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瓊《游冶亭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貝瓊:游冶亭記
貝瓊
君子不觀山川之勝,無以廣其志,宣其文。金陵之山川不一,而冶亭特?fù)?jù)會(huì)通之地,盡有其勝者乎?洪武三年春,余客金陵,思一至其所,以求吳孫權(quán)之故跡。時(shí)預(yù)編纂《元史》,蚤夜不得休。及史成謁歸,雖可游而不暇矣。既抵舍,親友相過者屢以冶亭為問,而茫然莫知所對,心亦竊悔之。
六年,復(fù)征為國子助教。以為必償向之所愿,而日與諸生講肄,安敢舍其所事以遂吾私哉!五月朔,有一日,休沐之暇,遂與二三子道出虹橋,西過朝天宮,而所謂冶亭者始獲登焉。
亭在宮中之土山上。山有三亭,由冶亭而東曰鐘英,由鐘英北折而西曰飛龍。飛龍者,元文宗出居金陵時(shí)所構(gòu)。及嗣位,道士陳玉林名亭以榮之。歲久,與鐘英俱毀。惟冶亭抗于古木叢筱間,亦無黔堊丹漆之飾矣。
是日也,夏雨初止,四無留云。東望鐘山,高插天半,而蟠龍之勢蜿蜿蜒蜒,欲挾云而上下。其西則大江隱隱然,白引一絲,依山而東。江右諸山起伏向背者,又若青芙蓉萬朵,歷歷可數(shù)。而北山石皆瑪瑙色,方旦時(shí),與日光霞?xì)庀嗌洌w亦鐘山之僎介乎!近有民廬萬區(qū),鱗次櫛比,及南北二塔屹然對峙。金陵之奇觀,畢效于茲矣。
境與心會(huì),久而忘返。不知役役埃其中者,知有此樂否也?因?yàn)橹畤@曰:昔六朝皆國金陵,若鳳凰臺(tái)、謝公墩,已湮于荒煙野草,而冶亭翼然尚存。余幸得一寓目其上,不可以無述,乃各賦詩一首,且志游之始。
明洪武六年(1373)五月,貝瓊在京城金陵任國子助教。當(dāng)時(shí)正值初夏,一個(gè)雨后初晴的日子,他與幾個(gè)朋友、學(xué)生一道步出虹橋,登上向往已久的冶亭,寫下了這篇《游冶亭記》。
冶亭的所在地,是古代的冶城。相傳吳王夫差曾在這里鑄造銅鐵兵器及日用器皿,所謂“歐冶干將俱寂寞,一痕青認(rèn)冶城山”,即主此說。三國時(shí),它是東吳孫權(quán)的冶鑄之所,因以為名。東晉謝安曾與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遠(yuǎn)想,有高世之志。晉太元十五年(390),建佛寺于此。以后又廢為別苑,修筑了樓榭復(fù)道,與宮城相連接。又曾改建為道觀。宋太宗雍熙年間,冶城故址建起了孔廟。元時(shí)為永壽宮,元文宗圖帖睦爾出居金陵時(shí),常到這里游賞。明初改為朝天宮,是百官朝士修習(xí)朝賀禮儀的場所。冶城的歷史,是金陵城乃至中國大地千百年人世滄桑的縮影。當(dāng)貝瓊登臨其上時(shí),他怎能不浸染著深沉的歷史感,因而寄慨萬千呢?
然而作者的筆觸主要在于描寫金陵山川的壯美。從近處看,這里曾經(jīng)還有過兩處亭子,而當(dāng)作者登臨時(shí),卻只有冶亭以它古樸無華的雄姿挺立于古木竹叢之間!登亭遠(yuǎn)眺,四面景觀盡收眼底:東方巍然聳峙的鐘山,好似挾帶著云氣的游龍自天而下;西邊的長江之水如絲如練,在天際隱約曲折,依山東逝;江南的群峰攢翠,好似萬朵青芙蓉,在陽光下或明或暗,色彩紛呈;北面的山石呈現(xiàn)濃重的瑪瑙色,在旭日朝霞中閃爍輝映,與虎踞龍盤的鐘山相對,好似賓客進(jìn)見主人似的。冶亭四周鱗次櫛比的民房,卓然其上的南北兩座鐵塔,更為古老的金陵城增添了神奇的景觀。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多少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嘆賞謳歌的文字!南朝謝脁“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的贊美、唐代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的吟賞,都在對山川壯美景致的描寫中,深深融進(jìn)了豐富的情思。《游冶亭記》的作者對此深有體會(huì),他在文章一開始就說:“君子不觀山川之勝,無以廣其志,宣其文。”志為心思,文為心聲。借江山勝影,抒發(fā)內(nèi)心情志,這同樣是貝瓊寫作此文的目的所在。
為了表達(dá)登臨冶亭的心靈感會(huì),為了揭示其中的歷史寓意,作者有意將冶亭與鳳凰臺(tái)、謝公墩、飛龍亭進(jìn)行了對比。鳳凰臺(tái)在金陵城的西南隅,傳說南朝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飛集于此,因以為名。謝公墩在冶城山的西北角,因東晉謝安、王羲之登臨而得名。而飛龍亭,則是元文宗稱帝前所構(gòu)筑。作為歷史陳跡的鳳凰臺(tái)、謝公墩,早已湮沒于荒煙野草,前朝的飛龍亭、以及相鄰的鐘英亭也都已崩毀一空。只有冶亭尚存,留待后人瞻仰。蘊(yùn)涵其中的不僅僅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式的歷史嘆息,它還包藏著某種歷史的哲理,留待人們?nèi)ニ伎肌の丁?/p>
作者有詩記這次游賞。詩中形容道:“仙宮(指朝天宮)有山如虎蹲,石古不洗泥沙痕。山頭冶亭久寂寞,日夜云煙相吐吞。”在這塊土地上,六朝興亡相續(xù)。那些當(dāng)年不可一世的英雄早已追逐流水而逝去,連同他們歷史的陳跡也已泯滅殆盡。有感于此,貝瓊曾情不自禁地唱道:“東南形勝此第一,擬問六代英雄魂!”在這里,冶亭成為一個(gè)象征,成為歷盡滄桑的歷史見證。它褪盡飾色,樸質(zhì)無華,翼然獨(dú)立于冶城山的古木竹叢中。這其中寄蘊(yùn)的歷史及人生哲理,不是很能發(fā)人深省嗎?