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阿左林《上書院去的路》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西班牙〕阿左林
【原文】:
葡萄藤的卷須轉(zhuǎn)黃,灰暗的秋天的黃昏近了,我的憂郁也隨著濃了起來,因?yàn)槲抑酪呀?jīng)到上學(xué)去的時(shí)候了。我第一次作這種旅行才八歲大。我們從莫諾瓦乘車往葉克拉,走下山谷米,爬上山頭去;我們帶著干糧在身邊:一張烙餅,兒塊炸肉片,一些臘腸。
當(dāng)這個愁慘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看到我的襯衫整理好了,燙好了;被單,枕套,手巾,食巾。……于是,在我出發(fā)的前一天,一只有粗皮蓋的箱子從閣樓上搬下來了,我的母親把我的衣服裝在里面,很仔細(xì)。我也得提起那套銀食器;現(xiàn)在我有時(shí)候沉思的望著食器架,看到那上面放著那一套服事我八年,如今破舊了的銀食器;我一看到它們總覺得有一股真情涌上心來了。
從莫諾瓦到葉克拉是六個或八個鐘頭的路程:東天發(fā)白我們就動身;下午很早就到了。馬車顛簸在崎嶇的石道上;我們有時(shí)候歇一歇,在道旁的橄欖樹底下吃一點(diǎn)點(diǎn)心。想起來也覺得十分可喜的,我記得清清楚楚,怎樣從半路上高處一個石凹里,望過一片暗沉沉的牧野去,就可以隱約的看到高樓的白尖頂,新教堂的大圓頂閃耀在太陽光里。
于是,一種說不出的難過襲來了;我覺得好象已經(jīng)被一把拖出了樂園的歡悅,扔進(jìn)了一個地洞的黑暗了。我記得有一次我怎樣想逃走;那個老仆人現(xiàn)在還常常笑我呢,當(dāng)他告訴我這個故事。我跳下馬車,跑過田野去;他捉住了我,哈哈大笑的說:“不,不,安東尼多,我們一定得上葉克拉!”
可是的確我們到底不得不上葉克拉:馬車向前走去了,我又進(jìn)了那個陰森的夜城,我又看到自己無法挽救的成為了一條沒有頭的鏈子的一節(jié),閑步在走廊上,或是,不作聲也不動,坐在課堂里一張長椅上。
【作者簡介】:
阿左林(Azorín,1874——1967) 原名馬丁尼茲·雷士·約瑟,西班牙現(xiàn)代散文家、評論家和小說家。主要著作有自傳體小說《心愿》、《安東尼亞·阿左林》,散文和論文,《西班牙文學(xué)》,《古典與現(xiàn)代》《西班牙一小時(shí)》,戲劇三部曲《看不見的人》。
【鑒賞】:
“上書院去的路”竟然是這個小孩最不愿意走的路,因?yàn)槿ド蠈W(xué)便意味著與可愛的暑假和溫暖的家告別,意味著“被拖出了樂園的歡悅,扔進(jìn)了一個地洞的黑暗”,令人吃驚的是這里表達(dá)了違反兒童天性的教育方式給天真的孩子造成的憂郁和惶恐心理。或者不只是教育方式,而是更隱喻地說明了成熟對于兒童來說的可怕和人對童年時(shí)代的留戀。
去上學(xué)標(biāo)志著一個孩子開始接受塵世的教育邁向成人的行列,意味著他要不可避免地向童年告別,向歡悅的樂園告別,而被迫去走進(jìn)成人的世界、世俗的世界。那樣的歲月在這個孩子眼中看來毫無樂趣,是一個個枯燥愁慘的日子,是一座陰森的夜城:文中表達(dá)的不只是這個孩子對于書院生活的反感和憂愁,更有對成熟的惶恐和逃避。
文章以一個兒童的口吻來寫,非常符合兒童心里,又給全文罩上了一個稚氣的哀愁、憂郁和傷感,很容易感染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