,如此短章,卻議論縱橫,回環往復,辭簡情深,全從空際翻騰,寫出無限悲慨,唯恐余而不盡。所謂蕩氣回腸,正是韓愈早期文章的一大特色。
后人評論
馬其昶評贊曰:“詞意皆騰空際,似為橫發,又似不為橫發,此等文不徒以雕琢造語為工也。”
清代金圣嘆曰:“以沉郁之氣,發悲涼之音。逐二句抗聲吟之,真有天崩海立之勢。”
清代林云銘說:“以千百年前喪敗武夫之荒冢,何關于人?乃殷殷陳辭薦酒,豈不扯淡。蓋是時退之試宏辭科不售,三上宰相書不報,既歸河陽,又如東都,一副英雄失路,托足無門,眼淚無處揮灑耳,玩‘今世之所稀’句自見。中段以為橫能得士,而士不能免橫于死,歸之天命。見得有橫之高義,便足照耀千古,即千古而下皆樂為之效命,不得較論成敗之跡也。寓意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