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兆
作者: 周棉
一個小學生
穿著短褲
在沙灘上爬
暗綠色的
帆布皮帶里
別著楊樹枝
當作尾巴
他一會是狐貍
瞇起眼睛,狡猾
一會又學狼
可惜正在換牙
我看著他
不知是該笑
還是該怕
顧城
一切都難以預料。
母親誕生嬰兒,眾人無不祝福。但誰知道,這個嬰兒將來會成為什么人呢?這無人去發問,但問題本來就存在。
如果這是杞人憂天,顧城就是杞人。
他對小學生在河灘上“畫游戲”的疑懼心理就是一種憂天意識。就一般而言,這大可不必,孩子就是孩子,游戲就是游戲,何必求之太深呢?這不無道理。
問題的另一面是,現代世界的變化,已使人對一切產生了不相信的心理,“懷疑”已越來越成為一種世界范圍內的普遍存在。由對社會的疑懼、由對自然的恐懼,由對現代科學發展的擔心,直至懷疑人類自身,已是不可掩蓋的事實。顧城的“憂天”意識也就根源于此。作為一個詩人,這也就是一種特別的敏感和難得的氣質。
在生活中,不盲從不盲信是對的。但狐疑則是有害的,仍需就事論事。在這種意義上,詩是另一碼事。它雖然與生活有關,但又畢竟不是生活。但作為一種抽象的概括和理性的結晶,它又具有常人難以體會的精微與深奧。這首詩的意義也就體現在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